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一区二区三区_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挺进_美国黑人一级毛片免费看的_在线看黄色小说

大型活動方案

培育隨機教研氛圍——形成園本教研的“三分天

時間:2009-02-17   來源:   作者:   點擊:


上海市寶山區淞南中心幼兒園 
 
  我園歷來注重教研組建設和師資隊伍培養,園教研組曾被評為區先進教研組。自從參加教育部“創建以園為本教研制度建設”項目研究以來,我園對開展“園本教研”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也有了新的推進措施。本文介紹我園尋找“園本教研”的切入點,培育隨機教研氛圍——形成園本教研的“三分天下”的一些認識和做法。   我們的現狀是什么?——對研究背景的分析   從教研的密度來看,我園一直很注重有組織的教研活動,一直把教研活動作為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一個重要平臺,但真因為這類教研活動是有計劃、有組織的,而且安排的時間教多,卻忽略了另一個教研活動的側面——教師日常的、隨時隨地的、帶著問題自主進行的教學業務交流。教師們依賴教研活動,把它作為解決教學問題的唯一途徑,而沒有想到及時通過各種自由組合的渠道來解決,這就會經常喪失解決問題的時機。   從交流的態度來看,我園領導非常注重教師開展各類業務學習,鼓勵教師走出園門參加培訓。到目前為止,約有80%以上的教師都有外出學習的任務。但是,我們經常發現,在教師的教學生涯中,只有當個人實踐需要的時候,他們學到的知識,才會充分發揮作用并將其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去。而這種結合實踐,解決問題的知識建構,只是個體的——他們在教學中的喜怒哀樂,他們分析某個教學活動利弊得失的心得體會,往往不能也不會主動地與同伴溝通,有時雖有溝通,但往往是以人際關系為準則,去確定溝通些什么,溝通的程度,關系好的就說幾句,關系一般的則有話也不說。他們受到封建意識——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的影響。   從課改的需要來看,上海市二期課改給教師們帶來了許多實踐的困惑,他們是在困惑中實踐的。問題天天產生,經常堆積,得不到及時解決。但教師們發現了問題,卻常常寄希望于用“聽一次專家報告”或“搞一次教研活動的方式去”解決,而沒有隨時發現問題隨時尋找伙伴探討的意識。這就讓我們感到,完成新的課改任務確實需要我們在園內培育一種隨機教研的氛圍,鼓動教師不恥下問,隨時溝通,主動地、寬松地開展“三三兩兩”的教學研討。   我們該研究什么呢?——對項目推進的思考   從上述背景出發,我們有了以下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我們該搭建怎樣的教研活動平臺,讓教師有更多的機會交流,使她們在個體間的交流中發展,在群體間的分享中提高?   思考之二:我們該創設怎樣的氛圍,能有效推動我園的教研文化建設,促使教師能自愿地、主動地與同伴交流?   我們感到,在關注有組織的教研活動的同時,還應把推進的重點放在創造隨機教研的氛圍上,嘗試開展“培育隨機教研氛圍,使之成為園本教研的“三分天下”的研究。
所謂隨機的教研氛圍是指突破教研活動的固定模式,營造即時、日常、經常、自主的教研氛圍,打破有組織教研活動在時間、人數、參與對象以及教學工作年齡段限制等等的明顯界限。   我們的愿景是什么?——對項目推進目標的設想   我們期望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在園內能呈現以下面貌:   1.教師個體——在教師中培育一種遇到教學問題(困惑)能直率地向同伴提問、質疑、求助的意識——不管向誰提問,不怕向誰提問,不譏諷誰的提問。   2.教師群體——在教師群體中營造一種隨時隨地都能邀請同伴——并非刻意的——研討教學問題的伙伴合作關系。讓教學研究在毫無戒備的、輕松自如的心態中進行;經常有教師張貼海報或口頭邀請同事,參與自己的教學活動實踐和反思,在同一目標下探討、爭辯,及時回答教學問題;時時有人熱情回應同伴的邀請,研討中即使未能達成共識,情緒仍很愉快。   3.