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一区二区三区_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挺进_美国黑人一级毛片免费看的_在线看黄色小说

大型活動方案

從一年級數學學習看我們如何準備

時間:2016-12-16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

   作者:安超

  談及入學準備,家長普遍對數學都比較重視。家長和孩子都做了哪些準備?對于今后的數學學習有哪些疑惑?本刊對中國科學院第三幼兒園將近50位大班孩子的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孩子都接觸并學習了1O以內的加減,其中一些孩子對減法還不太熟練。除了加減法之外,有些家長在圖形、分類等方面對孩子進行有意識的培養。家長特別想知道一年級數學到底學些什么,剛開始是否“零起點”,進度如何,一年級孩子在數學學習方面常見的問題是什么,如果到時候算加減法時還扳手指頭是否被允許。

  帶著家長的疑惑,5月初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本刊編輯部走進了北京市中關村第一小學黨校部一年級2班。

  走進小學數學課堂

  這節課是章程老師的思維推理游戲(相關內容參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編寫的《一年級數學(下)》第66頁的填數游戲),每個孩子桌子上只擺著筆袋和一張印有數字游戲表格的紙。

  這節課有以下三點讓我們印象頗深。

  1.符合孩子直觀形象思維的特點

  我們發現,課本上呈現的是用1、2、3來填寫,但老師結合孩子思維形象化的特點,將第一關設計為涂色,然后才過渡到第二關用抽象的數字1、2、3來填寫。

  在審題階段,在提問總結“行”和“列”的基本含義之后,章老師還讓同學通過做動作來加深理解:請班上第幾行或第幾列的同學站起來;用手指在面前的紙上劃一劃老師所說的行或列,最后在自己的習題紙上注明第幾行或者第幾列。

  2.循序漸進,由易到難

  數學是一門知識體系性強的學科,它要求遵從由易到難的梯度進行教學。從題目的設計上,我們看到章老師一共設計了5關大挑戰,第一關“用紅黃藍三種顏色將格子涂滿,使每行每列都有這三種顏色且不能重復。”然后分別用數字“1~3“、“1~5”、“1~6”、“1~7”來填滿相應行數和列數的格子。

  根據難易程度,老師采取了不同的教學策略。前三關老師都和孩子們一起先審題明白題意,第三關最后出現了兩行里都缺少兩個數字的情況,老師帶領同學們最后通過“試錯”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第四關和第五關屬于鞏固提高階段,由同學們獨立完成。

  3.設計游戲化,讓孩子不覺得枯燥

  填數游戲被老師設計成闖關游戲,這種形式一下子調動了同學們的興趣,讓每個同學躍躍欲試。第一關和第二關讓孩子們信心倍增,第三關孩子們豁然開朗后卻意猶未盡,最后兩關激發了孩子們挑戰自我的動力和意志。

  對話小學數學老師

  就這樣,一節課在好玩刺激、張弛有度的游戲中結束了,之后我們對校區一年級數學組的老師們進行了訪談。

  要想數學好,閱讀理解要先行

  章老師,我們發現您在講題的時候,首先從帶孩子讀懂題意開始,“行”“列”這兩個概念您講得特別清楚。

  章程老師:是的。做題的第一步就是先明白題意,所以要想讓孩子學好數學,語文和理解必須跟上。我們在日常教學中發現,很多孩子雖然認識題意說明中的每個字,但卻不明白整個句子的意思。

  結合到學前階段,有的家長會運用字卡等形式,試圖讓孩子通過死記硬背來增加識字量。結果孩子雖然認識了一些字,但并不理解其含義,這樣做就失去了識字的價值。而在閱讀中或在生活情境中,孩子會自然地認識一些漢字也了解其含義。

  為了發展孩子的理解能力,建議在親子共讀時,家長給孩子讀了幾遍故事之后,如果孩子有興趣,可以提幾個問題讓孩子說一說他的理解,或者讓孩子把故事的意思畫出來。

  另外,家長平時要用正常的語速和規范的語句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慢慢適應上學聽講的環境。

  積極思考,敢于“試錯”

  我們發現每次一道題做完,您都會帶孩子一起整理做題思路,問同學們:“先確定哪個格子?為什么?”

  章程老師:是的。數學就是訓練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要根據已知條件找到“唯一值”,然后依次類推。但也會有意外,比如像第三關,遇到模棱兩可的情況怎么辦呢?試錯!如果不符合條件,推理不下去了,就嘗試另外一種可能。學習就是這樣一個“試錯”的過程,孩子本身有這樣的勇氣。作為家長,我們不能指望孩子一上來就都能做對,更不要怕孩子出錯。我們常常有這樣的誤區:標準答案只有一個,不能錯,錯了就完了。

  章程老師:嗯,這種觀念和很多因素有關。其實,錯了只不過證明此路不通,那我們就推翻這個思路,再從頭開始嘗試。你想,如果孩子有這樣一種勇氣,他會常常想:這個世界上還有沒有什么錯等著我來發現,來更正呢?這樣我們培養的是一個有質疑精神、能夠體會到自己力量和存在價值的人。

  我們發現您善于啟發孩子思考,經常問:那怎么辦呢?

