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5-04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在當前噪聲四起的輿論環境下,對媽媽的要求越來越高。
要做到什么樣,才是完美的媽媽?
若按理想狀態來設計,恨不得是:母乳親喂到自然離乳;輔食營養搭配創意兼備;全職撫育到幼兒園轉身職場閃亮再現;性格溫柔待人溫和不發脾氣;孩子體育藝術外語三足鼎立;親子閱讀興趣發展性格培養必不可少......媽媽們已被五花大綁,動彈不得。
其實我也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我不能做到時時刻刻春風化雨不吼不叫,在孩子三歲之前我也沒有日日陪伴,也沒有堅持每日親子共讀......隨便點開朋友圈一篇《做到這九條,你就是完美媽媽》,我肯定是妥妥的不符合。
事實上,我也從未打算做一個完美的媽媽。我和大家一樣,只是一個真實的存在著的媽媽。我養育自己的三個孩子,難免也有心急火燎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但孩子并未因此而“毀掉”。
他們是一個個有自己獨立王國的小人兒,有自己的認知和糾錯能力。
只要搭建好底層邏輯和運行體系,他們就可以良好運轉,足夠抵御一個不夠“完美”的媽媽偶爾出的bug。
如何來搭建?從寧寧四歲的時候發生的幾件事情講起。
1
認識自己,從試錯開始。
一天早晨,寧寧一定要穿姐姐的大靴子去上學,三分之一是空當。對于勸說,完全不理。我就由她了。一切都是體驗,不能完全因經驗舍棄體驗。
“你自己決策吧。寧寧,愿媽媽每一次決策,都有你這樣的強悍。”
下午從幼兒園接她回家時,我問:
“寧寧,大靴子舒服嗎?”
“不舒服。”
“明天還穿嗎?”
“不穿啦。”
早晨就從我嘴里告訴她的不舒服,要經過一天的嘗試,才能抵達她的真正認知。我們很多時候,只知道詞的意思,沒真正體驗過那種感同身受,相當于都是二手世界。勇于讓孩子試錯,才是真正讓孩子體會決策和結果之間真正的邏輯關系,才能把詞從腦子里,體驗到心里。
這種事情非常多,還包括有時候,冬天孩子一定要穿夏天的裙子,或者夏天一定要穿冬天的大衣。一般來講,我就完全讓孩子們自己試錯。無非打個包,給他們再帶上一份正確選項,他們一會兒就會換回來,而且,永遠學會了理智。
如果冬天穿了夏天的裙子,往屋子外面一跑,孩子會立刻一個激靈,就進來穿衣服嘍。別怕這一瞬間,哪怕冒著感冒的風險,也可以讓他們體會一下,什么叫做寒冬。不過,根據我的經驗,還沒有因為這一瞬,而使得孩子感冒的。生命是很神奇的,絕對會給人幾分鐘的試錯時間。
吃飯也是,我家的育兒習慣,是不催孩子吃飯的。自己決策,自己承擔后果,餓著餓著,就吃飯了。如果壓根兒不餓,不吃晚餐,也是很好的習慣。
大人那么多的經驗邏輯,全都是孩子理解力世界的噪聲。孩子要自己去領受,才能建立知行合一的理解力版圖。不怕犯錯,每件事情都是實驗田。沒有對錯,無須禁錮。
在孩子小時候,就在細微的事情上給孩子決策的權利,以此為種子,讓他們大膽試錯,大膽行動,不斷以行動的后果來糾正自己,他們會摸清自己的能力邊界,樹立對自己的堅實認知和信心,找到自己的節奏,慢慢成為自己的主人。
2
認識他人,從媽媽開始。
“媽媽的耐心,快要用完啦。”
“是還有一點點嗎?”
