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8-05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服中心 點擊:次
第三節傾聽與表達
“傾聽與表達”能力是幼兒語言發展中最重要的能力。幼兒教師正確理解《指南》中不同年齡段幼兒在“傾聽與表達’’方面發展指標的內涵,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與區角活動。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幼兒“傾聽與表達”能力發展與培養的標準與內容
按照幼兒“傾聽與表達”能力發展的基本規律,《指南》將幼兒“傾聽與表達”能力發展與培養的目標劃分為三個方向,每個方向的發展目標在3~4歲、4~5歲、5~6歲各年齡段都有更明確的描述。
(一)認真聽并能聽懂常用語言
善于傾聽,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智慧。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掌握傾聽的技巧和原則,是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條件。3~6歲的幼兒通過不斷地接觸、感知日常用語,能夠聽懂生活、學習等環境的常用語言,并產生相應的行為反應。
◆3~4歲幼兒的發展指標
1.別人對自己說話時能注意聽并做出回應。
調皮是孩子的天性,上幼兒園之前,很少有成人會要求幼兒能安靜并注意聽別人說話。3~4歲幼兒自我意識逐漸形成,他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常常能專注聽別人跟自己的對話并通過語言或行動來回應,例如根據成人的連續指令做事情、對于苛刻的要求進行反駁等。
2.能聽懂日常會話。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相應的語言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平時,他 們與父母或主要撫養人、經常接觸的人進行語言交流,逐漸習得成 人化的語音、語調,這便是我們通常說的母語。幼兒初期能聽懂的 語言限于本民族語言。在幼兒園中幼兒逐漸學會聽懂教師的普通話 教學語言。
◆4~5歲幼兒的發展指標
1.在群體中能有意識地聽與自己有關的信息。
幼兒園的教育讓幼兒的自制力增強,他們能理解別人的感受和 想法。一般4~5歲的孩子能短時間集中注意力聽教師講課,會舉手 發言,也很容易走神。但隨著幼兒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他們對于 與自己有關的信息能夠有選擇性地注意傾聽,比如教師在上課的時 候表揚自己的語言。成人可以帶領孩子觀看幼兒劇、參加大型的活 動,讓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中鍛煉傾聽能力。
2.能結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語氣、語調所表達的不同意思。
例如,媽媽在不同的語境說“你還要吃米飯嗎?”這句話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假設情境一:鍋里的米飯只夠一個人吃的,其他人要吃面條。媽媽會耐心地解釋:家里奶奶年齡最大,應該把米飯給奶奶吃。這時媽媽的語氣是渴望理解,希望孩子在聽到“你還要吃米飯嗎?”這句話以后回答“不,我要吃面條。”假設情境二:孩子喜歡吃米飯,連續很多天不吃別的主食。媽媽為了營養更合理, 想讓孩子吃點玉米、高粱一類的粗糧。這時媽媽會解釋吃粗糧的好處,希望孩子在聽到“你還要吃米飯嗎?”這句話以后回答“不,我要吃有營養的粗糧。”經正確指導,4~5歲的幼兒能聽出說話人的語氣、語調,同時也能結合語境理解不同的語氣、語調所表達的含義,如上面提到的例子。
3.方言地區和少數民族幼兒能基本聽懂普通話。
普通話是我國各民族的共同語言,也是全球華人的正式交際用語和書面語。它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現在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為語法規范,具有音節結構簡單、音節界限分明等特點,比較容易掌握。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約有80種以上的語音。在少數民族聚居地的人們,一般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交流。到了幼兒園階段,教師通常使用普通話進行教學。幼兒則對普通話的日常會話也更加熟悉,能夠根據教師的引導聽懂常用的普通話。
◆5~6歲幼兒的發展指標
1.在集體中能注意聽教師或其他人講話。
