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6-28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幼小銜接家長和孩子分別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小學前怎樣強化孩子思維?需要報高價幼升小培訓班嗎?如何養成好習慣?怎樣調整入學心理……正值招生入學季,幼小銜接成為幼兒園大班學生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面對家長們的這些問題,特邀專家們為您指點迷津。入學前,怎樣養成好習慣?
孩子做事缺乏恒心,容易懈怠,做事要時時刻刻盯著怎么辦?孩子缺乏專注力,經常走神,故事也只能聽進去60%左右,要怎么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寫作業太慢,不專心,需要家長陪伴嗎?孩子在幼兒園里很拔尖,也很聰明,但規則意識比較差,怎樣培養?孩子過于活躍、表現欲過強怎么辦?大班下學期可以做哪些舉措幫助行為習慣差的幼兒完成幼小銜接……孩子即將從幼兒園到小學,家長們對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感到棘手,集中體現在如何培養孩子的恒心、注意力、規則意識等方面。
“這個年齡段孩子做事沒恒心,容易懈怠,需要被盯著,是因為缺乏時間管理的意識。”在黃浦區盧灣二中心小學校長陳瑾看來,需要讓孩子擁有自主感。如果孩子的時間能得到自主管理,那么他們的自主感相應地也會得到進一步增強。家長可以嘗試讓孩子選一款喜歡的鬧鐘,無論做什么事情,提前調好時間,只要鬧鐘開始“呼喚”,就立即開始行動,絕不磨蹭。這樣的限時法,不僅能培養孩子的主動意識,還能幫助孩子在一定時間內集中注意力。
怎樣培養孩子的注意力?中國福利會托兒所所長陳磊表示,3~6歲的孩子還是以無意注意為主,會對鮮明的、直觀的、具體形象的東西感興趣,而突然變化的場景比較容易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因此,家長在具體策略上,一是不勉強兒童去嘗試他不喜歡的活動內容,要想辦法讓活動內容變得有趣;二是注意活動形式的手腦并用,也就是看一看,玩一玩,摸一摸,做一做;三是盡量防止環境中無關刺激的干擾,為孩子提供安靜的活動空間;四是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活動時間表,讓他能夠自主安排活動的時間和先后次序。
至于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庭,首先應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規則意識,在家庭中給孩子定生活、學習、與人交往等方面的基本規則。”陳磊提醒家長培養孩子規則意識時需注意無論在園還是在家,給幼兒制定的規則應該是易于理解的,應該以積極的方式對幼兒提出規則;讓幼兒參與規則制定,這是幫助他理解規則、遵守規則的一個有效途徑,幼兒會覺得這個要求不僅在要求自己,也在要求別人,產生一種責任感和自豪感;對幼兒遵守規則的行為及時進行鼓勵。
“家長要明確,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靜安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陳小文認為,在孩子的行為習慣還沒有建立起來時,家長要陪孩子學習,重點不是關注孩子學習哪些內容,而是關注孩子在學習時的習慣培養。陪伴中要提醒孩子改正不良習慣,消除不良影響,而不是干擾孩子的學習。入學時,“零起點”等于“零準備”嗎?
關于孩子要不要學習各種“班”的問題,是許多家長的困惑。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學前教育教師專業委員會主任黃瓊認為:如果為了人小學“打基礎”,提前學些拼音、識字、數學的話,大可不必。如有的孩子確實對數學很感興趣,父母創造條件讓他多學一點也無妨。至于拼音,很多小學老師也認為,學歪了,教錯了,反而害了孩子。“讓每個階段孩子享受每個階段應該有的教育和生活,享受3~6歲童年的快樂,享受這個年齡段最最值得發展的東西。”至于為了讓孩子在學前階段能夠學些繪畫、藝術等適合形象思維的東西,學些大膽表達、表現,以發展良好個性的東西,也是可以考慮的。關鍵是家長“要什么”的問題,以及值得“要”嗎?
