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5-31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聽過最有道理的一句話:對父母來說,逼孩子比逼自己容易多了!
不是不能逼,前提是把握好度。
在網上看到一個新聞,8歲的孩子在寫作業時突然流鼻血,然后趴在桌子上睡了;后來家長怎么叫都叫不醒,于是趕緊把孩子送去了醫院。
到了醫院經過醫生檢查,發現身上多處臟器功能已衰竭,,經過全力搶救,孩子中途醒了一次,說“媽媽我好累,想睡覺”,之后,再也沒有醒來。
醫生說,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沒有求生意識,他覺得活著太累了,也就是說,他是過勞死的,這么小的孩子怎么會過度勞累呢?
原來孩子的媽媽很要強,不希望孩子平庸,所以從孩子幼兒園開始就報各種補習班,周末也沒有休息過,孩子承受不住了,選擇這樣的方式離開。
他的母親盡管再自責也沒用,孩子也回不來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愿,但是不顧孩子的感受,拼命地給孩子加負擔,最終會讓孩子累的踹不過氣,畢竟孩子的承受力就那么點。
即使是董卿,她也表示,自己只有做的足夠好,才不至于自卑;但什么程度是足夠好呢?只有她自己知道。
逼孩子的背后,是焦慮的父母
每一個喜歡逼孩子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焦慮的父母,有三種類型:
一種是他們自己很平庸,寄希望在孩子身上,替他們翻盤。
一種是他們自己做不到,又怕孩子跟他們一樣沒本事。
一種是他們做到了,更不允許他們的孩子平庸,否則會被人笑話。
歸根結底,他們是在怕,怕孩子沒出息,怕孩子以后過上不好的生活,更怕孩子給他們丟面子;所以,他們要跟隨“潮流”,報各種補習班,好像不報補習班,孩子就沒出路,自己就落后了一樣。
35歲的一位浙江媽媽,在一次聚會回來后,崩潰大哭,原因竟然是朋友的兒子太聰明了,比自己兒子小一歲,讀幼兒園小班,竟認識快1000個漢字,上4個英語培訓班,看得懂英文繪本……
“和別人家孩子一比,落差太大,我好崩潰”她說。
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家庭重心的下移,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父母在關注孩子的同時,投入了更多的期許。
有時,他們看著孩子在玩時,會想到“玩物喪志”四個字,看到孩子看電視時,心里會擔心孩子落后,因為別人家的孩子可能正在學習;即使是看著孩子熟睡的面孔,心里也在描繪他長大后的場景。
在社會風氣“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影響下,他們感到焦慮也是正常的。
據“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數據顯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所以,他們怕自己不逼孩子一把,會是自己的失職。
我只想說庸人自擾之。
逃不掉的“別人家孩子”的魔咒
為什么父母會焦慮?因為他們看到了別人家的孩子,看到了別人家孩子的優秀,怕自己孩子被比下去。
《少年說》里一位女孩站在高臺對著父母喊,“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他什么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赡阕约汉⒆右埠芘?,為什么你不看一下!”。
總覺得自己不管做什么,永遠都比不上別人家的小孩。
我們都是被比較過來的。
小時候希望快快長大,等到獨立了,父母就不會再拿自己跟別人比較了;殊不知,自己為人父母時,會忍不住地跟人比較,比房子,比車子,比孩子;比較就成了一個魔咒,一代一代延續下去。
孩子考試了,我們會忍不住地關心別人考了多少,然后心里做個比較;別的孩子拿獎了,我們心里忍不住地羨慕;別人買房了,我們也會忍不住地抱怨自己老公沒本事。
所以,我們總是處在比較當中,比較來比較去,卻忘記最初的樣子,孩子一出生時,曾發誓要好好愛他,和老公結婚時,發誓要同甘共苦,經營家庭。
???????
其實,我不是不贊同比較,因為適度的比較可以激發人的斗志,但是前提是選好對象,把握尺度。
你可以拿自己的老公作比較,但是不要拿孩子作比較,因為孩子不能理解大人的意思;還有就是把握度,不能每天把比較掛在嘴邊,任誰也受不了,即使是大人。
逼孩子要把握度
當然,我不是不贊同孩子報興趣班或者復習班,但是要重質不重量。
例如學習,孩子哪門差,就讓他報哪門,不需要每門都報,既浪費錢還浪費孩子的精力。
有的放矢,不要為了尋求心理安慰,什么都給孩子報,沒有針對性地報班,就像瞎子一把抓,最后啥都學不好。
因為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就那么點,不可能全都學好的;就像讓你同時炒兩個菜,開兩個火,你能炒好嗎?不會,說不定連鹽都放不好。
孩子童年時期如果連快樂都沒有,那有什么意思。
還有興趣班,我是建議讓孩子擁有一項才藝的,可以讓他有展示的機會和擁有掌聲和羨慕的眼光,對孩子有鼓舞的作用。
在《向往的生活》一期節目中,劉憲華拉完小提琴,引起周圍人的鼓掌和歡呼,AB就問他,你小時候是不是被父母逼著學小提琴的?劉回答,是,剛開始不情愿,后來很感激他們。
怎么逼孩子?我認為是在孩子的可承受范圍內逼,并給予一定的空間,不可太緊,也不能太松;就像彈簧,不壓不行,壓到底更不行。
所以,逼孩子要適度,家長一定要真正理解這個意思。
孩子終究會活成自己的樣子
其實,對于焦慮型的父母,或多或少能理解,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哪個父母不為孩子好的,但就是好過了頭,要么是太溺愛,要么是太嚴厲,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都不可取。
看到過一句話,孩子終究會活成他自己的樣子,有時你再殫精竭慮,他還是很平庸,有時你任由其發展,他反而很優秀,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成為孩子的引導人,教給他正確的價值觀,最終怎樣看他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