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27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寶貝,你站著不動,奶奶抱你”,寶寶上樓,奶奶要抱著。
“寶貝,你不會穿,不是這樣的,還是我給你穿吧”,媽媽嫌寶寶慢,為了不占用自己更多的時間,替寶寶穿。
“寶貝,你什么也不會做,還是媽媽幫你吧!”寶貝站著一動不動,就連口罩也取不下來。
“寶寶不會拿勺子,我喂吧!你會將飯弄到衣服上、地上的”,媽媽圖方便、省事,不讓孩子動手。
常聽到或看到有些家長這樣說,這樣做,我知道家長們這樣做是存在一定的心理誤區的,主要是家長在家庭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上的偏差與失誤,它往往造成幼兒家庭教育心理問題的根源。
幼兒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誤區有以下表現:
一、私有性心理
私有性的具體表現就是家長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隨心所欲地支配孩子。這種支配不僅表現為生理上的支配,而且還表現為心理上的支配,孩子成為父母的附屬品。家庭教育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孩子容易成為父母的私有財產,孩子越小,這種觀念越自然,越強烈。如:孩子上幼兒園,媽媽從被窩里拉出孩子,趕緊給穿衣服,孩子說:“老師都說讓自己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有些媽媽會說,你太小了,等你再長大些吧或沒時間了,以防孩子穿的慢,怕自己上班遲到或自己沒耐心等待孩子穿,這樣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意見,而忽略了孩子作為獨立個體所應有的正當要求與合理愿望,對孩子占有,從而導致孩子處于被動地位,只有按父母的意志辦事。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不動手,一切都在等待父母的幫忙。這樣將導致家庭中一系列的“過度現象”,如:過分溺愛、過度保護、過度替代、過度期望、過度教育等不協調的現象。
二、情緒性心理
情緒性心理具體指由父母情緒波動而導致對幼兒的教育不良影響。情緒作為人的一種心理活動,是每個人都有的,人的活動自覺或不自覺的受到某種情緒的支配。父母情緒有高有低,有積極也有消極,如:幼兒離園時,一父親對孩子說:“爸爸今天心情特別好,寶貝,你要什么,爸爸都給你買”,寶寶高興極了,對于平時禁止的東西,爸爸也會給買的,這樣,父母情緒好,對孩子百般關愛,無論什么要求都滿足,情緒不好,動不動就發火。
三、主觀性心理
主觀性心理表現在家長不能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來客觀地評價孩子和要求孩子。如:有的家長,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逼孩子學寫字、做算術、報學習班,孩子有時很不愿意,家長就說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不是好孩子。有些家長衡量一個幼兒園的好壞,就是看老師有沒有教孩子認好多字,做好多題,如果能教孩子認好多字,做好多題,就是好幼兒園,于是強迫老師給孩子教認字,做算術題,這是一種偏激的做法,不利于孩子身心發展特點。
四、虛榮性心理
虛榮性心理主要把孩子作為一種炫耀的工具,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的心理需求。應該說愛子之心人皆有之,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現突出成為人人夸獎的好孩子,這種心理非常正常,但如果這種愛子之情是基于一種炫耀心理和虛榮心心理的滿足,就會走向反面,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果。家長的虛榮性心理,對幼兒說,影響更大,極易造成孩子不誠實,形成與其他孩子交往的諸多困難。如:一些幼兒由于家庭條件優越,吃的好,穿的好,父母又對孩子溺愛,常常教導孩子不跟條件差的孩子一起玩,時間長了,這種習氣會影響到孩子,孩子也會鄙視比自己條件差的孩子,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偏見,不和其他孩子玩,從而破壞了孩子的心理平衡。
五、補償性心理
補償性心理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現在許多家長把自己感覺失去的太多東西,千方百計地要在孩子身上加以補償,因而很容易使家長失去教育的理智。如:由于現在獨身子女的增多,一些爺爺、奶奶和年輕的爸爸、媽媽們,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們身上,給他們給最好的,(穿的好、吃的好、玩的好、享受的好、接受的教育也要好),以此作為教育子女的指導思想,對孩子過于溺愛,過度保護,過度享受,這樣易導致孩子強烈的物質欲望,強烈的依賴性。如:一些孩子上幼兒園或離園,總是喜歡要這,要那,看到別的小朋友有什么就要什么,不給就耍賴,家長們為了孩子高興,盡量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這樣教育孩子,不僅會對孩子現期的發展帶來諸多不便的不利影響,而且會影響其一身的發展。
六、僥幸性心理
僥幸性心理在家庭教育中表現為不能理智而客觀的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能及時地對孩子進行教育,甚至對孩子放棄教育。有時候,明明看到孩子有這樣那樣的錯誤行為,卻會僥幸地認為,孩子還小,等孩子長大會好的,這樣不能對孩子進行及時的、實事求是的教育。如:一些家長對于孩子的不良行為,沒有及時制止或加以正確引導,會認為孩子長大就會慢慢改正,慢慢變好。反而形成一種非客觀心理態度,對孩子的性格、品德的培養,沒有從小抓起,會貽誤孩子,孩子必定難以健康成長。
當然,造成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我們應該認識到,這些誤區會隨時影響到孩子,甚至誤了孩子的一生。今天的我們,更應該對孩子“真愛”而不“溺愛”。
真正的愛孩子,就要做到:
一、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二、愛孩子不需要理由,直接告訴孩子“我愛你”。
三、用你的眼神告訴孩子“我愛你”。
四、用同理心的態度傾聽孩子的心聲。
五、用行為表達對孩子的愛。
六、熱愛與嚴格要求相結合。
愛孩子是父母的一種本能,但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適度的、有節制的、講究方法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懷里怕碎了”,過分的溺愛,孩子只會任性、驕傲、自私、偏激、脆弱以及形成不良性格。
七、教育的一致性。
孩子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對孩子教育都應互相配合,步調一致。
我們老師,也應該幫助家長們走出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宣傳科學的育兒知識。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指出:“幼兒園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須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才能發揮充分的功效”。有句話說的好:“家園如同一車兩輪,只有同向運轉,才能共同促進孩子的發展。”就讓我們多多交流,多多理解,多多配合,多多支持,讓家園攜手共創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