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20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抓住寶寶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在德國人看來,培養孩子獨立吃飯的能力,是解決孩子吃飯問題的關鍵。
很多每天追著“喂飯”的父母都幻想有一天寶寶能夠自己吃飯。但事實上,寶寶多大能夠獨立吃飯其實取決于父母。因為只有父母放手讓孩子嘗試,孩子才有機會學習。
那父母應該在什么時候放手呢?這就涉及一個時機的問題。這里提供一份參考時間表。(注意下列劃分只是大致時間段的劃分,每個寶寶的發育情況不一樣,爸爸媽媽可以視情況調整。)
8-9個月:引入手指食物
寶寶一般在4-6個月時開始添加糊狀輔食。添加了一段時間以后,8-9個月時可以開始引入手指食物,如蒸軟的胡蘿卜條、西藍花、蘋果、熟透的香蕉、牛油果等,把它們切成便于寶寶抓握的條狀或塊狀。
手指食物可以鍛煉寶寶的精細動作能力,為之后使用餐具吃飯打下良好的基礎,寶寶也會開始享受到自主進食的成就感。
這里解釋一下,為什么我建議8-9個月時引入手指食物。理論上,寶寶看到食物會抓起來塞進嘴巴就可以引入了。但作為一個在寶寶7個月時親自試驗過的媽媽,我覺得8-9個月再引入,父母會更容易接受一些。
因為再早寶寶可能會出現頻繁卡住或干嘔的狀況。雖然知道這是面對口腔異物時寶寶正常的反應,隨著月齡增大會慢慢減少,但是親媽看著寶寶時不時干嘔,眼淚都出來了,還是不忍心。
等到8、9個月的時候再次嘗試就順利多了。
10-12個月:給寶寶提供餐具
10個月左右的時候寶寶自主意識開始萌芽。這時他們可能不會再乖乖呆著讓你喂飯,而是會搶奪餐具自己吃。
他們也有可能會玩食物,或者拿著餐具敲來敲去,半天也不吃一口。這些都很正常。一個好的辦法是,父母再準備一把勺子喂他們。這樣寶寶既得到了練習的機會,也不影響他們吃飯。
13-18個月:放手讓他們練習
1歲以后,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迅速發展,同時自主意識增強,進入一個“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的階段。這個時候是訓練寶寶獨立吃飯的關鍵時期。
父母千萬不能因為寶寶吃得到處都是,怕打掃衛生就阻止他們。這樣不僅會扼殺他們自主吃飯的興趣,時間長了,他們可能會覺得吃飯是一件被動接受的事請,不再愿意自己嘗試。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準備一個好的圍兜,一套防摔的餐具,鼓勵他們,給他們提供充分練習的機會。
18-24個月:熟練使用餐具
這個階段,寶寶的控制能力進一步提高,可以準確地舀起食物放進嘴巴里。并且可以獨立吃完一份食物了。這個時候建議每次只給少量食物。
一方面,寶寶容易吃完,可以增加他們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不容易出現打翻食物的情形。
有了這份時間表,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有計劃地引導他們自主進食。相信只要你肯放手,給寶寶充分練習的機會,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早立下吃飯規矩
作為“最愛立規矩星人”的德國人,吃飯規矩當然也必不可少。吃飯規矩不僅是給孩子立的,也是給父母立的。全家一起遵守它,才會有一個更好地餐桌氛圍。
1
每天晚上全家一起吃晚餐
德國人認為,一天中,晚餐時間是最好的親子時間。大部分的家庭,一天當中能好好聚在一起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
全家一起吃晚飯不僅可以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同時也是增進家人交流、親子關系的的好時機。
2
設計一個開飯儀式
比如德國人喜歡說:“Guten Appetit!”(祝你有一個好胃口!)
3
開飯前全家一起收拾桌子準備碗筷
這里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參與進來,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樣他們更有參與感,也會對接下來的家庭晚餐有更大的期待。
4
吃飯時禁止玩手機、看電視
德國人認為一邊吃飯一邊看娛樂節目會讓人分散精力,這樣就不能很好地品味食物的味道。同時,也會給孩子形成錯誤示范,不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用餐習慣。
5
吃飯只在桌上吃,離開就表示吃飽
這一點德國人執行得特別嚴格。以前我帶寶寶參加早教課時,其中的一項活動是“親子早午餐”。好幾個家庭的爸爸媽媽和孩子們一起坐在一個大桌子旁,一邊聊天一邊吃東西,氣氛非常和諧。
早教課的老師是一位特別親切的助產士,她和我們一起吃早午餐,同時也會為我們解答育兒方面的問題。
有一次遇到一個外國家庭,孩子2歲。吃到一半的時候,孩子跑去一旁玩耍,沒多久又跑回來,拿了片面包想再過去玩。
這時候,早教課老師走過去,很嚴肅地跟她說:“你只能在桌子旁吃食物,不可以拿過去吃。如果你離開桌子,就代表你吃飽了。”
然后老師問孩子:“你現在想吃飯還是想玩耍?”孩子說:“想玩耍。”于是老師拿走她的面包放回桌上,拍拍她說:“好了,你現在可以去玩了。”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
不,那位老師又去提醒孩子媽媽,一定要注意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能離開桌子,否則以后在德國上幼兒園會遇到大問題。因為這就是德國人的吃飯規矩。
如果你離開桌子,幼兒園的老師就會默認你吃飽了,把剩下的東西收起來。
父母決定吃什么,孩子決定吃多少
德國人認為,在吃多吃少方面,父母應該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包容。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有的胃口大,一碗飯都不夠吃。有的胃口小,吃一點就飽了。
父母應該把吃飯看成一件“小事”,讓孩子不再因為吃飯的問題而感覺有壓力。孩子心情放松了,才能有好的食欲。
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信任與尊重,相信他們能夠辨別饑飽:如果真的餓了自然會吃,吃飽了自然就不要了。
???????
除了信任孩子,父母也可以在以下方面多花心思:
1
了解孩子的食量
我們知道,有一種餓叫做媽媽覺得餓。寶寶的食量應該由他們自己做主,而不是父母。父母可以一開始少給孩子一點食物。如果孩子喜歡吃,再給更多。這樣時間長了,父母就能知道孩子的食量了。
有的時候遇到迅猛生長期,孩子可能會出現食量大增的情況。父母可以先按照之前的食量準備食物,不用擔心一頓沒吃飽就會餓壞身體。等確定孩子食量增加以后,再增加食物也來得及。
2
在食物上花心思
我們還可以嘗試多提供一些新的食物,或者使用一些模具把食物做得更加漂亮有趣。但是同樣不能強迫孩子吃。要知道,孩子適應新的食物,新的口味也是需要時間的。
我們能做到的是盡可能為他們提供種類豐富營養全面的食物。
3
吃飯前2-3個小時不給食物
1-3歲的孩子除了正常的三餐以外,上下午還需各給一次“間食”。“間食”可以是水果、蔬菜、谷物,或者奶酪、酸奶等奶制品。但是為了不影響正餐,可以將“間食”的時間提前到正餐前的2-3個小時。
有的媽媽怕寶寶吃飯沒吃飽,于是“間食”給很多,或者是時間不固定,想吃就給。這樣可能導致正餐時間到了,孩子還沒產生足夠的饑餓感,自然就吃不多了。
德國人提倡飯前2-3小時不給食物。這樣正式吃飯時,孩子就會有一個比較適度的饑餓感,能更好地享受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