兒童發展心理學教授王振宇同樣不主張孩子提前補課。在他看來,這一階段的孩子仍是游戲為主,另外提前上課的兒童會有優勢,但是優勢不大,三年級之后就沒有差別。相反,游戲多的兒童,學習的后勁更足。
“在入學之初,一個沒有參加過輔導班學習,沒學過拼音、經過寫字強化訓練的孩子,他的表現肯定不會比得上已經被訓練得很熟練的孩子。”陳磊坦言,“零起點”對父母的挑戰主要在于是否有耐心忍耐孩子在起步階段暫時的落后,毫無疑問,父母要做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斷對孩子進行鼓勵,看到他在自身基礎上的進步。
陳磊認為,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問題,是關乎兩個學段的教育質量問題,也是關系孩子健康成長的大事。上海市教委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和文本,在積極規范幼小銜接問題。明確要求小學教師堅持按照課程目標和大綱要求進行教學,不加速,不超越,甚至提出“讓那些多學的,提前學的,都白學”。在幼兒園的銜接課程中,老師也會更多關注孩子信息獲取能力、遵守規則能力、思維邏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與伙伴交往協作能力等全面素質的培養,為孩子將來的可持續學習打好基礎。當然政府職能部門在推動幼兒園和小學的雙向銜接工作上,要有更大的作為以減少家長的焦慮心情和盲從行為。
當然,“零起點”不等于學前“零準備”。相反,陳磊建議父母要鼓勵孩子在學前的生活、學習和社會經歷等方面有更多的積累和準備,形成豐富的“經驗起點”,良好的“心理起點”反而更有利于孩子的持續發展,避免片面的知識技能準備。一定要牢記學習是終身的事,不要太在乎一些短期的表現。孩子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學習品質才是其可持續學習的基礎,而非一時的知識儲備。
入學后,怎樣盡快適應小學生活?
幼兒園中的活動環境與小學不一樣,怎么才能讓孩子快速融入小學的教學環境?孩子要上小學了,家長應注意什么?孩子在家和在學校里表現不一樣,是“兩面性格”嗎?作為家長總是覺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聰明、努力,感到很焦慮,害怕孩子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上輸在起跑線上。因此總是催促孩子學習再學習,導致孩子很“討厭”家長,該怎么辦……伴隨孩子的入學,家長的焦慮感也油然而生。
“剛入小學的孩子,更多的不適應是小學的作息安排,小學老師的教學方式,小學生之間的同伴關系與交往特點等。家長不必焦慮,這是正常的。”陳磊解釋說,因為兩個學段孩子不同,所以教學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同伴關系、師生關系等多不同。一方面,幼兒園在大班下學期都會有參觀小學的活動內容,在讓孩子真實體驗小學生活的同時,也會有一系列在作息安排、教學內容、規則要求上的變化,以提高孩子的各方面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家長要努力在家里,尤其利用大班畢業后暑假兩個月,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任務意識,時間觀念,以及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如自我檢查等,讓孩子逐漸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和學習任務。
因此,家長要理解幼小銜接重點銜接什么,什么是真正值得關注、學習的。黃瓊就建議,重要的是要關心孩子入學的愿望和情感,關注孩子是否具有適應小學生活的基本習慣與能力,如:傾聽習慣、任務意識、時間概念、學習方法、交往能力、表達愿望等,這些品質和素質,將直接影響孩子今后學習的質量。
至于孩子在家和在學校里表現不一樣,王振宇認為孩子的行為不是“兩面性格”。“兒童在學校中的表現與在家里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成年人在單位與在家里的行為特點也會有差異。在家里,孩子的行為特點是兒童與家長交往中形成的特點。所以,要想改變孩子的行為特點,首先要從家長的行為中找原因。”
而對于家長的焦慮感,陳小文強調,過分的焦慮不僅不會起到好的作用,反而會起到消極作用,會影響到家長對孩子的評價,進而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同時也影響親子關系的建立。因此,陳小文建議家長放下自己的焦慮,關注當下。慢下來,發現孩子的優點,肯定孩子的優點。如果真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家長也要嘗試先肯定,再明確指出孩子的具體問題,幫助孩子改正。必須記住“家長是孩子的靠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治療師”,家長要善于利用各種機會與孩子溝通,給孩子安全感、信賴感,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總之,對于孩子的學習與發展一定是水到渠成而不是急于求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