教室——全園每個教室的大門都是隨時敞開的,全園每一個教師都隨時把同伴的到來作為一件愉快的事,歡迎她們與自己一起度過教學活動的愉快時光;全園教室的壁壘開始打破,它不再是教師的個人領地,而是建立合作性同事關系的場所。   4.教研——對日常教學問題的研究已不再是教研組長的事,也再不是教研活動的事,更不是“照章辦事”“例行公事”。教師們能將隨時出現的教學問題隨時擺出來,自由組合同事,暢所欲言,尋找理念,建構知識,思考教學行為如何跟進;當教師們有困惑需要研討時,她們不會顧慮彼此間的關系如何,而去客觀地選擇適宜的幫助對象,有更多的人會主動向他人請教,也有更多的人愿意主動幫助別人。   5.教學——每個教師已經不再把日常教學活動看成是工作負擔,而是在專業上前進、發展的階梯;同伴之間對各自教學問題的切磋已經成為教師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隨時發生的事情;公開教學也不再成為教師的心理負擔,而成為教師行為跟進的載體。   我們做了些什么?——對實施過程的思考   我園努力為教師搭建三種平臺,營造隨機教研的分享(信息、經驗、成果)氛圍,推動個人和集體背景下的隨機教研的充分發展。   一、造勢——搭建宣傳平臺。為教師搭建多種宣傳平臺,目的的是在園內有效造勢,通過宣傳讓大家形成共識:隨機教研應是教師發展的“三分天下”,開展隨機教研,對教師個人和教師群體發展都有幫助。   做法一:抓事   案例1:一件小事改變了我   自從我園開展案例研究以來,青年教師小王撰寫的案例一直成為教師們用來學習的范文,特別讓教師們感到可貴的是,她能用心理學的理論剖析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又顯得非常自然、貼切。學習她的案例以后,有許多老師有所感悟:“她的案例讓我們讀懂了孩子的行為。”   “寫好案例可能需要‘天生的’敏感性、理解力、領悟力和表達力。”有的老師有點自嘆不如。   聽了這樣的感悟,王老師笑了,她若有所思地看著大家說:“其實,你們應該記得,我以前是根本不知道從何入手寫案例的。”她這一說,老師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有了話語。小王接著說:“其實,這是一件小事改變了我。”   剛開展教師案例研究以來,我們要求每個教師每周要撰寫一篇案例。王老師一拿起筆,眉心都擠在一起了。她拿著筆托著下巴,又寫又撕,實在無從落筆,這樣的動作已持續了許久。   在一旁的顧老師看見了就問道:“小王,你有心事嗎?”   “我不知到怎樣寫好案例,所以很著急。小王回答說。   顧老師說:“是這樣啊。你別著急,把事例說出來,我和你一起分析分析。”   “今天我錯怪了一個孩子。我看到桌子上有人亂涂,就問是誰畫的,我以為是一個平時一直很調皮的孩子畫的,還責怪了她,可后來我知道事實是那個平時一直很乖的孩子畫的,這件事給我觸動很大,但我不知道該怎樣分析。”王老師不無遺憾地說。   這時沈老師也過來了,她們在一起討論開了。   沈老師說:“其實這是一個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思維定勢問題。做老師的不應該憑主觀印象去判斷孩子的行為。”   顧老師補充說:“是啊,小王,你做案例分析的時候,除了把這一點寫上外,還要說說對待孩子的錯誤行為,應先冷靜地了解原因,再考慮教育措施,只有這樣,分析和教育才客觀。”   就這樣,王老師經過深思熟慮,寫了案例“誰錯了。”在教研組案例探討中,引起了教師們的強烈共鳴。   教師誤判,孩子有口難辯。這是教育過程中經常發生的問題。為什么大家都沒有想到并自我表現教育一番呢?   這篇案例寫作的成功,讓王老師在以后的案例研究中養成了經常邀請身邊的同事一起分析、探討的習慣。被邀請的老師也很樂意參與討論,給她出出主意。   王老師撰寫案例的過程,實際上是隨機教研的雛形。我們及時抓住這件事逢人便說,到處張揚,使大家都形成一種共識:當自己有困惑的時候,一定要主動請教他人,只要不恥下問,就能使自己獲得成功。個人再聰明,終究有限,集眾人的智慧,變為自己的智慧,這才是更聰明的辦法。   為配合隨機教研的案例分析,我們還采取了許多宣傳策略,如專設反映隨機教研動態的墻報、交流隨機教研經驗的講臺、匯集隨機教研成果的“一得集”等,讓教師有隨時表達通過隨機教研解決困惑問題的心跡,也讓教師知道園內隨機教研的信息。   我們還有意引導一些隨機教研事例的發展,不斷推進。就象導演,我們一方面觀察隨機教研事例苗子,一方面暗暗引導事例的發展,使之成為一個值得渲染的案例。   做法二:抓人   案例2:我真的不行嗎?   