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9-29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幼兒時期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的教育培養對于人的一生是致關重要的。心理學研究表明,習慣的形成就像播種應該及時一樣,也有一個最佳期。譬如,學者們通過調查研究認為,5歲是兒童形成使用筷子習慣的最佳期;3歲是對兒童進行解扣紐扣訓練的最佳期等。因此,作為父母,和幼兒園教師應根據幼兒成熟的機能適時進行某種品德或某個習慣的培養和訓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好雨知時節”。所以我們應該抓住幼兒的關鍵期,進行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教育培養。
人的各種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學習、實踐和環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改變的。我國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孫云曉先生曾總結說:“好習慣對兒童來說是命運的主宰,是成功的軌道,是終身的財富,是人生的格調”。不少家長為孩子種種不良習慣十分煩惱,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長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習慣的培養與訓練,良好的習慣必須自小開始培養。
學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時期也是兒童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良好的行為習慣影響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說,習慣是體現一個人素質的重要方面。古人說的好:“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幫助引導幼兒形成有益于其終身發展的習慣,是我們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良好行為習慣的內容很廣:愛祖國、懂禮貌、講衛生、正確地洗手入廁、文明進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如何正確的對幼兒進行引導,幫助他們在關鍵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一、遵循科學的原則
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中,不是任意進行的。在教育過程中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按照規律和特點,具體的家長可以遵循以下5個基本原則:
1、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歐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認為: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上的,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學校教育也難以獲得預期的效果!什么樣的教育觀塑造出什么樣的孩子,作為家長,一定要“該出手時就出手”,
重視孩子的“第一次”,因為這是良好習慣的開端。許多家長正是在教育中沒有抓住“一”字關,不但沒能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反而給以后的教育帶來了后患。
如:我的一個同事有一個正在上小班的女兒蓉蓉,有一次吃飯,她把最喜歡的番茄炒蛋拖到自己的面前,不準別人吃。媽媽告訴她這么做很沒禮貌,她索性甩掉筷子不吃了。本以為打了勝仗的蓉蓉等著媽媽哄她吃飯,沒想到媽媽不僅不理她,還把菜全部吃掉,將她冷落在一邊不管。過了一會兒,她見沒有轉機,就主動跟媽媽道歉,保證以后再也不這樣了。這時媽媽耐心地跟蓉蓉說:“這樣做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很沒有禮貌,別人會不喜歡!”然后重新做飯給她吃。這“第一次”的教訓不僅讓蓉蓉改掉了這個毛病,從那之后,她凡事都會先讓著別人。只有不輕易放棄“第一次”的教育,才會杜絕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
2、激勵方法要適時、適當
目前廣大教師都認識到賞識教育對孩子發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通過賞識教育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來源于成人不斷的激勵和表揚。當孩子有了良好的行為方式時,作為家長應適時、適當地給予表揚鼓勵,使孩子獲得一種被賞識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悅感,從而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反之,如果發現不良的行為習慣時,家長可以適當采取一點兒懲罰措施,讓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觸動,明確不良習慣的危害,從而改掉不良習慣。
另外鼓勵和表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一種精神營養,更是一種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方法。孩子愛聽好話,喜歡被人稱贊,而且在人們對他的評價中認識自己。教育家陳鶴琴教授曾說過:“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責罰而改過是比較難的。”凡是幼兒行為習慣好的,有進步的,改正缺點快的給貼上小貼紙以示鼓勵,促進其互相模仿行為。最重要的是老師必須事事處處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
