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好課]園本教研活動
時間:2009-02-18
來源:
作者:
點擊:次
(江蘇省常熟市琴湖小學幼兒園 宗 穎)
衡量一節好課的標準是什么?這是我們在日常教學中經常要反思的一個問題。前不久,筆者有幸觀摩了某幼兒園的一次“我心目中的好課”園本教研活動。別開生面的組織形式,熱烈活潑的互動氛圍,充滿智慧的教師話語,使每一位與會者對新課改背景下,衡量成功教學活動的標準有了一個更全面、深入的認識。
教研過程實錄
一、開始部分: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熱身”
主持人:說到好課,你首先會想到什么詞?
教師:精彩、合理、和諧、清晰、生動、順暢、創新、感染力、自主學習、質疑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教師們敞開心扉,說出了對好課評判的第一感覺。其實把這些詞歸納起來不難發現:教師已開始摒棄那些形式多樣卻內容空洞、嚼之無味的“花架子”課,而是從多元的視角來看待某個教學活動,雖然是點滴、零碎的,卻足以透露出每位教師的價值取向。
二、基本部分:結合象征物,交流對于好課的詮釋
1.主持人出示三幅象征物圖片:
象征物一:乒乓球。畫面描述的是一場扣人心弦的乒乓球賽場景。
象征物二:項鏈。畫面描述的是一串晶瑩奪目、以珍珠相串的項鏈。
象征物三:菜肴。畫面描述的是一盤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主持人:哪樣東西最能詮釋你對好課的理解,用你選的象征物來詮釋你的好課標準。
2.教師按意愿選擇象征物,隨機組成三小組,進行小組合作式的討論交流,匯總意見后推薦代表發言闡述。
乒乓球小組
師A:“拋接球”藝術正好體現了一堂好課中的生成調整策略。一堂質量高的教學活動,不僅體現在預設的精彩上,更體現在調整的機智上。教師要為幼兒創設具有彈性的活動空間,要才艮據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察覺他們的需要,不斷調整、設定出新的內容,創設新的環境。
師B:乒乓球比賽是一項公平競爭的體育活動,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運動員在此過程中更多享受的是比賽的過程,而不是比賽的結果。一節好課也如此,首先師幼雙方的關系是平等的,其次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看幼兒“學會了多少”,有多少顯性成果,而是要讓幼兒在愉快的過程中“學會怎樣學習”。
師C:乒乓球賽的場景讓我想起了一堂好課中的提問藝術。一堂好課離不開有效的質疑和回應。正如打乒乓球,提問是雙向的,既包括幼兒“發現問題”,也包括教師從幼兒的問題中“設計問題”。如案例“手機”的探索中,幼兒對于“手機”上的那些特殊的功能鍵產生了興趣,“這些鍵有什么用?”教師接過幼兒拋出的球——手機有哪些功能,以回應球反推給幼兒——手機對我們生活有什么利弊。幼兒在接過教師“球”的同時,又拋給教師一個“球”——飛機上為什么不能使用手機,結果引發了查找資料等一連串探索活動,正是在這一推一擋的回應中,主題不斷向縱深發展。
反思:隨著瑞吉歐方案教學思想的傳播,教師對“拋接球”藝術有了深入的了解,所以當主持人剛出示畫面,多數教師就自覺站在了這一邊?!敖舆^孩子拋過的球,并拋還給孩子”。這句話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非易事。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匆匆趕過程而無視幼兒的生成,即使關注到了也顯得回應貧乏、語言單一,如對于幼兒有價值的行為,教師只會用“真棒”“真不錯”之類的語言來回應,而缺乏實質性的引導。教師在與幼兒相互“發球”“接球”的過程中,要注意技巧的運用,有時面對幼兒的問題,可“正面發球”,直接告知;有時可以打個“擦邊球”,采用側面引導的方式??傊處熤挥胁粩嘌芯俊扒蛩嚒保拍苁菇虒W活動如乒乓球比賽一樣扣人心弦、精彩無限!
項鏈小組
師A:這是一串精心雕琢的珍珠項鏈,穿珠人肯定精挑細選花了一番功夫。這種“求真”“求精”的精神也正是一堂好課所折射出來的。為了上好一堂課,教師首先要精心選材,精心設計,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細心琢磨,乃至一句指導用語、一個眼神都成為教師研究的重點。
師B:雖然珍珠在眾多華麗的裝飾品中只是普通的一種,但它身上折射出的純潔自然卻是獨一無二的,成就了它的價值。一堂好課,它的價值就在于活動中的某個亮點,作為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再由點及面,把它提煉成整個活動的亮點。
師C:項鏈的環狀就如一堂好課中的知識網,具有系統性、邏輯性。剛開始,幼兒獲得的經驗是點滴、零碎的,經過教師的歸納梳理、啟發引導,幼兒的認知結構慢慢發生變化,知識體系逐步趨向系統、完整
反思:也許項鏈給人的第一感覺是華而不實,所以選擇這組的人數相對較少。然而,經過幾位教師的闡述,我們從另一側面體會到了那份華麗背后的真實:求真求精、系統嚴謹。是啊,教師是穿珠人,幼兒是珠子,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幼兒處于主體地位,在教師主導性的穿針引線中,每位幼兒找尋到了自己的位置,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各自的潛能,這不正是一節好課所追求的嗎?
菜肴小組
師A:我喜歡做菜,因為在做菜的過程中能體驗到與家人分享美味時的那份其樂融融的感覺。而我心目中的好課,就是要有這份感覺,那就是幼兒在和諧、溫馨、安全的心理環境中,在師幼平等的交流互動中獲得知識、獲得發展。
師B:一盤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讓人回味無窮,而一節好課也應是耐人尋味的,能給人啟迪與深思,越嚼越有味。這“味道”就體現在活動背后的深層觀念以及教師的價值追求上,如究竟哪些教育技能、教育行為是有利于幼兒的發展,是符合課改主流精神的?教師的教育行為對幼兒的學習起了哪些推動作用?活動對幼兒的可持續發展體現在哪里?等等。
師C:這是一盤以蔬菜為主料的菜肴,里面蘊涵著大量的膳食纖維素,而這種纖維素對于經常喜食葷菜的幼兒來說是比較缺乏的,菜肴的提供迎合了幼兒的生理需求。引申到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能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來選材,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那么活動就成功了一半,離好課的標準也就不遠了。
反思:幾位教師從燒菜、品菜、評菜的角度對好課的標準展開了闡述。其實,從色、香、味以及葷菜、蔬菜品種的搭配上,我們還可聯想到一堂好課所必備的整合意識。一堂好課正像圖上所描述的那樣有主料、配料的合理搭配,但絕不是多種領域簡單相加拼湊的大雜燴式的拼盤?;叵胍酝慕虒W,我們在整合問題上曾有些認識上的誤區,認為多個領域的簡單相加就是整合,于是出現領域與領域之間、目標與內容之間缺乏聯系性。事實上,一堂好課中的整合就如一盤菜肴,既要有主次之分,又要有營養素之間的合理搭配,更要有共同目標的追求,讓品菜的人吸取更多的營養??傊?,整合需要正確地尋找課程之間的聯系點,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形式。
結語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即使是上述三種象征物加起來也無法體現一堂好課的全部。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一節好課應該是真實自然,以幼兒為本位的,正如有位教授所說的“寧可留下真實的遺憾,也不要追求虛假的完美”。
來源:《早期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