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0-21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談及對孩子的家庭暴力,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打了孩子。
大家都是有文化有知識有素質的成年人,這都快2020 年了,哪里還有人會去打小孩子?
話是這樣說沒錯,現在打小孩子這樣的家庭暴力比起十多年前確實少了很多,但如今經濟壓力和教育焦慮盛行,社會方方面面都在向每一位父母施壓,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為了讓孩子“成龍成鳳”,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是個“完美小孩”。也正是這個原因,家長面對孩子表現稍不如人時就下意識對孩子“冷言冷語”。
有句古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孩子比起大人,內心更加敏感脆弱,同時是非分明,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比起成年人,孩子的內心更加純凈。因此面對家長隨口說出的“你怎么那么笨”、“這種題都不會做”,孩子表面看著沒事,但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不同性格的孩子面對父母的“冷言冷語”會有不同的反應和未來發展趨勢。
一、固執偏激型性格
父母不經意間對孩子說出的冷暴力言語,會讓性格本就固執偏激的孩子對父母產生很強的逆反心理。這類孩子覺得父母說出這樣的話是傷害了自己的尊嚴,即使當著父母的面沒有表現出逆反的狀態,這種對“惡言”的應激也會影響孩子未來的與人相處的模式。這類孩子將來可能會變得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太順眼。
二、順從內向型性格
內向的孩子往往更加敏感脆弱。父母作為他最信任的人,他們的不經意的嘲諷會變成他們內心對自我的否定。這類孩子會因此變得更加唯唯諾諾沒有自信,他們會時不時給自己心理暗示,自己就是個笨小孩,就是個不受歡迎一無是處的人。長大后的他們可能會變得閉塞,不會主動去和外界產生聯系,他們的人際關系也會非常糟糕。時間久了,孩子會有很大的可能出現抑郁或是狂躁之類的心理疾病。
心理專家指出,“教育者微小的心理變化如果表現在臉面上和語氣中,甚至嘲弄辱罵中,無形中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場,這種心理強大的輻射會改變孩子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所以,家長認為無關緊要的、不經意的一些話語,對孩子造成的‘殺傷力’可能是毀滅性的。”
那么,父母在面對確實需要去批評教育孩子的情況時該怎么辦呢?
一、降低分貝,孩子聽得更集中
高聲的訓斥只能發泄家長的怒火,完全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如果希望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并且加以改正,家長一定要學著降低說話時的分貝。過高的聲調只能讓孩子被家長的怒火震懾而不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適當降低語調,孩子才不會有恐懼心理,也能集中精神聽得更加認真,這對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做出改變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二、恰當措詞,孩子性格更完善
對家長來說,如果家里的孩子本來就調皮好動,想要控制自己不發火確實不容易。這種時候,家長也不必有太多的顧慮,該批評就批評,但是和孩子說話前要三思,學會“打個巴掌給個棗”的講話技巧。比方說,“寶寶媽媽愛你,但是你的行為確實傷了媽媽的心,下次不要再犯了”,這樣講話,孩子接受起來會容易得多。
這樣說話雖然顯得刻意不自然,但是孩子沒有大人那么多彎彎繞繞的腦回路,家長說了什么,孩子就會聽到什么。所以家長在批評孩子之前先想好該說些什么,然后低聲告訴孩子,效果會比亂發一通火要好得多。
孩子長大之后面對同樣的情況便不會暴跳如雷,他會學著父母當初教育的方式去處理問題,會比同齡孩子更加沉著冷靜。
三、解釋期望,孩子更易達要求
父母有時候想要孩子遵守一些要求,但大多情況都會無功而返。因為孩子沒能理解你的“期望”具體要求是什么。
家長在希望孩子達成這些要求的時候一定要向孩子解釋清楚,不然孩子壓根兒就不懂發生了什么就被批評。比方說,帶孩子逛商場時,家長不希望孩子到處亂跑。但僅僅告訴孩子這句話,孩子暫時可能會遵守,但過一會兒就會忘記。這種時候,家長不僅要告訴孩子不要亂跑還得溫和地“警告”他,如果到處亂跑可能會摔倒或者被壞人拐走,這樣孩子就會對“不要到處亂跑”有更深層的印象,那么孩子到處亂跑的概率就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