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6-20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尷尬的作業?
老師給家長留作業很正常,但這次作業是“如果暑假旅游,你家會開什么車去旅游”。
家長在拿到作業后,肯定會開始腦補:
如果沒有車,孩子被老師看不起怎么辦?
如果孩子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怎么辦?
如果孩子自卑怎么辦?
▲一群爸媽,讓人叫絕
一位朋友,前年她的女兒上幼兒園小班,上課沒幾天,老師就布置作業:“你爸爸每天下班回家時,會開什么圖標的車?”
朋友想了想,決定跟女兒商量:“寶貝,你最希望爸爸每天開什么回家?”
小女孩想了想,小眼睛閃爍地說:“媽媽,其實爸爸是超人,他開的不是車,而是火箭!”
這位媽媽覺得很有趣,便把女兒的作業創意答案發到幼兒園的群里。
沒多久,群里陸續有家長貼出作業答案,簡直成了“智趣大會”:
“我在爸爸的車頭畫了一只大蘋果,我們家都說那是蘋果車”;
“我爸爸不開車,我每天開著我的大花狗車去小區門口接他回家”;
“我爸爸說,希望每天都能開著我的兒童車回家”;
“我爸爸溜滑板車,他說這樣快一些,就像動畫片里的小飛車”;
“爸爸的車只有兩個輪子,但是我和媽媽每次坐上去總忍不住唱歌,我們很快樂。”
……這些父母,給孩子的成長涂抹了快樂的色彩!
▲孩子是否快樂,背后有秘密的
人生有各種顏色,有灰色、有紅色、橙色,也有淡淡的米黃……但父母們都有權利,給孩子繪出最快樂的色彩。快樂的色彩一旦真正涂抹上,會永遠習得。心理學的認知療法認為,人是可以學會“快樂”的。正如知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說,就像無助感可能是習得的一樣,樂觀也是可以學會的。
心理學家曾經在實驗室中,給一只狗狗開了一個殘忍的“小玩笑”。
他們把一只饑餓的狗狗放籠子里,籠子外面放美味的食物。饑餓的狗亂撞,用鼻子碰觸到籠子門的開關,狗興奮地沖出籠門吃到美食。沒多久,狗狗學會了開門。
但是美好的日子總是短暫的,心理學家讓籠子的門突然失靈,狗無論怎么碰觸開關都不開門。憤怒、絕望……最終無助,當籠子門的開關好了,狗也不會去碰觸。
好吧,你別絕望了,生活還是美好的!研究者直接用手讓狗鼻子碰觸到開關。門被打開了,狗露出困惑,但隨即又興奮了,用鼻子碰觸了幾次開關,每一次都能打開!
食物還是如此美味,花兒仍舊燦爛……快樂又回歸了!
生活有時像陰迷的下雨天,快樂背后的秘密,其實是“控制感”。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獲得“自我控制感”,就像“你爸開啥車?”,變成“我爸開火箭”那樣。
▲孩子日常生活中,有快樂“按鈕”
在面對所有事情時,你習慣用什么態度跟孩子們解釋?在面對一件事情時,你是如何跟孩子解釋的?是用黑色的負面風格,還是橙色的快樂風格?這叫“解釋風格”,是孩子們的快樂按鈕。積極而正面的解釋風格,能幫助孩子避免習得性無助,悲觀而消極的解釋風格,孩子一不小心就會陷入習得性無助。
有一對父子,被無辜抓進牢房,媽媽自愿陪伴。爸爸為了不讓孩子心靈受傷,他騙兒子說,他們正在玩一場游戲。規則是贏得了1000分就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而不是坦克玩具。父親還把牢里的各種殘酷套上了無數童趣的“標簽”。小男孩興奮異常,為了不犯游戲規則和盡快集分,他聽從父親的各種囑托,小小年紀忍受了牢房里的各種饑餓、恐懼……以及不能玩玩具的寂寞……最終,當一輛真正的坦克開進牢房,小男孩驚喜地跟媽媽說:“真的贏了坦克!”而他可愛的爸爸,已經在坦克降臨前被殺害。這是《美麗人生》的故事,這位爸爸,在兒子的心靈里涂抹了快樂的橙色,按了快樂“按鈕”。
試試像下面這樣做:
例子1:
“老師竟然問我們家開什么車,這老師太壞了”,
換成——
“老師很有趣,他想知道我們坐在什么車里會更有趣”
例子2:
“媽媽,有位小朋友說永遠也不跟我玩”
“不跟你玩拉倒,誰稀罕!”
換成——
“媽媽,有位小朋友說永遠也不跟我玩”
“快樂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有朋友的。”
例子3:
“媽媽,有位阿姨說我長得太丑!”
“誰?我領你去罵她一頓!”
換成——
“媽媽,有位阿姨說我長得太丑!”
“你說,丑小鴨丑嗎?”
“ 丑小鴨很美,媽媽!我明白了。”
父母的“解釋風格”,正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快樂“按鈕”。
▲給父母們一點忠告
???????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脾性和人格。隨著孩子們成長,他們也會接觸越來越多的人和人性。玩具有炫目的“外面”,也可能有亂七八糟的“里面”;童書有可愛的“外面”,也可能有丑陋的“里面”;人有微笑的“外面”,也可能有灰暗的“里面”……
坦然接受玩具千態,也敞開心胸接受人生百態。
有一個西方的古老寓言故事,說一位老哲學家讓眾人抬頭看太陽。
有一個人卻一直低頭,每一次想抬頭卻又屢次低頭,哲學家困惑。
那個人不好意思地說:“我怕太陽看見我鼻子里的毛發……”
老哲學家說:“不接受丑陋,哪能看見太陽?”
接受人性不美,因為我們可以用嬰兒的眼睛,看到美好!接受生活不美,因我們可以按壓快樂“按鈕”。這種能力,也教給你可愛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