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1-01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作者:周立明
當前,一股“國學熱”悄然升起。一些家長讓孩子在家死記硬背“三字經”“千字文”,或干脆送孩子去專門的“國學堂”“國學培訓班”進行強化國學教育。一些幼兒園專設了擺著古色古香的桌椅教具和古典教材的“國學教室”,或者將國學作為本園主要課程和特色文化。讓孩子從小接受國學熏陶,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國學素養固然重要,但絕不能搞形式、走極端。
從教育內容看,國學可以納入學前教育,但不應成為主體,更不應是全部。《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幼兒園的主要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
顯然,過于突出和強調國學教育是不科學的。退一步講,即便開展國學教育,內容也不應僅限于“三字經”“千字文”等狹窄內容,國學泛指我國傳統學術文化,涵蓋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文字學等諸多方面。
從教育方式和效果上看,幼兒語言文化學習是一個以生活經驗為基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指南》指出,“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撐,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機械記憶和強化訓練的方式不符合其學習特點和接受能力。即使想通過朗讀和背誦培養孩子的語感,也不適合選那些不易理解、難于背誦的《三字經》《千字文》等。相比之下,《上學歌》《小小一粒米》《蝸牛與黃鸝鳥》《采蘑菇的小姑娘》《數鴨歌》等兒歌,曲調簡潔、歡快、優美,內容淺顯易懂、健康豐富,貼近幼兒生活,容易被孩子們喜歡和接受,效果要好得多。
陶行知、陳鶴琴等老一輩著名教育家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要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對幼兒進行國學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注重把握傳統文化精髓,結合幼兒喜聞樂見的游戲和活動進行,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中,潤物細無聲。
幼兒園可以結合園本課程開發,利用春節、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開展包餃子、做湯圓、做月餅、放風箏、剪紙、泥塑等具有傳統民俗樂趣的手工制作活動和相關主題教育活動,或者定期用淺顯而又生動的語言給孩子們講一些民族傳統、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寓言,或者收集整理并組織幼兒開展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游戲,組織幼兒欣賞和觀摩部分傳統戲曲、經典國畫、傳統文化繪本,等等。
家長們也可以在家里陪孩子做上述活動。相信,孩子們自幼在這樣的生活氛圍與環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會在潛移默化中更好地感受、認識、理解、繼承和弘揚我國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