鼓勵和表揚應該適時適度,這樣才能達到鼓勵和表揚的預期目的。我們要在幼兒出現良好行為的時候及時表揚幼兒,使幼兒能夠及時地明確什么行為是正確的,什么行為是不正確的,及時強化,不日后的大量說教效果要好得多。而過多的表揚和鼓勵有時也會給幼兒造成一種誤解:表揚來得太容易,行為好壞的區分不是很明確,不一定達到好的效果。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個性特點以及幼兒的發展狀況適時適度的加以運用,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發揮家長的榜樣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樣則來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長。蒙臺梭利說:“在孩子的周圍,成人盡量以優美的語言,用豐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說話。”幼兒的行為習慣是在成人的影響和幫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就會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從中得到熏陶,受到啟發,從而形成好的習慣。家長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必須以身作則,時時刻刻給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禮貌的行為、早睡早起的行為、整齊清潔的習慣、喜歡讀書的習慣等,都跟家長的日常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而成人不知不覺間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樣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父母喜歡亂發脾氣,孩子的脾氣一定也不會好;父母喜歡常常罵人,孩子自然也會常常罵人,父母愛好穿著打扮,孩子就喜歡穿著打扮,甚至父母愛吃什么食物,孩子也愛吃什么食物。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兒童時代是模仿力最強的時期,他們的學習從模仿開始,由于他們的認識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幼兒園,老師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出榜樣,正面誘導是十分重要。比如:教師自覺拾起一片廢紙、上樓梯時左上右下、說話時正確地使用禮貌用語、答應幼兒的事情都能做到等,孩子受到這種行為的影響也都會自覺堅持學習。長期堅持,孩子會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榜樣對孩子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4、要有默契的合作,要統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一天我和朋友聊天,他的小孩子圓圓在一旁畫畫。邊畫邊說:“爸爸坐的飛機來了。”他奶奶對我說:“他爸爸今晚回來,看把他高興的。”這時,門外傳來小孩子的喊聲“圓圓,我去騎車,你去不去?”圓圓對奶奶說“我和牛牛在院里騎會兒車行嗎?”奶奶說:“行,但是你要把畫筆和紙收拾好了再去。”圓圓答應著,開始收拾桌上的文具。這位奶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雖然孩子生活在奶奶家,但奶奶和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卻是一致的。這就意味著相同的信息重復地轉入孩子的大腦,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經聯系,良好的習慣就容易養成。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要求嚴格而爺爺奶奶放縱,或者施教者今天嚴格,明天放松。幼兒園培養孩子好的習慣父母不堅持,都是難以形成良好的習慣的。
成人之間態度的不一致極大地阻礙著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即使成人有不同的意見,也要在孩子不在場的時候討論,大家在商談中尋求一個共同的解決辦法。在很多家庭中存在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溺愛孩子,往往和父母的要求相悖,從而給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帶來了很多障礙。
另外還應該注意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默契合作。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家長的密切配合,如果教師不和家長團結協作,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礎上,積極與幼兒家長進行交流溝通,通過雙方密切合作和共同的努力,以幫助和促進幼兒的健康的成長,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簡單粗暴
在咨詢會上,一位父母指著站在遠處的孩子對我說:“這孩子要把我氣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狀。”接著這位父母向我講述了孩子怎么和小朋友打架,用積木把別人砍傷,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這位父母苦惱地說:“我都怕去幼兒園接孩子,真怕哪位父母來找我,打他,罵他,可怎么他就不改呀?”這位父母的苦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糾正不良行為習慣要比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難得多。父母應從改變對孩子的態度開始。對幼兒來說,情緒是行動的動力。
孩子喜歡受人鼓勵、夸獎,如果總是換來批評、受指責,他情感上接受不了,會產生逆反心理。加上父母的冷眼、厭惡、甚至是打罵會更加激起不良情緒,產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為。但這樣的孩子有時受了環境的影響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揚,但做起來要費很大的力氣。因為不良的行為往往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來,而好的行為則要十分自覺,必須克制自己的需求,這種抑制力要經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這時孩子往往表現的不會那么自然、輕松。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對他的想法給以鼓勵、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誘導和啟發并堅持下去,良好的行為就會逐漸養成。
除了以上5個基本原則,家長還應注意創造機會,讓孩子重復實踐好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必須貫徹始終才有成效,決不能一曝十寒。
二、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強家園溝通,堅持上述基本原則外,還應該有比家庭更為系統的、專業的方法和策略,保證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1、確定規范,進行系列化教育
