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一区二区三区_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挺进_美国黑人一级毛片免费看的_在线看黄色小说

大型活動方案

幼小銜接問題之我見

時間:2009-02-18   來源:   作者:   點擊:


    銜接,是指兩個相鄰的教育階段之間在教育上的互相連接。幼小銜接期是指由幼兒園大班進入到小學一年級,此時期恰好是結束幼兒園生活、開始接受正規小學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兒心理發展的一個轉折期?!队變簣@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和小學應密切聯系,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

  針對幼小銜接這一問題,早在我國30年代就有人展開過討論,但僅是浮光掠影。到50年代,幼教工作者從幼兒園大班開始進行入小學前的學習準備研究。到80年代中期,朱慕菊等研究者進行了幼小銜接的課題研究,主要是從幼兒園大班、學前班及小學一年級階段著手,幼教機構的準備重點放在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該成果要拓展到全國范圍內,進行試驗成果的驗證和推廣,則需要幼教機構和小學教育機構共同努力。

  幼小銜接的意義

  學前教育作為我國學制的第一階段、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對我國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尤其是基礎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與影響。通過幫助幼兒做好上小學的準備(包括社會適應性、學習適應性、身體素質以及良好的學習與行為習慣、態度和能力等方面的準備),學前教育有助于兒童順利地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我國教育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歷時5年合作進行的“幼小銜接研究”,通過兒童入學前半年和入學后半年的連續實驗研究發現,對學前兒童做好入學前準備,包括學習適應方面的準備(如培養幼兒小學學習所需要的抽象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對言語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讀寫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以及社會適應方面的準備(如培養幼兒任務意識與完成任務的能力、規則意識與遵守規則的能力、獨立意識與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以及主動性、人際交往能力等),能夠使兒童入小學后在身體、情感、社會性適應和學習適應等方面都有良好的發展,從而順利地實現由學前向小學的過渡。   西方國家幾項大型的追蹤研究,如“開端計劃”和“高瞻學前教育方案”(High /scope project)的研究也證明,學前教育能讓兒童的小學教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對兒童實施學前教育會大大提高他們中、小學時的學習成績和智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年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受過幼兒教育的孩子與沒有受過這一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順利入學,過早輟學的可能性也少得多”;“學前教育的不足或缺乏這種教育,均可嚴重地影響終身教育的順利進行”。   由此可見,學前教育對于基礎教育乃至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幼小銜接的順利進行對于幼兒盡快的適應小學生活有重要的作用,對于我國已將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也有重大的意義。

  幼小銜接提出的原因

  一、現實的需要:提前入學現象

  學齡前兒童入學的最佳年齡應該多大,一直是國內外教育界、心理學界學者們研究、爭論的的話題。最近一些年,由于兒童遭受的競爭壓力與高等教育不相上下,使國外許多教育家、心理學家重新考慮初等教育和學齡前兒童入學的年齡問題,他們提出:“愈早入學,學業成績果真愈好?”的疑問。

  在我國,按著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年滿7周歲的學齡兒童可以進入小學接受初等教育。近幾年,南方大部分城區學齡兒童的入學年齡有所變化,即6周歲入學。我國地域遼闊,兒童的生長、發育、成熟自然存在差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知識經濟的到來,尤其是零歲教育、早期教育的普遍重視,使嬰幼兒的腦發育更迅速,智力發展更突出。所有這些都為兒童入學,接受全面、系統教育奠定物質基礎。在這種條件下部分兒童的早入學實屬正常。但是,把提前入學作為一種風氣,一種社會時尚,形成一股潮流,那就應當做進一部的分析了?,F實教育實踐的需要是我們研究幼小銜接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學校教育的需要: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差異

  幼兒園和小學有著明顯的差異,我們概括為4個方面:   第一:教育方式上的變化。入小學是兒童生活中的一個轉折點。在幼兒園,兒童以游戲的方式由周圍的環境互動、學習。升入小學后變成了以文化學習為主的方式,上課時間延長。幼兒園中以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為主要目標的活動被正規的學習活動取代。另外還有家庭作業、程及考核等方面的不同。

  第二、兒童心理上的變化。現代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森提出了“人生八大階段”的分期說。6歲正是“主動對內疚”到“勤奮對自卑”階段的轉折點。兒童心理上發生重要變化,由過去依賴父母和老師,受“保護”的角色,逐漸過渡到獨立自主地完成學業,解決生活中的突發事件。