“比一點點,多一丁點,算一點半吧。也快用完啦。”
這是我的提前告知法。聽到媽媽的耐心快要用完的幾只,就知道接下來該偃旗息鼓,等媽媽休養生息,慢慢補足能量血槽。
她們知道,媽媽會在極度疲勞的時候耐心不夠,耐心不夠會情緒不佳,這個時候容易點著雷。這是在她們因為類似情況發作之后,我等她們平靜下來復盤時講的道理。
自己是這樣,而媽媽作為獨立的他人,也是一樣的。這是推己及人的能力。
我喜歡吃草莓,而媽媽喜歡吃香蕉——認識到,并接受這樣的差異,是了解包容的能力。
十月懷胎的準媽媽,像被播種了的大地。一粒微笑的種子,駐扎在媽媽體內,膨脹、分化、成長,直到一個圓滿的胎兒“破土而出”,轉變成嬰兒。
在十個月孕育期的媽媽,都能體會大地的特征——“不計所有,提供營養”。胎兒的一切來自母體,這是天然的安排。
而完成和母體的分離,獨立出來的這只小動物,對媽媽,簡直也是敲骨吸髓。孩子們年幼時,媽媽們是徹夜的勞工,是嚴重的睡眠不足癥候者。一個晚上可能睡得極其散碎,仿佛身處荊棘叢中。
因為隨時觀察并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自然覺得媽媽是“自己的延伸”,是自己的一部分。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從學步兒往幼兒走,媽媽不能完全亦步亦趨了——事實上,實際上也做不到。
要適時開始心理的分離,即讓孩子意識到:媽媽,是一個獨立于我之外的,可信賴的,他人。媽媽自此逐步從孩子的世界撤出,每讓一分,媽媽和孩子都多出一份自己。
成為他人的媽媽,仍然關愛孩子。但是這個媽媽,有自己要忙的事情,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情緒,有時需要等待,偶爾會發脾氣......孩子對他人最原初的認識,便來自于媽媽。
3
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關系:互動,亦是博弈。
“寧寧,對不起。上次洗草莓時,你在媽媽洗的草莓上面去沖你打了泡泡的手。我當時喊你的聲音太大了。我一直想著這事。當時,確實特別生氣。后來想了想,你其實可能不知道在水果上面不能徑直吸收,應該等媽媽耐心洗完。這個是你不懂,因為我們沒遇到過這種情況。親愛的,無論如何,我當時嚷你了,對不起。”我親親她的小臉。
“嗯,媽媽,我當時就覺得你聲音太大了,都嚇到我了。”這個膽大的小姑娘,那時確實被我的高音波震懾住了。
“以后,媽媽如果說話聲音大,你就提醒我,好嗎?我會小聲好好說的。有些不能做的事情,我會好好提醒你的。”
“好的,媽媽。”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寧寧獲得了這項權利,經常會“上綱上線”妄議裁奪。比如有一晚,我在講故事的時候,講到激動處,聲音高亢一點,她果斷地提醒我:“媽咪,小點聲。你聲音太大,會嚇到書里面的小朋友。”
還有剛才,我在抽油煙機的隆隆聲中,朝大家喊:“吃飯了。”寧寧跑來,嚴肅認真地跟我輕輕噓了一聲,嘴前豎起一根手指頭。
眼瞅著我就要被寧寧熏習成無敵小聲低調媽了。
不過,每次被她提醒,我都立刻服從管理,乖乖調低音量。
其實我很慚愧,沖洗草莓時,對突然伸手在上面沖泡泡的她大喊大叫:“啊,不要這樣!寧寧!你怎么能這樣呢!這樣我就白洗了!還要再沖很久!這個水喉很重,好不容易按下來的!你就不能等一會兒嗎?!”嚇了她一大跳。
實際情況是,在公園特別沉重的按壓水喉處,我一邊單手用力按壓,一邊洗草莓,按得手都酸了。好不容易快洗好的時候,從寧寧手上沖洗下來的泡泡又使我前功盡棄。
手疼又被“搗亂”,完全沒考慮到寧寧其實也按不動旁邊的水喉,又心急洗手。而且,完全沒有“不能在洗水果的自來水上游沖洗手上的肥皂泡泡”這種經驗。
我們大喊大叫,孩子們默默承受。任何一條簡單的規則和社會經驗的獲得,都來之不易。
當媽媽承受著疲憊、透支體力、心中有事時,即使對最愛的孩子,也很難保持心平氣和。相反,他們最接近我們,最能夠直接感知我們紛飛的情緒彈片。
???????
所以,我就這樣,甘心被她執法,哪怕過度執行。我知道,每一次我的高聲調降下來,每一次承認“寧寧管得對”,都會使寧寧和媽媽之間的小小強權裂縫慢慢修復。
寧寧會知道,媽媽會犯錯,犯錯也會道歉,而且不僅道歉,還會服從管理,進一步提升修養。
這種不斷修復的交流規程,也是孩子安全感建設的重要一環,因為有了規則,最小的孩子,也能做大人行為方式的小小糾察。這種安全感,甚至比“你是我媽媽,所以你愛我”這么毋庸置疑的原發安全感還重要。
這是不妄自菲薄,不多愁善感,不垂頭喪氣,不無力改變,而自尊自愛,自律自治,有榮哪里,允許自己和愛的人失誤——所有這些健康心理運作機制的小小萌芽。
好好養護它,畢竟世界上并不存在真的“完美媽媽”。即便有,她的理想也不過是,讓孩子們生長成可靠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