幼兒園要建立一日常規,進行系列化教育。3~6歲幼兒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關鍵期,由于幼兒的可塑性很大,他們的個性品德在形成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反復,所以教育內容應該做到系列化。根據幼兒的特點和發展情況,制定了幼兒一日活動常規,常規規定了孩子們在一日生活、學習中應做到的,應遵守的一些規則,確定了幼兒時期在衣、食、住、行、與人交往等方面應有的文明行為和習慣的標準,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樣,飯后會收拾餐具,活動結束會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時間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園時的愛集體教育;“三〃八”婦女節的愛媽媽教育;“六一”兒童節的好兒童教育;“七一”的愛黨教育等。平時,我們要求幼兒做到“三輕”:說話輕、走路輕,放下東西也要輕;對幼兒進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礙他人,愛護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凈”:碗里干凈、桌上干凈、地上干凈,對幼兒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午睡時要求幼兒自己穿脫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領子。我們教育孩子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學會的事情堅持做”。 我們注重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對待性格怯懦的幼兒,以培養勇敢品質為主;
對待個性霸道的幼兒,以培養寬容、和諧與人為善的個性為主;對待貪占他人物品的幼兒以培養誠實品質為主;對待逆反個性較強的幼兒,采取綜合訓練方式,對其進行不良個性的矯正訓練為主等等。由于每個幼兒的家庭教育影響的環境和方式不同,他們對教師的教育方法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我們觀察了解幼兒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2、與家庭形成合力,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今天培養孩子的習慣是非常困難的,最大的困難在于我們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也包括老師,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習慣。我們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習慣,我們是帶著很多獸性長大的。我們本身就有可能帶著很多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 如用眼睛挑東西,不要用手挑東西的習慣。又如保護環境衛生的習慣。我們有很多的成年人對自己小家庭的衛生搞的“一塵不染”,可是對社會大家庭的環境衛生卻是: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高聲喧嘩等,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些不良行為會對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樣的負面影響。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 要讓孩子的行為習慣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須建立起家庭、幼兒園聯合一致的教育網絡。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講座,讓家長進行系統的幼兒德育理論學習;家教??⒓医绦@地時刻發揮著它們的宣傳和交流作用;通過家園聯系手冊,以書面形式每月聯系,有什么事隨時與家長溝通,使家長和教師都能隨時了解幼兒在園和在家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我們還通過家長開放日、家園共育等活動,讓家長觀看、了解、參與幼兒園的教育,使家長自覺、積極地配合我們的教育工作。只有讓孩子做到了在家與在園一個樣,良好習慣的養成才有真正的意義。
3、要尊重兒童的權利和讓孩子充分地參與
在兒童的習慣養成過程當中,有一個危險存在,那就是習慣養成的過程變成了奴役兒童的過程。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習慣,大人在定規范,強迫孩子去做、去執行,這就很可怕。因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兒童是主人,我們就是要發揮他們的主人作用。養成一個好習慣,應該是要讓孩子們覺得:這是我盼望的,我特別希望有這個好習慣,這對我的幫助很大,對我的發展很有用,好習慣多了,我才是一個好孩子學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這才是積極的,而不是強迫。
兒童參與有一個階梯,階梯有五層:第一層是操縱,成年人操縱兒童;第二層是裝飾,找幾個孩子來表演一下,來裝飾;第三層是象征性的參與;第四層是成人指派;第五層是與兒童商量;我們的習慣培養,起點就是第五層,與兒童商量,我們要培養孩子良好習慣,要和孩子商量:你們需不需要培養這個習慣?你愿不愿意培養這習慣?因為孩子有選擇權:我愿意養成什么習慣,比如愛運動的習慣,有禮貌的習慣……內向的孩子你不能培養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養成急性的,習慣養成要講究規則,要尊重差異。
4、幫助幼兒建立自信心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與其把兒童當作天津鴨兒填入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由的去開啟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我們引導幼兒學會學習,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培養友愛、勇敢、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的品德行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為,卻忽視了能影響幼兒個性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自信心。自信心是兒童個性心理健康與否的一個重要條件。自信心的培養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
所謂自信心,是由積極自我評價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傾向。自信心是對自己力量的充分認識和評價。自信心強的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活動,能積極地與他人交往,與同伴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能勇敢地面對困難,大膽嘗試。在幼兒園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幼兒缺乏自信心,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別的幼兒,往往表現在活動中不敢主動地要求參加集體游戲活動,不敢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敢在眾人面前大膽地表現自己;面對新事物、新活動常常害怕、退縮等。