  章程老師:“把球拋給孩子”是我們提倡的教學理念。作為老師,我們不是把我們所知道的知識和方法灌輸給孩子,而要引導、激發孩子積極思考,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變得更加自信。

  一年級數學并不難,毋需刻意準備

  調查中很多家長問:剛開學小學數學講什么?怎么講?是“零起點”嗎?如果孩子之前沒做過特別的準備,能跟得上嗎?

  柳迪老師:小學一年級的數學學習從數字開始,學習0~9這10個數字是入學初期主要的學習任務,我們將用一個半月的時間來進行。孩子們通過擺弄小棍、方塊等實物學具,學會一一對應數數,體會這幾個數字的組成和分解。數字的基本寫法也是主要學習內容,我們都會教的。入學后我們都嚴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實施“零起點”教學,教學進度要考慮、尊重大多數孩子的理解能力。如果孩子上課能專心聽講,都能跟上。很多家長想知道除了加減運算,數學還包括什么內容?老師怎么教?一年級孩子可以扳手指頭計算嗎?

  劉暢老師:數學包括4方面內容: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概率統計、解決問題。這是4種不同的能力,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一年級主要學習內容包括:學習20以內(上學期)和100以內數的加減法(下學期),認識基本圖形及立體拼擺,時間方面學習整點、半點。這些都是和孩子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孩子都能正常適應,家長完全不必擔心。章程老師:幼小銜接階段,孩子的思維仍然是具體想象為主。孩子扳手指頭也是具體形象思維的一種體現,當然允許了。我們剛開始也會通過操作擺弄小棍等實物,讓孩子積累大量具體操作經驗,之后我們會讓孩子通過畫圖解決計算問題,通過數形結合,慢慢進入抽象的數字算式計算。

  很多家長想知道,入學前數學方面要做些什么準備呢?

  劉暢老師:不用特意準備。數學本身來源于生活,很多概念我們在生活中都能接觸到。比如,家里有幾口人?爸爸出差了還剩幾口人?吃飯時要擺幾只碗?有4個蘋果,寶寶和媽媽各吃一個,還剩幾個?家具或者院墻上的裝飾圖案是什么圖形?是按照什么順序排列的?……平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體驗,多觀察,多思考,孩子在生活中、游戲中自然就發展了數學思維。

  專心聽講最重要

  幾位老師都提到專心聽講,請問怎么衡量孩子是否專心聽講了呢?

  章程老師:不是說孩子老老實實坐那里聽就代表“專心聽講”了,而是真正聽進去老師所講的內容并加以回應,能夠和老師很好地互動。

  現在很多孩子剛入學的時候好像聽不懂老師的話。比如我們常說的“喝水”,在學校完成這件事包括一些列動作:拿杯子、接水、喝水,但孩子們尤其是爺爺奶奶帶的孩子,往往是老人直接把水送到孩子嘴邊,孩子只要張口就可以了。這樣孩子頭腦中對某些要求的理解就很有限,相應地就缺少執行和應變能力。

  很多老師反映,一些提前學習了大量知識的孩子上課反而不好好聽講,是這樣嗎?

  章程老師:是的,有些學過的孩子可能會不專心聽講。比如我們講“15—7=8”,很多學過的孩子覺得自己已經知道結果了,所以老師講的時候常常走神分心,結果孩子就會吃虧。為什么呢?因為我們主要講過程——怎么得出這個結果的。我們會讓孩子們用小棍子進行拼擺,或者用畫圖來解決。孩子們先畫出10個一捆和單獨的5根小棍子來表示15,然后可以選擇從10個中直接劃掉7個,就剩下3(個)+5(個)=8(個);也可以選擇先劃掉5個,再從10個中劃掉2個,10(個)一2(個)=8(個);這樣簡單的算理通過畫圖就很清楚,讓孩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果沒有操作而只知道結果,很可能只是記憶層面知道答案,解題過程中最寶貴的學習方法和思維訓練反而沒學習到,恰恰這才是數學學習的價值。

  “會聽”還有一點就是要有耐心聽老師和同伴把話說完,把聽到的見解再結合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更新的認識,與大家分享。總之,聽比說更重要。

  其他應注意的問題

  除了要培養孩子專心聽講的習慣,還有什么是家長要注意的?

  劉暢老師:培養孩子認真完成作業、不怕困難等品質。家長不要以為重視孩子學習就是把孩子送到各種興趣班,有老師教就夠了。其實,好習慣更重要。好習慣是怎么形成的呢?在孩子平時寫作業的過程中,家長要重視點點滴滴的培養。

  一些家長問道,對于今后的學習,有必要在校外報學習班嗎?很多家長看到別人報了所以也跟著報,擔心孩子落后了。

  劉暢老師:校外提高性質的學習班的學習內容和課內并沒有必然聯系,不要以為報了就能提高現在的成績。這些課外班是面向5%學有余力、特別喜歡數學的孩子的。對于大多數的孩子,我們認為其實沒必要。如果想提高成績,只要上課專心聽講,課后認真完成作業,舉一反三,再做一些相關的有變化的習題就夠了。

  柳迪老師:無論哪個版本的數學教材,從小學到高中,整個教材體系是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知識都是循序漸進的,不會說到了初中,難度一下子增加了。通過小學的學習和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在老師的點撥下,到時候孩子都能夠勝任的,因此家長完全沒必要小學就報校外班,來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