年輕的顧老師原先在幼兒園里一直默默無聞,讓大家感到驚訝的是,近年來顧老師身上發生了明顯的轉變,特別是在教學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認可。顧老師在其成長經歷的自我介紹中,曾說到這樣一個事例:   在一次公開教學活動“我們的城市”中,顧老師無法應答孩子突發的問題,而顯得茫然,最終,教學活動以“尷尬”而告終,這件事給顧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她始終沒有放棄,她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真的不行嗎?為什么我對孩子突然產生的問題不能應答?”   針對這個問題,她悄悄地請教了園內有經驗的老師,還在教研組活動中大膽提出了這一困惑。由于她潛心尋找答案,終于在眾人啟發下,發現了“課堂應答策略,可以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鍛煉出來,積淀下來。”“這就需要在教學情境中有意識地感悟、‘默會’”這樣一個道理。   于是,顧老師每天堅持和孩子們聊天——談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也和老師們“聊天”——談教學活動中孩子們生成的一個個問題以及應對策略。她不斷思考著、積累著許多師生互動、及時應答的案例,她也養成了主動請教,積極反思的好習慣。有一次,她代表幼兒園到杭州去展示一節教學活動“量一量”,去的前一天晚上,還在向同伴反復請教這個活動的一些細節問題,令同伴無法入睡。
久而久之,在教學活動展示中,她終于形成了隨機處理教學問題,使之成為當堂生成的教學資源這一教學特色。   如今,顧老師已經是地區教學能手,也是園內的“三星”教師。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我要不斷努力,更主動地向同事請教,使自己盡早成為一名優秀教師。”   顧老師原先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小教師”,近幾年,她的的專業發展十分迅速的,這已被全園公認。從她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她逐漸走向成熟的原因之一是不斷請教,經常反思。顧老師的例子震撼了大家,也告訴大家一個道理,無論你現在行或不行,只要能發現問題,積極請教他人,積極思考,不斷積累,那就不但能妥善解決問題,而且會成為“反思的實踐者”。   我們在園內大力渲染顧老師的專業發展事實,重點突出“不恥下問,主動討教,定能進步“這十二個字,把隨機教研的氣氛搞得濃濃的。通過宣傳平臺的搭建——會議上講、飯桌上講、宣傳欄上講,張揚事實,列舉效益,使教師們逐漸形成一種潛意識:只有事事處處主動請教他人、只有在樂意互幫互助的環境中,個人才能快速成長。  二、展示——搭建展示平臺。為教師搭建多種展示自我的平臺,目的是給予教師們一個又一個個當眾“亮相”的機會,以充分展示她們個人的實踐智慧。通過相互了解,凸現優勢,幫助大家在日常教學研究中,有針對性地選擇合作伙伴。   做法一:組織自我展示   案例3:我能行!   會議室座無虛席。今天幼兒園開展一次“我能行”教師自我展示活動。主持人用激昂的話語說:“你行嗎?行!那么請站上這個舞臺,把你的自信亮出來。”   錢老師從容上臺,幾筆一畫,畫面上被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漫畫。她放下畫筆,對大家說:“我喜歡畫畫,從小就學畫畫,如果有需要,請來找我,我會幫助你。”   張老師在舞臺上跳起了“孔雀舞”。她優美的舞姿吸引了所有的老師。她說:“編舞請找我。”   吳老師也上臺了,下面開始議論紛紛,“她有什么特長呢?”之間她用紙盒做材料,很快做了一幢精美的別墅。她說:“我喜歡制作,看我‘造’的房子還不錯吧。”   殷老師也上臺了,大家又議論了:“她跳舞跳得不錯,可能要跳舞吧。”殷老師笑了,說:“今天我不跳舞,我想演個小品。”她的小品《婆媳倆》逗得大家捧腹大笑,無不稱贊她有表演天賦。
  ……