5~6歲的幼兒經過訓練之后能夠具備良好的傾聽習慣,在集體活動中會注意聽別人講話,不隨便打斷;通過對方的言語和表情、手勢等全面了解對方說話的意思,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在集體中,幼兒認真傾聽,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與他人交流,也是他們心理成熟和修養進步的一種表現。
2.聽不懂或有疑問時能主動提問。
幼兒語言的獲得需要聽覺器官和發音器官的共同作用。這也是人類語言區別于動物語言的重要特點。當幼兒的耳朵接收了聽覺信息之后,它會把這些信息傳遞到思維系統當中。如果幼兒充分理解了對方的意思,便會產生直接的行為動作;如果沒能聽懂,或者產生了新的想法,便會質疑或提問。一般具有良好傾聽習慣的幼兒,在保持有效注意的時候,對聽到的東西記憶、接收得非常快,也會作出適當的反饋。
3.能結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設等相對復雜的句子。
基本能夠理解用關聯詞連接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在意義上有密切聯系的句子。包括下面幾個種類:
(1)表示轉折關系的句子,如:盡管……可是……,……卻……
(2)表示假設關系的句子,如:即使……也……,既然……就……
(3)表示條件關系的句子,如:只要……就……,只有……才……
(4)表示因果關系的句子,如:由于……因此……,因為……所以……
(5)表示并列關系的句子,如:一邊……一邊……,有時……有時……
(6)表示承接關系的句子,如:一……就……,起先……后來……
(7)表示遞進關系的句子,如:不但……而且……,不僅……還……
(8)表示選擇關系的句子,如:不是……就是……,或者……或者……
能準確辨別一定語言情境中的同音詞。同音詞的聲、韻、調是完全相同的。它又分為同形的同音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詞多義)和異形的同音詞。年齡小的孩子主要靠自身經驗來理解別人的語言,對很多不熟悉的名稱,尤其是同音、近音的詞都難以辨別清楚。5~6歲的幼兒逐漸能夠根據語境判斷出對方語言中的同音、近音詞語的含義,如“瘦”和“受”、 “猩猩”和“星星”在用法上的不同。
(二)愿意講話并能清楚地表達
隨著社會經驗的增長和豐富,3~6歲的幼兒在集體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有著強烈的交往需求,而語言是他們與人交往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幼兒會選擇語言同他人互動,適時調整自己的語言策略,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表達出來。具體表現在敘述事情的經過、說明物體的特征、表明自己的態度等方面。語言發育正常的幼兒能主動進行表達,愿意與人溝通。內心緊張、講話小心謹慎,甚至發生“口吃”的孩子則需要增強訓練、建立良好的表達意識。
◆3~4歲幼兒的發展指標
1.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說話,能大方地與人打招呼。
一些幼兒由于膽小、不自信而在陌生人面前沉默、不敢大聲講話。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語言表達水平低下,而是表達意識不強。在教師的教導下,孩子能夠做到在一定場合跟熟悉的人打招呼、自然地交談。
3~4歲幼兒已經能用簡單的語言與別人進行交流了。但是一些不經常與人交往、天性害羞的孩子與人主動打招呼的意識較為薄弱。這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讓幼兒建立起主動交談的習慣,根據對方的面貌特征做出比較合適的稱呼,如年齡大的男性稱為爺爺,年輕的女性稱為阿姨。
2.基本會說本民族或本地區的語言。
3~4歲幼兒的發音器官已經基本成熟,能夠比較流暢地進行語音表達,能分清并準確地模仿4~5種語言。此時幼兒的心理的發展水平決定,當他們具備了一定的知覺和動作控制能力之后,就會以親密接觸的成人為榜樣,模仿他們的言行,形成自己的語言習慣。孩子在幼兒園接受的是普通話的教育,在家則受到區域性語言的影響。這兩種語言是孩子最為熟悉且最易表達的語言,他們會接受并選擇性地使用方言和普通話跟成人進行交流。最常見的現象是,同樣的一句話,孩子在幼兒園會用普通話對教師說,而回到家則換作方言跟家長講。這也證明了3~4歲孩子對環境的適應性是很強的。
3.愿意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時能配以手勢動作。
3~4歲幼兒一般會比較直接地提出請求、表達意見,如“你不要坐在我旁邊” “我也想玩這個玩具”。社會交往能力較強的孩子還會運用適當的技巧,委婉地請求他人的幫忙或拒絕別人,如以商量的口吻說: “給我一個吧,謝謝媽媽!”幼兒語言表達的詞語、語氣、語速等都與家長的語言習慣相接近。家長經常與幼兒探討問題、表達觀點,不僅教會孩子如何講話,而且告訴他們表達自己的需要、想法的重要性。研究發現,幼兒回憶、敘述生活中的事件時,會配合一些額外的動作,如手勢、鬼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