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一区二区三区_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挺进_美国黑人一级毛片免费看的_在线看黄色小说

大型活動方案

與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時間:2017-08-25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

   【案例1】

  幼兒園過道里,不時傳來小本媽媽大聲呵斥孩子的聲音,"你說你手怎么那么閑,誰還會喜歡你……"孩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小本將玩具扔進了廁所,導致廁所堵住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犯錯",即因為認識偏差或無意間的言行導致的,給自己、他人或環境帶來了不良影響,這常常讓成人焦慮不已,進而采取簡單的回應方式。要么如小本媽媽那樣臭罵孩子一頓;要么以孩子年齡小、不諳世事為由,縱容錯誤行為。前者可能會加深孩子的愧疚感,變得膽小不敢探索;后者可能讓孩子更加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

  讓人欣慰的是,案例2中,小旭媽媽的"共情"回應方式,讓孩子嘗試自己去彌補。媽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兩個孩子之間并不是惡意的打鬧,而是因為缺乏分享和合作意識導致的沖突。她先是確定嘟嘟沒有受傷,然后請小旭自己闡述發生了什么事情,再引導小旭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之處,以及彌補辦法。在這樣良好的親子互動中,小旭被共情理解,感到溫暖,激發了他自我成長的動力,在下一次出現類似行為時,更可能會控制自己,思考其他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果教師和家長都能客觀面對孩子的"犯錯",給予積極引導,那么不論是孩子把水灑在桌子上、還是在墻上畫畫、亦或著急推了小朋友一把,都可能成為孩子成長的催化劑,而不是絆腳石。基于錯誤經歷的普遍性和正確引導的重要性,我們進行了"在錯誤中學習竹的系列活動,通過參與式家長會引導家長正確看待孩子犯錯;通過情境體驗活動,幫助孩子正確認識錯誤行為,明白犯錯之后彌補是最重要的。幼兒園、家長、幼兒,多位一體,寓教于樂。

  【案例2】

  4歲的小旭在和嘟嘟玩國王士兵的游戲,突然小旭用力地將嘟嘟推倒在地,嘟嘟大聲哭了起來。小旭的媽媽扶起嘟嘟,然后面向小旭說:"能告訴我發生了什么事情嗎?"小旭很不好意思地說,"媽媽,只有一個玩具……"媽媽說:"只有一個玩具,你們都想玩,所以你剛剛很著急,是嗎?""你把嘟嘟推倒,他可能會受傷。你可以做點什么來彌補剛剛的錯誤嗎?"小旭想了想,走到嘟嘟身邊說:"嘟嘟我錯了,對不起。我能幫你揉揉嗎?"

  家園互助,科學引導

  ◆概念滲透,引導家長理解"錯誤行為"

  1.孩子在"試錯"中成長

  我們給家長分享了"貓走迷籠"的實驗,這是美國早期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桑代克的研究,該實驗指出"試錯"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對于兒童來說,在缺乏足夠自我意識的前提下,"試錯"是其接觸社會、學習社會行為的重要方式。然后,和家長觀看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技能的小視頻,家長們在笑聲和淚花中感嘆:有時候,"失誤"很美好,讓我們看見孩子是如何學習的,是如何不屈不撓堅強成長的。如果一個孩子能夠百分之百按照社會和家長的期望來做事,那是一個智能機器人,而不是帶給我們各種情緒體驗的可愛寶貝。

  2.成人也會"犯錯"

  我們設計了幾個情景游戲,老師介紹完游戲規則后,游戲便開始。可很多家長因為沒有很好地理解游戲規則而"犯錯",失去了繼續游戲的機會。我們以此為討論的切入點,引導家長感受和理解:孩子身心尚在發展之中,在認知和理解上遠不及成人,所以兒童的錯誤行為更需要成人予以理解和接納。

  ◆角色模擬,引導家長感受共情回應

  通過"我的犯錯經歷"大討論,讓家長回憶自己小時候犯錯的經歷,現場模擬不同的回應方式,讓家長們了解共情帶來的溫暖感受和情感聯結。其實錯誤行為發生后,孩子已經覺得愧疚、害怕,迫切需要安慰和引導,但成人言語上的恐嚇與威脅,讓他更加恐懼和擔心,錯誤行為導致的不良后果也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而家長如果感同身受地理解和接納孩子的行為,效果則大不一樣。有位家長感觸頗深地說,"如果家長能給孩子更多接納,哪會有孩子還動不動就撒謊,恐怕也能避免很多離家出走的悲劇。"在一個個生動的親身犯錯經歷中,家長們進一步理解對犯錯的正確處理對于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

  ◆兩難選擇,引導家長使用共情策略

  不管是孩子的無心之舉,還是認知不夠,行為發生后總是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后果。幫助孩子認識到行為的不當,并能從中學習和積極面對,彌補錯誤,是我們應該做的。試想,當孩子拿著玩具槍把花瓶打碎后,以下哪個回應更好呢?