  在活動“我能行”中,教師們自主、自動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華,相互了解了各自的優勢項目。在展示過程中不但更清楚地了解了別人,也讓別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同伴中究竟有些什么教學資源可以相互配合,一目了然了。   在展示中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獲,就是大家都非常真誠地表示了自己愿意接受同伴幫助,愿意幫助同伴的意愿,這就有意無意地“制造”了一種能者為師,有求必應的氣氛,為隨機教研創設了“人人為我,我我為人人”的寬松環境。大家看到的不僅是錢老師的繪畫,張老師的舞蹈,吳老師的制作,殷老師的小品,……,還感受到了同伴的自信和集體的力量。這種力量足以改變知識信念,足以在教學業務上相互促進。   做法二:期盼意猶未盡   案例4:“我保留意見!”   一次,大班老師圍繞數活動“蔬菜湯”開展教研活動。討論過程中,老師們的意見出現了分歧,之后又發生了爭論。   問題是由黃老師的發問“主題背景下的數活動還需要強調‘序’嗎?”引起的。伴隨著她的問題,許多老師說了自己的想法。   歸納老師們的不同意見主要有兩個。   一寫老師認為:“還是要強調‘序’的,如果沒有‘序’,幼兒就學不好——他們很難把握數的規律;教師也教不好——教什么,什么先教,什么后教沒有了依據。”   另一些老師認為:“在主題背景下,數活動不需要強調序,孩子有他自己的數經驗,當積累到一定的時候,他自己會整理出個序。教師應該給孩子一個開放的空間,讓孩子盡可能獲得。”老師們你一言我一語,各自都有理由,誰也說服不了誰,大家都表示:“我保留意見!”   教研活動快結束了,老師們在這個問題上的爭執還在繼續著。教研組長只好說:“這樣吧,關于主題背景下的數活動是否需要強調序的問題,我們下次再繼續探討,請大家認真思考一下。”   教研活動雖在規定的時間里結束了,但滿懷疑惑的沈老師仍想把問題搞明白,于是,她邀請幾位在園外跟隨特級教師學習的老師們坐下來,繼續討論下去。……   有些時候,老師們在教研活動中為一個問題爭執不下,但教研活動的時間到了,大家必須回班帶教。這時,往往有幾個老師意猶未盡,仍然討論得很熱烈。我們不但不干涉她們,而且支持她們把問題保留下來,把各自的觀點保留下來,把討論的氣氛保持下去,尋找空隙時間繼續討論,并且將討論的認識“散布”給其他沒有能參與的老師。   我們認為這是有組織教研活動向隨機教研活動轉換的好苗頭。通常,在有組織教研活動中,如果教師們對某個教學問題暢所欲言,就有可能形成多種意見,如果教研組內民主、積極的氛圍較濃,多種意見就會發生爭論而各不相讓,教師們大有爭個水落石出之意。但由于受教研時間的限制,在教研活動結束后,各種不同的意見要么草草了事,要么高高掛起,要么還有幾個人邊走邊議,意猶未盡。如果對意猶未盡的幾個教師“添一把火”,支持他們自由結伴,三三兩兩繼續討論,此種情況一旦形成,則有組織教研活動之后的隨機教研氛圍就不難推動了。   為此,我們特別關注,特別珍惜有組織教研后出現的隨機教研的火花,想方設法點燃它,放大它,使它發揚光大。   做法三:支持尋找差距   我們發現,每當幼兒園組織一次公開教學之后,不僅是組織此次教學活動的老師會有所反思,參與聽課的老師也會自我教育。   案例5:畫錯的花瓶   有一次,駱老師上公開課,指導畫花瓶。課后,錢老師說:“我感覺我們的孩子畫畫技能不錯,但想象力不夠豐富,而駱老師教出來的每個孩子都能大膽想象,畫出來花瓶也和別人不一樣。”   在錢老師提醒下,聽課的老師們發現駱老師的確能讓孩子的每幅作品都表現得各不相同。于是,我們就鼓勵錢老師去向駱老師請教,還特地讓她對全園教師開設講座。在講座中,錢老師的一個個生動的教學案例,給了大家很多啟迪。   錢老師說道:“有一次,我讓孩子畫花瓶,一個孩子畫錯了,面對錯誤,我們通常的做法是讓孩子再去拿張紙重新畫,而我卻沒這樣做。我對這個孩子說,你雖然畫錯了,但還可以改得更好。想想看,怎么把你的花瓶畫得和別人不一樣。這個孩子在我啟發下,在原畫后面又加了半個花瓶,我一看花瓶畫好了,也真的和別人畫的不一樣了。   從此以后,我教還子們“錯上添花”:不但會自己糾錯,而且敢于求異,使“錯”的變成與眾不同的。   駱老師的一席話使老師們體會到,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孩子“自行糾錯,敢于求異”的意識,有利于打破作畫的千篇一律,造就有創新能力的人。   自此之后,教師們都會隨時尋找自身在教學理念上和駱老師之間的差距,也有許多老師會主動“找駱老師談談”,向她請教。   找差距能讓教師們清楚地發現別人的優勢,也能看到自身存在的問題。面對差距,能促進教師去想辦法補差。但找到差距后的引導還需要繼續,那就是形成一種隨時交談、溝通、切磋的氛圍。   三、展示——搭建互動平臺。