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6-23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4年07期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集體備課這一研討形式被越來越多的幼兒園、教師所認識和嘗試,成為各地幼兒園教研活動的“看點”。然而,聽了眾姐妹園的集體備課研討,又積極開展本園的集體備課研討后,我們發現了集體備課研討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集體備課模式被誤讀,強調共性、忽視個性;凸顯競爭、忽視合作;注重課前,忽視反思,碰撞、交流略顯稚嫩……這些原因疊加在一起,促使集體備課流于形式,成了“走過場”,難以產生實質性的效果。
一、不如意的集體備課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不良現象?集體備課的有效性為什么不高?……一連串問題縈繞著我,對此,上網查了不少資料,大多是圍繞“集體備課的有效性”,但似乎說的都是一個方法問題,也就是提高集體備課有效性方面,參研者(主持人、研討者)應該怎么做,這固然很重要。但是,與此同時,我們應該考慮另外一個問題——如何才能讓參研者這么做?集體備課的核心問題是要實現資源共享,這種“共享”帶有“共產”的成分,只有具備高尚思想境界的人,才會盡心研究、無私奉獻,才能享受給予,而能達到該境界的人畢竟為之少數?;蛟S,參研者也知道怎么做才是有效的,包括主持人該如何聚焦、質疑、拓展,研討者該如何提取、碰撞、反思,可她們就是不這樣做,或很少這樣做。畢竟,那要花更多的時間,需要更多的思考……
二、巧設“考評機制”
對此,筆者提出可以精心醞釀一項“考評機制”,讓參研者努力按照集體備課有效性的條條框框去做,并在這基礎上,能突破、超越這些條條框框,主動、積極地尋求提升集體備課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促使集體備課有效運行。
1.物質與精神的整合
針對教師苦于或不愿按照集體備課有效性的條條框框去做,我們總結:那樣做一方面需要時間,另一方面需要動腦,而在付出更多時間、腦力勞動的背后,又得不到回報,或是看不到付出多與少的區別,導致許多教師即使知道了應該怎樣做,才能使集體備課更有效,她也缺少主動投入的熱情。為此,我們將“考評機制”的原則定為“付出有所得,多勞多得”。
那么讓教師“得”什么呢?首先是物質,可以與教師月考核掛鉤,規定每月集體備課研討考核金額,再將集體備課研討中重要的“點”列出來,如:考核對象主要分為主持人和研討者,主持人考核包括問題聚焦、質疑的能力,提升、拓展的水準,歸納、總結的底蘊;研討者考核主要包括“二力三度”:捕捉信息的能力,反思凝練的實力;發表見地的“精”度,碰撞觀點的“熱”度,吸納精華的“強”度。與此同時,基于主持人由研討中的佼佼者方可申報、擔任,為此,可以考慮其基數大于研討者考核基數,使其努力提升自己,爭做主持人。
另外,在物質不能完全左右其付出的事實上,我們還應努力建構,以“精神”輔佐。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之一——自我實現的需要。滿足這種需要就要求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雖然該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但我覺得,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幾乎都有這方面的需求。為此,我們應根據教師的特長、興趣、追求等,讓其更多、更好地投入到自己占優勢的工作,如:有經驗的、思考有深度的教師盡量讓其在研討中發揮捕捉信息的能力,發表見地的“精”度;動手能力強的、有繪畫特長的讓其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制作教、學具中;有創新能力的、思維敏捷的,讓其構思環境布置、區角設置上,使其考核在“點”的層面上。個體雖是不一致的,但匯聚這些“點”的考核與其整體考核基本相同,讓教師在追求物質需要的同時,又能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2.個體與集體的捆綁
集體備課研討出成效,不是幼兒園哪位教師的個體能力,而是全體教師的實力、合力的顯現。這就要同年齡段教師為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和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相互討論、集體研究,以突破難點疑點,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訴說困惑、提出問題、展示案例、闡釋設想,升華認識、拓展思路。因此,在評價考核時,應更多地采取整體性、捆綁式評價、考核,以提升組內成員的凝聚力。
在獎金的考核上,應減少對教師個體的直接獎勵,增加對教師群體獎勵的份額,由年段組、備課組(或教研組)作“二次分配”,如:在集體備課中表現積極,對教材的理解準確,對教材有深度的挖掘,教學設計合理,教學方法考慮幼兒學情,能調動幼兒積極性,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合理的改進建議等,就應及時記錄,在考核時給予一定獎勵,以物質為實,及時地用精神跟進,促使參研者能全心投入、慧心思考,讓集體備課有效運行。
3.統一與創造的結合
加強集體備課的統一和創造是提高集體備課質量不可忽視的問題。我們很多集體備課研討比較注重強調統一性,要求統一進度、統一教學設計、統一教具制作、統一操作練習等等,這樣做不利于發揮教師個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也忽視了各班幼兒學情的差異。在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研究和分析教材,或者在確定教學整體目標,以及應遵循的普遍的教學規律等方向性、規律性、規范性方面可以要求相對統一,而在具體的教學方法、教玩具的制作,哪怕是幼兒操作材料的投放等,我們都應該力求創新。從各班幼兒的學情、經驗出發,簡單而精心地制作教玩具,然后運用科學、靈活的教學方法,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供稿/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