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2-05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2016年11月22日上午,“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術年會”專家講座于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如期舉行。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華愛華教授做了題為《游戲與教學的關系》的報告。會場3000余名參會代表聆聽了講座。
基于一些幼兒園教師對游戲與課程、游戲與學習、游戲與教學之間的關系存在疑問與困惑,華教授對游戲與課程、學習的關系進行了簡要講解,著重對游戲與教學的關系進行深度分析。
首先是游戲與課程之間的關系。華教授指出,幼兒園教育秉承的是大課程觀,課程包括幼兒的游戲活動、生活活動,教師的教學活動三大類。這三類都承載著五大領域的課程內容的學習,因此游戲既是課程的活動形態之一,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
其次是游戲與學習的關系,華教授認為,游戲一定是學習,但學習不一定是游戲。游戲中幼兒自發的重復性行為是對已有經驗的充實和鞏固,游戲在真實的情境中提供解決問題的機會,在游戲的體驗中獲得新的發現,這都是體現在游戲中的學習。游戲中的學習是自發性的,但所獲得的經驗卻是有意義的。活動區的學習是否成為游戲,要根據材料的投放來進行區分。未設計玩法的自發性游戲材料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與不確定性,因而這樣的學習就有可能成為游戲。
接下來,華教授主要針對游戲與教學的關系進行了深度分析。她認為游戲與教學兩者融合、互為生成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最高境界,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華教授同時指出教師的發展在游戲上的體現,就是在游戲與教學的關系從兩者并列走向兩者融合,而游戲與教學融合的關鍵即為游戲與教學互為生成。
教學生成的游戲指為預設的教學目標提供游戲經歷。即為教學設計游戲,將目標隱在游戲之中。因此教師需具備以下能力:一是目標與玩法,教師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設計成玩法,體現教育性;二是玩法與玩趣,教師要用可變化的過程來刺激玩興,體現可玩性;三是玩趣與發展,要求教師基于發展的內在動機激發玩智,體現適宜性。
游戲生成的教學指從游戲經歷中捕捉教學的契機,包括游戲中即時介入、游戲后分享、延伸為預設教學活動三種形式。這就對教師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經驗連續體,注重已有經驗與發展可能性的連結;二是敏感于教學的契機,能夠通過價值判斷和時機判斷將游戲體驗向教學轉化;三是平衡性互動,注意游戲與現實之間的協調。因此教師必須具備以下三種能力:準確解讀幼兒游戲行為蘊含的發展水平、判斷課程目標與幼兒當前發展的可能性、支持幼兒行為意愿前提下的引導機智。教師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將導致教師控制游戲而形成虛假游戲,因此幼兒失去了教學中的自主性,教師也因此力不從心、苦不堪言。
最后華教授指出: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體現,就是能夠很好地處理游戲與教學的關系。教師要放手幼兒的游戲,在游戲中學習解讀幼兒的行為及行為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尋找幼兒行為與教學目標的連接點。
華愛華教授適時加入幼兒園教學中的實例,細致而生動的講解幫助在場的參會代表明確了游戲與教學的關系,既深入實踐又有理論的高度,富有針對性的指導對參會代表給予專業的引領。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