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19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兒園的集體生活中,孩子們之間的沖突十分常見:他們會為一塊小積木的暫時所有權而爭執,會為別人有意無意地磕碰而回擊,會為誰幫老師發鉛筆而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會為地球超人和戰神金剛誰最厲害而大動干戈......
不同的孩子會選擇不同的方式解決沖突,因為孩子多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樹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也沒有掌握正確處理同伴沖突的方法,所以極易走入“誤區”。
拿“對不起”當萬能鑰匙
豆豆在建構區不小心把小伙伴搭的積木房子推倒了,他快速并且大聲地說了句“對不起”,便轉身回到了自己的搭建游戲中,面對小伙伴生氣的表情,豆豆理直氣壯地說:“我已經說對不起了,你就應該原諒我!”仿佛說一句“對不起”就能解決所有的沖突。
將“告訴老師”當作口頭禪
果果今年上大班了,一旦跟小伙伴產生沖突,他就高喊:“我要告訴老師去。”希望老師幫自己懲罰其他孩子,漸漸地,孩子們都不愿意和果果做朋友了。有研究者在調查中發現,“告狀”是幼兒解決沖突時使用的最高頻手段,一旦同伴間發生沖突,就依賴老師來幫忙。
寧愿一個人“躲一躲”
洋洋因為搶玩具和其他孩子發生了沖突,被老師和家長批評了,為了避免再發生類似沖突,洋洋選擇了不與其他孩子交往,只守著自己的玩具,不再和其他孩子一起做游戲,慢慢地,洋洋對參加集體活動也失去了積極性,只愿意當一個旁觀者。
“忍一忍”甘當受氣包
彤彤和寶寶同時看中了一塊積木,雖然彤彤先拿到手里,但是寶寶卻蠻橫地從彤彤的手中搶走了積木。面對這樣的情境,彤彤選擇了退讓,膽怯地直接放棄了爭取積木的權利。彤彤以為“忍一忍”就能獲得朋友,但結果卻成了其他伙伴們眼中的“受氣包”。
“拼拳頭”成為小霸王
還有一類孩子,他們在面對沖突時,往往選擇具有攻擊性的手段來解決問題。例如,在排隊做操時,多多站到了來來的位置,來來對多多說:“你站錯位置了,這是我的位置。”多多霸道地回答道:“這又沒寫你的名字,憑什么說是你的?有本事你就推開我。”說著又對來來揮了揮拳頭,多多習慣性地攻擊別人,讓他成了孩子們都害怕的人,也成了孩子們遠離的人。
心理學家認為,沖突不僅能促進個體認知能力和適應能力的發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個體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隨著交往圈逐漸擴大,孩子對外關系的焦點也由親子關系逐漸向同伴關系轉移。
在幼兒園里,孩子發生沖突固然破壞了教學秩序和游戲規則,給老師增加了負擔,但孩子間的沖突也是他們在集體生活中學習交往、學習如何待人接物的一種方式。對于孩子們之間的沖突,老師要給予關注和重視,并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化解沖突。
1讓孩子懂得道歉的道理
孩子們之間發生沖突時,老師讓孩子學會的不能僅是一句“對不起”,而是要讓孩子理解道歉背后的道理與意義,利用沖突促進孩子道德水平的發展。
孩子不會正確解決沖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沒有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所以老師可以利用當前發生的沖突,耐心地告訴孩子他的行為錯在哪里,怎樣做才是正確的,也可以讓孩子通過閱讀或者觀察他人的行為,進行是非判斷和討論,說一說自己如何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2正確引導“愛告狀”的孩子
“愛告狀”的孩子往往是老師比較偏愛的孩子,他們之所以打小報告,一方面是希望對方受到老師的懲罰,破壞其在老師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是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尋求老師對自己的關愛?;诤⒆拥倪@一心理特點,老師應做到不偏心,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并且引導孩子正確表現自己。如告訴孩子“老師不太喜歡只是看到別人缺點的孩子,我更喜歡會對別人微笑的孩子。”
3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老師不能認為孩子還小,做錯了事沒關系,就遷就孩子們的錯誤行為,而應該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行為負責。
責任感作為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是孩子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同時也是孩子個性、社會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和成長。責任感的培養需要從小事入手,老師要做到賞罰分明,如樂于助人的孩子,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若把同伴推倒了,老師也應及時給予批評和懲罰,并讓孩子知道推倒他人會造成的嚴重后果。
4增強孩子自己解決沖突的能力
幼兒園為孩子創造了與小伙伴們交往的機會,老師不需要在孩子產生矛盾后,立即介入并平息“風波”,替孩子處理矛盾的做法,難以培養他們的交往能力。老師可以大膽放手并鼓勵孩子自己解決沖突問題,讓孩子通過在解決問題時獲取的成功或失敗的體驗,來積累社交經驗。
此外,老師可以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教育活動,模擬現實中孩子經常發生的一些沖突情境,讓孩子觀看并進行討論,讓孩子想一想,他們為什么會產生沖突,如何解決等等。也可以利用現實中正在發生的沖突進行隨機教育,這些活動可以促使孩子自我反思、自我判斷,還可以促進孩子道德水平的提高。小編為您推薦一節來自億童親親社會的禮儀活動《一起玩》,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
《一起玩》
活動準備經驗準備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一些有關幼兒商量、協作方面的游戲活動。
材料準備教師材料:幼兒行為示范光盤;音樂“找朋友”。
幼兒材料:《億童親親社會》幼兒讀本、操作單頁“一起玩”、家園互動卡“一起玩”。
活動過程游戲導入游戲“找朋友”,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玩法:播放音樂“找朋友”,請幼兒隨著音樂去尋找朋友,找到朋友后做一做敬禮、握手、點頭等動作。
感知理解1.教師請幼兒說說找朋友的感受。(沒有找到朋友的幼兒,教師應了解原因,給予鼓勵,保護幼兒的自尊)
引導語:你是怎樣找到朋友的?你和朋友說了哪些話?小結:跟別人交朋友時態度要友好,要有禮貌,這樣人家會覺得你很客氣,然后就愿意和你一起玩。當我們和大家一起玩時,要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試著和他人商量,用“行嗎”、“好嗎”、“行不行”等協商的口吻取得他人的同意,這樣你才會玩得開心。
2.教師引導幼兒翻開《億童親親社會》幼兒讀本第32-33頁,欣賞畫面并朗誦兒歌“一起玩”,進一步加深理解。
表演體驗——游戲《去公園》1.出示三種交通工具,請幼兒協商確定乘什么車去公園。
游戲規則:出示相應的數字,提出要求:三輪車滿4人才能走,汽車滿6人才能開,輪船滿8人才能開。請幼兒自己商量找朋友。
2.幼兒根據游戲規則找朋友,聽音樂,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去公園。
3.游戲結束后討論。引導語:你們是怎么商量的?你乘坐的是什么交通工具,你是怎么找朋友的?
4.師幼共同整理物品,結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