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一区二区三区_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挺进_美国黑人一级毛片免费看的_在线看黄色小说

大型活動方案

從東西方文化比較的視角看學前教育的理念和實踐

時間:2015-12-07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

   幼兒教育·教師版 2015年10期

  作者:朱家雄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教育講的是“規矩”;自文藝復興以后,西方人的教育講的是“自由”。前者由“規矩”演繹出了“紀律”“遵守”“服從”等,其背后是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后者由“自由”演繹出了“自主”“自選”“自我滿足”,其背后是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一方面,中國人的教育在向西方學習,西方人的教育也在向中國學習,這叫文化交流、文化融合,可稱為“東西方文化的對話”;另一方面,中國人的教育同時也在排斥西方人的教育,同樣,西方人的教育也在排斥中國人的教育,這叫文化安全、文化反殖民,即東西方人均在默默遵循著自己的“隱性文化邏輯”。之所以要互相學習,是因為兩種文化都有不適合時代要求的“瑕疵”,都有革新的訴求;之所以要互相排斥,是因為兩種文化都力圖保持自己的“原味”,而不是一種文化被另一種文化“同化”“替代”。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從“中性”而不是褒貶的視角看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價值觀上的差異,只是文化傳統上的差異。換言之,個人主義將個人看成是社會的單元,這是其價值判斷的起點;而集體主義則將群體看成是社會的單元,這是其價值判斷的起點。當然,作為群體的一部分,個人必須服從群體。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賦予個人主義極高的價值。美國的文化深受安格魯—撒克遜民族的影響,他們信奉自由,崇尚自由,認為人人都有平等的權利與機會,人人都要尊重他人的權利與機會。在這里,個人主義并不等于自私自利甚或損人利己,而是一種價值取向。基于這樣的價值取向,美國人信奉“先為自我,再為他人”,在美國人看來,第一重要的是民主、自由,第二重要的是對個人物質財富和幸福的追求,第三重要的才是對他人的幫助……因此,在教育上,美國人會對“個性張揚”“道德自主”“自我約束”“自我選擇”“自由表現表達”“獨立性培養”有更多的強調。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社會,賦予集體主義極高的價值。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人受數千年傳統文化的影響,尊重長者,敬畏權力,講究禮儀,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強調“和而不同”。在這里,集體主義并不等于盲目服從,也是一種價值取向?;谶@樣的價值取向,中國人推崇 “為人民服務”的社會價值觀念,在中國人心目中,國家民族利益至高無上,其次是自己賴以生存的集體利益,最后才會考慮自己的個人利益……因此,在教育上,中國人會對“責任與義務”“集體歸屬感”“合作精神”“我為人人”“表揚批評”“道德規范”“道德訓導”等有更多的強調。

  作為東西方文化不同的主流價值觀,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長期以來處于對立態勢。其實,從文化的視角來看,兩者并不存在“孰是孰非”“孰優孰劣”的問題。

  自由與規矩

  “自由”,就詞義而言,指的是沒有阻礙的狀況,即人的行動不受除自己意志和天性外的任何限制。自由,既有為所欲為的權利,又有不損害他人利益的責任和義務。

  自由是一個非常具有時限性和相對性的概念,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個體,不同的視角,對自由的看法是不盡相同的。

  從心理學角度看,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即發自內心地自主選擇如何行為;從社會學角度看,自由是在不侵害別人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為;從法律角度看,自由就是不違法;從政治角度看,自由是有權選擇自己贊同的執政者,也有權反對自己不贊同的執政者……

  如果從政治角度對美國式的自由進行解讀,我們可以發現,自由是建立在“個人至上”的觀念之上的,因此,自由是個人對政府的防范,是個人對政府控制或干涉的排除。這種觀念已深深根植于美國社會以及美國民眾的心靈之中,存在于個人對國家“不信任主義”的傳統憲政文化之中。美國憲法人權理論中的個人自由觀念通過聯邦最高法院在諸多判決中對“傳統道德”“民族精神”以及“個人道德權利”的研究與實踐而得以確立。在排除政府控制或干預的前提下,自由意味著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并實現屬于自己的生活。這樣,“平等對待”與“對個人的尊重”也就在個人與國家對抗的基礎上產生了。