  第三、生活環境的變化。幼兒在入學伊始容易產生焦慮。因為在幼兒園熟悉的老師、小朋友被新的老師和同學取代,容易產生孤獨、焦慮感。小學課堂著意的擺放方式也不再是圓圈或半圓式的,而是整齊的朝向某一方向的。     第四、師生關系的變化。幼兒園時期所倡導的是“保教并重”,即幼兒園老師承擔著保育和教育的雙重角色,而入小學后,隨著幼兒身心發育不斷完善,保育的色彩逐漸降低,而教育的成分逐漸增加,與學生在一起的實踐逐漸減少,師生關系發生了變化。

  三、幼兒適應的需要:

  由于幼兒園和小學之間存在以上差異,導致幼兒入學以后出現種種不適宜的行為。這些不適應的行為表現為,初入小學的兒童往往精神緊張、過度疲勞、身體不適、體質下降、睡眠不足、心理壓力大。不少兒童在學習上、生活上、人際交往上都有困難。此外,還表現為兒童自信心不足、容易忘事、情緒不好、厭惡學習等。所有這些不適表現,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轉變過來,這無疑對其心理的發展和學習的成功有害無利。

  另外,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幼小銜接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的確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如在幼小銜接中,只重視知識上的片面銜接,不注重幼兒學習習慣,學習興趣以及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銜接;幼小銜接過程中,幼兒園關注小學多一些,小學不關注幼兒園,造成了單向銜接的局面;在某些幼兒園,在大班下學期才開始進行有關幼小銜接的活動,如參觀小學等,這種突擊銜接的現象在我國部分地區依然存在。 

  幼小銜接中存在問題的解決

  針對以上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解決:遵循兒童發展的特點,明確銜接任務;加強幼兒園和小學的交流與溝通,體現“雙向銜接”;要重視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重點培養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不斷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以達成家長和社會對兒童教育的共識。 

  1、兒童的發展既是階段性的,又是連續性的。學前兒童和小學生確有不同階段的特點,但是發展的連續性規律又決定了在銜接時期,幼小兩階段的特點同時并存,且相互交*。幼兒階段的特點逐漸減弱,小學階段的特點逐漸增強。為適應兒童在此時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促進其健康成長,幼兒園和小學都要創設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兒童適應小學生活,而要強調讓教育適應兒童的發展。使兒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順利地實現過渡。

  2、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注重幼兒園與小學的雙方配合與協作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以往的幼小銜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兒園向小學靠攏,如適當調整幼兒園大班課程,構建一個適合幼小銜接的育人環境。組織大班幼兒到小學去參觀,使幼兒對小學的學習任務和各種要求有一個感性認識和心理上的準備,培養幼兒上學的興趣等。但是,銜接應是雙向的,小學教師也應多與幼兒園教師聯系,定期交流溝通,設置合理的課程。如在幼兒入小學初期,有意識地放慢教學進度,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增加唱歌、游戲等活動課程和具體形象、有趣的內容;適當控制作業量,彈性安排課時時間,逐漸對學生提出要求等。完善銜接的后期工作,是促進銜接工作的系統化、保證教育的連續性,使幼兒入學初期比較自然地進入小學生角色的重要保證。

  3、要重視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重點培養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幼兒期,知識的學習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養幼兒對學習產生興趣。幼兒末期和學齡初期的兒童,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和知識的不斷滲透,知識的獲得相對于學習知識的興趣要容易得多,而恰恰是學習知識的興趣能引導兒童學會學習。所以,解決好幼小銜接問題,就要擺脫只注重知識教學和智能提高的束縛,通過多種手段培養幼兒對學習產生興趣,不斷自我更新知識。教師創設提供給兒童豐富、有創造力的環境,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愿望。這既是今后幼兒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現代幼兒教育的重要任務。

  做好入學前的社會性適應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社會性的發展是嬰幼兒發展的一個主要內容,是指通過學習,發展社會對幼兒所期望與要求的行為和態度,如與人交往中要友好相處、日常生活中要熱愛勞動、愛護環境等;也包括發展兒童內在的行為控制能力如遵守紀律等。幼兒和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還處在最初的發展階段,但是兒童在獲得社會化技能和社會適應性方面能夠通過教師和同伴產生積極的影響,得到應有的發展。因此做好入學前的社會性適應準備,使兒童能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去體驗社會情感,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4、考慮外界困素對幼小銜接的影響,重視家長工作。幼小銜接并不只是幼兒園和小學的事情,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因素都對其產生影響。其中家長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視。一方面,兒童的生活行為習慣、自理能力、身體素質、學習態度和能力以及社會適應力等都離不開家長態度的影響。同時,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使多數幼兒園已從超負荷運轉到主動去爭取生源,家長也從注重園所數量和服務水平轉而注重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因此,幼小雙方都應重視做好家長的工作,通過各種方式,向家長宣傳教育方針和正確的銜接措施,幫助家長學習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對兒童進行銜接教育,保證銜接工作的順利進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