所以老師要重視幼兒自信心的培養,從而保證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如很多孩子在動手能力、行為習慣等方面離集體生活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來到幼兒園,這些孩子無論在行動,還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長過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實現愿望和理想的動力。幼兒自信心的形成往往離不開成人對幼兒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滋補品”。信任既來自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又取決于教師對孩子行為的認可。對幼兒來說,只有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才能獲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滿信心,他們才會信心百倍地面對人生中的機遇與挑戰。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一點一滴的培養,這樣才能使幼兒不斷進步,為幼兒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5、在生活中培養兒童的良好習慣
在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的過程中,父母的責任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給予引導,在有準備的環境中耐心地培養,使他的一舉一動逐漸向良好的行為發展。父母良好的行為可以為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讓孩子自覺地接受。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細觀察,對他的良好行為及時表示贊許,強化鼓勵他繼續發展,形成習慣,鞏固下來;對不良行為要表示不滿,幫助他學會識別的能力,而不是指責他,更不能因為他的不良行為而取消他與小朋友交往的機會和權利。
習慣的養成是行為積累的結果,孩子從某種行為中獲得了成功感,自然就會重復這種行為,從而變成他的習慣。習慣決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要從小開始,而且要從家庭開始。
三、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步驟
1、要認識習慣的重要性
根據幼兒的思維具有形象性的特點,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幼兒通過故事中的人物特征來認識行為的好壞,了解成人的態度,多以正面的形象來使幼兒明白什么樣的行為是好的,什么樣的行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是他們切身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
2、與孩子一起討論制定行為規范
定家規,定班規,制定習慣培養目標,一定要發動大家以及父母、老師都參與。要讓孩子自己說:習慣這么重要,我特別需要形成一個什么什么習慣。要一個一個地定培養目標,甚至兩個月培養一個習慣,一個新習慣,這都很好。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使幼兒自覺主動地去遵守家規、班規,并且去追求這些目標。
3、進行榜樣教育
用各種教育行動進行榜樣教育,各種各樣的杰出人物都有好習慣。大家都知道李嘉誠很守時,他怎么守時?他的表都是撥快十分鐘的。身邊的成人是幼兒的榜樣,包括家長,包括老師,也包括小朋友。教師在工作中應該注意以身作則,同時要約束周圍的人,以正確的形象展示給幼兒,充分發揮榜樣的教育作用。
4、需要持久的訓練,用各種方式表揚
習慣培養有很多技術手段,你們可以嘗試,但是有一條,一個行為的出現一定要訓練一個月以上。但是這訓練不是天天正步走,而是要進行分析、評估、引導、訓練等等,這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一個復雜工作,長期的工作。及時的評價是能夠強化教育效果。如果沒有及時的評估和表揚,行為規范的指定就有可能成為一種擺設。只有及時的評價,才能夠使幼兒將行為逐漸地形成習慣,達到預期制定規則的目的。
5、要形成良好的集體風氣
良好的風氣的形成往往能給工作帶來好的效果,并且給工作帶來很多方便。誰出現了好的行為,就會在班里得到鼓勵、支持、欣賞;誰有不良的行為出現了,大家會一致反對,這對一個人好的習慣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種長期的、日積月累的、循序漸進的、耐心細致的教育工作,有許多工作還需要我們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綜上所述,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需要循序漸進、反復的一個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共同努力,為幼兒創造一個有利于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氛圍,在良好行為習慣的環境中不斷的熏陶,逐步養成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幼兒園也要多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長的參與性,家園合力一起來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另外,我們也要強調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熏陶孩子,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規范孩子的行為習慣。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愛模仿,他們首先會模仿父母親。希望孩子講文明懂禮貌,家長就不能說臟話。要求孩子玩完玩具收回原處,家長在生活中就要做到有條有理,東西不能亂扔亂放。人的各種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學習生活環境中實踐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改變對事物的認識比較容易,而要改變多年形成的習慣卻比較困難。幼兒剛開始參與生活、從事學習,因此兒童時期是形成各種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必須十分注意防止不良思想和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學會“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