時間:2015-12-22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操作活動是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即幼兒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材料,在擺弄物體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思考,從而獲得初步的數學經驗、知識和技能。也是幼兒獲得數學經驗的必經之路。那么如何讓數學操作活動發揮它的有效作用呢?
一、注意操作形式的多樣性,促進幼兒多種能力的發展
我們在組織游戲活動時,不僅讓幼兒學習一定的知識技能,而且又要注意各種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同時,還得教給幼兒有關的數學方法和經驗。在“擊鼓傳花”的游戲中,讓幼兒每拿到一道算式就口編一道符合邏輯的應用題。在此類游戲活動中既能增強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又訓練了10以內的加減計算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在認識長方體時,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測量、觸摸、動手制作等多種方法來感知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結構特征。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
二、注重操作活動的實效性,提高幼兒對數學的感性認識
不要認為幼兒動手就算操作,必須深入研究教材和幼兒實際水平,精心設計活動。注重其實效性。如:學習“7”的組成,課上教師為每個幼兒準備了7粒石子,教學時,要求幼兒先數一數共有多少石子,再把石子分成兩部分,試試有多少分法?幼兒興致勃勃地開始來操作,還未等幼兒完全分好,教師已請幼兒回答結果,教師雖說讓幼兒操作但不給幼兒提供充足的操作時間,這樣操作只是走過場而已。教師可設計成如:準備7種物品(1)按大小分,可分成1和6、6和1;(2)按顏色分,可分成2和5、5和2;(3)按形狀分,可分成3和4、4和3;教師讓幼兒操作時,應進一步提出要求,你是怎么分的?想一想,還可以按什么分?這種描述盡管只是對感性認識的描述,但它卻是形成概念和判斷的基礎。所以在設計操作時,教師應緊緊圍繞教學要求,來規定操作程序和規則,設計操作的步驟及需要幼兒觀察和思考的問題。幼兒只有通過比較觀察才能抽象出分解組成,給幼兒充足的時間,讓幼兒來操作也是保證操作成功的重要條件。
三、注重操作活動的游戲化,讓幼兒在主動探索、操作中獲得知識
我們將操作活動游戲化,就能夠較好地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使其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在學習5的組成時,我一改以往先由老師講解、示范演示教具,再由幼兒模仿學習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是采用玩“撒圓片”的游戲,我將紅、綠兩種顏色不同的圓片分別貼在一起制成雙色圓片,游戲時,每人得到5個雙色圓片,幼兒把5個雙色圓片往桌子上輕輕一撒,看一看,5個圓片中有幾個紅色圓片,幾個綠色圓片,從而自然得到5可以分成幾和幾,再將其結果一一記錄下來。如此經過反復游戲,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最后,再由老師系統地總結幼兒所記錄的答案。這樣把幼兒所獲知的感性經驗真正上升為理性知識,在操作活動中不斷強化其數概念。
四、靈活運用操作活動,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
學習數學活動中最忌諱的就是機械記憶,不會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應把知識重點放在發展幼兒思維能力上,使幼兒有初步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念、判斷推理以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體會到,掌握各項知識的順序為:讀數、基數辨認圖形、分類、寫數字、組成和加減法,最難的是組成和加減法運算??梢猿浞掷貌僮骰顒觼斫档蛯W習難度,提高學習興趣。如:學習5的加減法時,教師可以設計下面的內容,這是其中的一組請幼兒仔細觀察5瓶果奶的不同,(1)瓶的大小不同:1只小瓶,4只大瓶;(2)瓶的形狀不同:2只細頸瓶,3只普通瓶子;(3)瓶的顏色不同:3只紅色瓶,2只綠色瓶;然后,讓幼兒根據剛才的觀察,用數字卡片排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減法算式,并說出理由。幼兒必須運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語言表述等手段來完成這項任務。這比直接讓孩子死記5-1=4或1+4=5效果要好的多。
在數學活動中,“操作法”是幼兒探索知識,尋找知識之間聯系的有效方法,這是一個引導幼兒探索的過程。這個過程幼兒必須動手動腦。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教師必須更好地運用“操作法”,發揮幼兒的主體性,使“操作法”發揮最佳效果。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