搭建多種互動的平臺,目的是為教師們創設日常、寬松、有利于隨機教研的環境,用顯性的、有組織的措施、手段推動教師們主動開展日常的、自由組合的教學研究。   顯而易見,幼兒園教師的隨機教研活動不應該依靠行政手段,用規定次數、時間、牽頭人等來推動,一旦這樣做,又成為有組織的教研了。但是,在隨機教研氛圍尚未形成之前,沒有行政的啟發、推動、支持,光等待教師隨機教研的“自然”“自覺”出現顯然是不行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所以,我們認為,隨機教研必須依靠行政推動,推動的重點是在創設寬松的隨機教研環境。   做法一:改革教研制度   我們開始打破兩周一次的、固定的教研制度,給予教研組長和教師們兩個研究時空:一個是支持教研組長根據教學需要,自行安排教研活動,另一個是將教師日常自由組合的教學研究納入教研組觀察、管理范疇,給予記錄、認定和提升。   做法二:創設交流空間   我們打算創設專用資料室,每天午餐后開放一小時,鼓勵教師在資料室自由組合,邊交流教學問題邊查資料。   做法三:指導交流方式   我們有意識地對教研組長和少數骨干教師進行指導,提高組長的交流、溝通意識和藝術,鼓勵她們率先“制造”隨機教研活動,以“找話題——找知音——找時間”為抓手,渲染氣氛,積累經驗,獲得成果。   案例6:一次特殊的活動。   一天,許多教師在竊竊私語,“如今的二期課改,都是‘談話教學’,看不到誰上故事活動,也聽不到誰上音樂課了。”組長俞老師感到這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困惑問題。教師們回避組織故事活動,這必須解決啊!怎么解決呢?   解決問題,必須再現問題。俞老師把老教材中的故事活動“小白楊的圍裙”拿了出來,自己率先嘗試,還邀請部分教師來觀看活動,共同研討。   活動后她向老師們開宗明義地問:“如何運用二期課改的理念來開展故事教學?這是今天請大家來討論的主要話題。”   一石激起千重浪。俞老師話音剛落,參與的老師們就熱烈地爭論起來。張老師就問題的設置發表意見說:“問的問題要設置得開放一些,不能像以前一樣,老師問一個,幼兒答一個,但這樣一來,教學進程就難控制得多了。”   沈老師說:“我們可以設置一些開放的環節,如把描述故事情節的三張圖片全放部展示給孩子,讓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還可以和和好朋友商量一下,把想說的記錄下來,這樣,孩子參與討論的主動性就提高了。”   由于這次討論緊緊圍繞具體教學案例,“二期課改背景下,故事教學究竟怎么教這個教學困惑問題終于有了解決的轉機。   俞老師最后總結:“只要用開放的提問設計和低結構的環節設計,故事教學照樣能使幼兒獲得主動的、創造性的發展。”   這次教學研究給了大家很大的促動,教師們都感到,只要有問題意識,只要坦誠地把教學問題擺在同事們面前,隨時隨地邀請志同道合者開展教研活動,再多的困惑也能逐步解決。   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我園部分教研組長已經有了一定的、開展隨機教研活動的需求,因而表現得比較主動。她們不再局限于兩周一次的、有計劃安排的教研活動,而能將教師中的困惑問題,以隨機教研的方式來解決,這種隨機的教學研究,因為是自主自動的、志同道合的,所以能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寬松的氣氛中平心靜氣地研究問題;同時,這次隨機教研活動也能看出,教研組長仍然是隨機教研的帶頭人。此外,俞老師在組織隨機教研的時候,采用了我們曾經指導過的交流方法;先找話題,再找知音,再定時間請老師們一起研究。“找話題”使大家明確實踐反思的目的是什么;“找知音”是讓每位參與的教師都成為“志愿者“,是心理需求,是自覺自愿;因為是自覺自愿,所以就能擠出時間。這樣的隨機教研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由此可見,隨機教研活動強調的是隨機研究的氛圍和行動,但為了推動這一進程,行政應該適時、適度地給予培育、引導和支持。   我園培育隨機教研氛圍——形成園本教研活動的“三分天下”的構想還不夠完善,我們的愿景也可能過于理想化,我們的做法也不一定能“立竿見影”,但我們堅信:有想法就會有目標,有目標就會有行動,有行動就會有成效。我門期盼著今天這樣的推進能夠成為明天的現實。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