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01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去小學化”去的是什么?
孩子到了大班,馬上就要進入小學,我們要為孩子進行入學準備,入學準備和去小學化這個到底該如何界定和理解。去小學化教育部已經很清楚的告訴了我們去的是什么——去的是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模式,去的是超出孩子思維特征的教學內容。
這些模式和內容去掉之后,園長(教育者)要反思,是提前給孩子更多的知識量還是為孩子入學前打好扎實的基礎。
上小學前,幼兒園/培訓機構需要幫助孩子做哪些準備?
1. 適應能力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孩子初上小學時通常會面臨哪些不適。比如:環境的不適應、時間的不適應、任務意識的不適應、同學之間交往的不適應、師生交往的不適應以及師生關系的不適應。
因為這么多的不適應,所以我們應該讓好自己在上小學前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擁有一定的交往經驗、學習經驗、學習能力甚至學習習慣。
孩子到了大班,尤其是大班下學期的時候,教育者要為他們打下一些入學前的準備,比如:時間危機感。也就是讓孩子認識時間,知道時間的存在,知道時間是一去不回的,知道如何抓緊時間,知道在規定時間完成規定任務……這是孩子入小學前應該具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
2.任務意識
上小學后,老師通常會在上課時留下一些作業或任務。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也是在培養孩子未來的計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能有效幫助孩子在課堂上專注地學,提升課堂效率。
所以,在孩子大班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有一定的任務意識,知道自己要去完成任務,體會完成任務后的成功感,并獲得自我成長的榮譽感,這些是上小學之前一定要體驗的。
3.健康的身體基礎
小學與幼兒園不同,學習有很強的連續性,這種連續性的學習需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基礎做支撐,所以要培養孩子愛運動的習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健康體魄。
4.前書寫能力
中國的漢字是比較復雜的,孩子上小學就必然會接觸到書寫。那么這個書寫能力,孩子小肌肉的精細運動能力,需不需要在上小學之前為他打下?
我們知道,小學老師對孩子的書寫能力要求是很高的,注意力要很集中、精細觀察能力要到位,不然寫出來的漢字完整性就難免欠缺,其實,如果孩子不具備這些基礎,上了小學之后,突然間讓他用筆在田字格中寫字,肯定會不適應的,而且寫出來的字也會出現很多問題。
也就是說,我們有必要為孩子準備“前書寫能力”。
5.交往能力
其實一年級到三年級課業量并不是很重,很多孩子上小學的畏難情緒來自于跟同學之間的交往,因為交往障礙,孩子每次上學前就容易產生一些自己難以克服的畏難情緒。
如何與同學相處,處理同學間的問題是教育者們在幼兒園或培訓機構要幫孩子建立的。比如:怎么借東西、怎么拒絕別人、怎么向別人求助等。這些一定是需要在集體當中慢慢積累經驗的,而不是家長們在家里獨自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個體就能完成的。
6.危機感
做好入學前準備,孩子應體會到一定的危機感。知道雖然今天下雨了、刮風了,或者嗓子不舒服,但只要堅持一下還是可以上學的。這種堅持性,這種挫折感,其實都在培養孩子未來適應學校集體生活的能力。
7.學習能力
比如:注意力的集中,抗干擾能力、專注度、傾聽能力。孩子能不能在傾聽老師講課的過程當中,捕捉、抓取到老師課堂中關鍵的語句和關鍵的經驗,這就是孩子具不具備聽課的方法,這也是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去獲得的。
也就是說,孩子在上小學前,要有學習的態度,學習的能力,同時還要有一些學習的方法,將來孩子到了小學之后,他因為好學、愛學、喜歡學,這樣他的學習才會很快樂。
過早的讓孩子接觸小學的知識、技能,過早進行枯燥的書寫練習,過早讓孩子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孩子沒有能力去掌握這些東西,就很容易令孩子產生畏難的情緒。到了小學后,盡管他已經有能力去理解和書寫,但曾經的畏難情緒、曾經遇到的障礙,就會造成他繼續學習時的不適應。拔苗助長反而是害了孩子。
???????
去小學化,去掉知識、去掉技能,培養孩子的——
第一,社會適應能力、集體適應能力、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給方法、給學習的態度、給學習的經驗,培養學習能力;
第三,培養一個會學、愛學、能學的人,而不是培養一個知識存儲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