  A:碎了就碎了,沒事。

  B:花瓶打碎了,我很難過,你的感受呢?現在我們可以做點什么?下次怎樣可以不讓類似的事情發生呢?

  選擇A,孩子可能會無所事事地跑開,下次依然如此。選擇B,孩子可能會說我們一起打掃干凈、一起把花瓶修好、下次離花瓶遠一些、不在屋子里玩玩具槍等。B選項是共情的方法,在理解和接納中讓兒童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并積極尋找彌補錯誤的方式方法。

  兒童對很多事物都很好奇,也非常好動,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常常帶有一定的不安全性。所以,第一,成人應該非常認真地幫助孩子明確規則--哪些行為是嚴令禁止的,并幫助孩子了解為什么不能做。第二,當錯誤行為發生后,要第一時間內直接告知,這可以讓兒童認識到這些行為的性質,進而形成頭腦中的"規則",經過提醒和練習之后,就會內化成為兒童能夠自我控制的行為,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師幼互動,共同成長

  ◆教學互動,經驗拓展

  為了更好地讓兒童理解錯誤行為,知道犯錯之后重要的是補救,幼兒園開展了生動的情景體驗活動。例如,集體活動《道歉是第一步》中,丹尼爾沒有經過星期三王子的同意就把他的王冠拿來用了,弄得臟兮兮的。我們和孩子一起討論,看到星期三王子很生氣,丹尼爾和星期三王子是什么心情?他們是怎么說的?讓孩子體驗感受犯錯后的情緒,理解犯錯后該如何去做,并將這一經驗延伸到孩子們的生活中。例如,有的孩子說,我把媽媽的口紅摔壞了,媽媽很生氣,我說了對不起,然后我們一起商量把口紅放在我夠不著的地方。

  ◆師幼互動,班級約定

  我們制作了一個班級約定牌:犯錯很正常,彌補最重要。讓兒童能理解犯錯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及時彌補自己的錯誤是最重要的。教師也會遵守這個約定,當自己做錯事情后,真誠道歉并彌補,如,"對不起,果果,老師剛剛把你的畫兒扯壞了一點。我找來膠帶,把它粘好,可以嗎"。當兒童犯錯時,教師會提醒兒童回憶約定的內容,引導他們及時道歉并彌補自己的錯誤。

  ◆共情于心,助力成長

  教師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犯錯后的應對狀態。教師在看到孩子犯錯時,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情緒和主觀評價,真誠地理解并接納孩子的感受,愿意傾聽孩子的想法和犯錯的原因,并給予積極的回應。教師不是裁判員,更不是救火員,教師的共情是面對兒童犯錯時最佳的教育方式,理解與接納并不是放縱和認同兒童的錯誤行為,而是在共情中建立和諧的師幼關系,為有效的溝通互動打好基礎,讓兒童積極面對錯誤,提升正確表達和補救錯誤的能力。

  在家長、教師和兒童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看到了很多變化。班里常犯錯的丑丑,以前見到爸爸來接他時,總往老師身后躲,因為害怕爸爸知道自己犯錯后會懲罰他。但是現在,丑丑爸爸會從孩子好的行為方面引導,丑丑在班上的犯錯行為也越來越少了,比以前自信了很多。再例如,班里最喜歡告狀的小小,當同桌將顏料不小心滴在小小的畫上時,同桌趕緊說:"對不起,小小,我不小心把你的畫弄臟了!"小小沒有像從前那樣大聲嚷嚷不停告狀,而是友好地說:"沒事的!"兩個人繼續討論該如何把弄臟的畫處理一下。家長和孩子的變化讓我們倍感欣慰,這是共情所帶來的直接影響。我們也深信,在共情的陪伴下,我們會和孩子在錯誤中不斷成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