  因此,在美國的幼兒教育中,盡管政府在政策層面上關注的是幼兒的學業,而非游戲,但一些堅持美國傳統文化的學者在價值觀層面上依然對幼兒游戲給予極大的關注,因為他們認為幼兒游戲能實現他們所追求的“自主”“自選”“自由表現表達”,即從小培養“個性張揚”的、富有自由精神的兒童,“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避免受到強制和干涉。這就是美國教育工作者遵循的“隱性文化邏輯”。

  “規矩”,原為校正圓形、方形的兩種工具,后多被用來比喻衡量是否達到標準的法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說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法則、標準、規范、規則、方法或習慣等,否則就無法成功,所以有“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等說法。

  從心理學角度看,規矩是按照制度、行為準則做事,個人即使在自己的內在需求與集體的制度準則發生沖突的情況下也要顧全大局;從社會學角度看,規矩是維護社會穩定、防止社會動亂的機制,是個人意愿行為與社會規則秩序保持一致的保障;從法律角度看,是否遵守規矩,雖然并不涉及是否違法、犯罪,卻是預防違法、犯罪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從政治角度看,規矩是在國家有關憲政的前提下有章法地行使選擇權。

  如若將美國式的自由運用到中國社會,就會與中國社會的傳統文化以及中國民眾的思想產生強烈沖突,就會產生各個層面上的不和諧,就會引發諸多社會矛盾和問題,甚至會引發社會動亂。中國的“民族精神”和“傳統道德”與美國的絕然不同,它們已經深深根植于中國民眾的思想與心靈之中,其核心就是“道德準則”,就是“規矩”。

  因此,在中國,包括幼兒教育在內的教育中,立德樹人,將兒童培養成為明事理、懂規矩、講團結、能合作、遵紀守法的人就顯得特別重要。這就是中國教育工作者遵循的“隱性文化邏輯”。如若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于不顧,一味去追求西方以個人主義為價值基礎的、以培養自由精神為訴求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最終將不利于培養陳鶴琴先生所稱的“現代中國人”,甚至可能培養“自毀長城”的后來人。

  從文化的視角審視

  學前教育的實踐

  從事學前教育工作的人,幾乎沒有不關注幼兒游戲的,這是由學前教育對象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是因為學前教育應該順應兒童的天性和自然發展。

  但是,教育是后天對兒童施加的影響,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最終必須歸結到將兒童培養成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歸結到將教育的價值體現在何處的問題。

  從西方文化的視角看學前教育,學前教育理當基于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培養具有自由精神的人。由是,一系列基于這種教育理念和價值觀的說法和做法順理成章地在幼兒教育實踐中得到宣揚和實施:

  在教師層面,要讓教師明白“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兒童的發展”,“游戲是幼兒園教育主要的活動”,“要尊重幼兒游戲的權利”,“不要去干預幼兒自己的活動”,“要讓幼兒自由選擇、自主活動”……

  在幼兒層面,讓幼兒認同“我的事情我做主”“我就是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最行”“我最棒”……

  其實,即使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他們的學前教育實踐也并沒有完全排斥集體主義,也并沒有完全排斥規矩,他們只是將個人主義和自由精神的培養看作是主流的教育價值。

  從中華文化的視角看學前教育,學前教育理當基于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培養明事理、懂規矩的中國人。但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們也吸取了不少西方文化中值得吸取的經驗,例如,在學前教育中對順應兒童發展需要以及對幼兒游戲的關注。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以西方人的價值觀作為我們的價值觀,也不意味著可以將來自西方的一整套理念和實踐拿來就用,甚至將它們統統看作是“先進理念、先進方法”而加以推崇、推廣。

  基于這樣的思考,在我國的幼兒園教育中,既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吸取西方文化中合理因素的說法和做法應該在幼兒教育實踐中得到宣傳和實施:

  在教師層面,讓教師明白“幼兒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但我們既要順應幼兒的自然發展,又要將幼兒的發展納入社會所需要的軌道”,“我們要通過各種活動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良好習慣”,“該‘放’即‘放’,該‘管’就‘管’”……

  在幼兒層面,讓幼兒認同“我是‘大家’中的一個”“我要按照‘規矩’做事”“我幫別人,別人也幫我”“我很行,別人也很行”“我要為別人的長處喝彩,我要學習別人的長處”……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