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20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當孩子哭泣時,你們有說過這些話嗎?
“一點點小事,不許哭!”
“哭什么哭,你怎么那么沒出息?”
別哭了,堅強一點!”
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太愛哭是脆弱的表現,所以家長總是想方設法地阻止孩子哭泣。
但其實,哭泣也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哭泣的時候,家長回應“不許哭”是在否認孩子的情緒,生生吞下的眼淚,讓委屈翻了倍。
不許哭并不會讓孩子變堅強,只有情緒被完全接納的孩子,才能擁有面對失敗的勇氣。如果孩子哭了,不妨試一試跟孩子說:“孩子,媽媽能體會你的委屈,來媽媽懷里哭一會吧!”
01 愛哭真的不好嗎?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求助帖,有位媽媽因為自家孩子太過愛哭而感到十分憂愁。
對于大部分家長看來,孩子太愛哭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女孩子愛哭就是脆弱,男孩子愛哭就是沒有男子氣概。
所以每當孩子哭泣的時候,他們都會立刻制止,我時常能看到家長對著正在哭泣的孩子說:不許哭,別哭了!
可實際上,這些家長沒有想到,孩子愛哭有可能只是更敏感而已。
丹麥心理治療師伊爾斯·桑德早就說過:愛哭,是因為擁有高敏感特質。
何炅小的時候就是一個“愛哭包”,小的時候,每當他與哥哥打架了,何爸爸都會大聲呵斥他:不許哭!
但聽到這句話的何炅,卻哭得更加厲害了。
長大后,何炅依舊十分愛哭,這并沒有影響他成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在節目中,他時常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首歌或者一段經歷潸然淚下,黃磊評價他“專業陪哭”。
但也恰恰因為他擁有“愛哭“的特質,才讓他能切實感受到身邊人的心理變化,這種超強的共情能力,讓他在主持界大方光彩。
對于愛哭的孩子來說,也是一樣,正是因為他們擁有敏感的內心與敏銳的神經觸覺,他們才會更易與人共情。
愛哭并不是一件壞事,真正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是阻止他們哭泣的家長們。
02 不許哭=傷害孩子
我曾經聽在幼兒園工作的朋友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她們班,有一個特別“堅強”的女孩,從來不哭。
有一次戶外活動,因為跑得太快,她不小心摔倒,膝蓋上的皮全蹭破了,上藥的時候,眼淚就在眼眶里打轉,她死死咬著嘴唇硬是把眼淚逼下去了。
朋友看不去,安慰小女孩,說:沒事,疼了就哭吧。
小女孩搖搖頭,說了一句話讓朋友心酸無比:爸爸媽媽不許我哭,哭是不好的。
在很多家長看來,讓孩子“不許哭”,是為了及時止住孩子的眼淚。
但對于孩子來說,在潛意識里,他們就會覺得“哭”是不好的,爸爸媽媽不喜歡我這樣,那么我就不能這樣做。
然而,把眼淚吞進肚子,悲傷就真的消失了嗎?事實上并沒有,身體的疼+不被接納的痛,讓孩子的悲傷翻了倍。
在電影《頭腦特工隊》中,小女孩萊利的生活被大腦中的5種情緒掌控著,其中支配悲傷的憂憂是最不被待見。
每次萊利哭泣的時候,其他情緒總是如臨大敵,在他們看來:悲傷是不好的情緒,不可以讓萊利哭泣。
可萊利并沒有因此變得更加快樂,長久以來積壓在內心的痛苦,讓萊利無處釋放,最后她的情緒全線崩潰。
直到憂憂重新掌控萊利的情緒,放聲大哭之后,萊利找回了自己。
我們總是覺得,哭是不好的,但對于孩子來說,作為家長的我們,不肯接納他們真正的情緒,這才是傷害他們最深的。
在短片《男孩不哭》中,男孩的父母也是如此,一昧地要求男孩:要陽光,開朗,不要哭泣,大男孩是不會哭的!
在之后的生活中,男孩聽從了父母的話,可情緒也愈加不穩定,最后他用暴力代替了眼淚,向別人揮起了拳頭。
他們選擇了不哭泣,也摧毀了自己。
03 正確引導孩子的情緒
對于不同階段的孩子來說,“哭“有著很多意義,嬰兒時期的哭泣多是因為生理需求,而3歲之后的孩子的哭聲中,則摻雜著更多意義。
俄羅斯家庭心理醫生納杰日達·舒爾曼曾說:眼淚確實是緩解精神負擔最有效的“良方”。
而如何正確面對孩子的眼淚,也是家長需要知曉的事情。
第一、平穩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哭泣時,家長首先要做到就是不讓自己的情緒被孩子影響。
德國心理學家卡羅拉.舒斯特曾說:“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父母的情緒。”
一旦家長覺得焦躁不安,就很有可能抑制不住自己的怒氣,沖孩子發火,從而引起更加嚴重的后果。
第二、陪伴在孩子身邊,及時安撫
當孩子哭泣的時候,家長最好的做法就是陪伴在他們身邊,抱抱他們,或者輕輕拍拍他們的肩膀。
如果孩子是因為悲傷或者挫折而哭泣,那么家長可以告訴孩子:
我知道你很難過,哭一會兒也沒有關系,爸爸媽媽就在你身邊。
家長的理解,會讓孩子覺得更加溫暖,內心得到撫慰。
???????
而如果孩子是無理取鬧,那么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在一旁靜靜地看著他就好。
等到孩子發泄完自己的情緒,他們自然就會慢慢平靜下來。
第三、等孩子哭完,詢問TA哭泣的原因
而如果家長不清楚孩子究竟為什么哭泣的時候,等他們哭完再詢問原因,是最好的方法。
當他們情緒平復后,孩子也開始逐漸恢復自我意識,家長這時就可以發問:
你為什么哭啊?你可以告訴爸爸/媽媽,發生了什么事情嗎?
讓孩子學會與家長分享自己的情緒,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在被別人理解,他們也會逐漸學會共情與正確梳理自己情緒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