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0-19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陶西平
人生活在環境中,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是人成長的外在條件,人格的形成正是這種外在條件與人的內在潛質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曾經爭論過素質和素養的區別,有人認為素質是人先天的潛質,無關教育,素養才是后天形成的。但也有人認為,如果脫離了環境,先天的潛質是難以開發和顯現的,后天的素養也就難以真正形成。情境教學主張將這兩者辯證地結合起來,從而體現教育的真諦。所以,情境教學的研究,從教學法開始,最后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和教育的功能,有著極為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
過去,前人將學習情境總結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當然,圣賢之書也是來自對環境的體驗,這樣學習也并非完全脫離了環境,但是應當說其基本上脫離了人生活的現實環境,而人是要在現實的環境中生活的,因此也就難以形成適應和改造現實的健全人格。從這個意義上看,情境教育又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典范。
情境相對于環境而言,是更為具體的對外界的情感體驗,是可以直接觀察、感受的場景與氛圍,是外在與內心交互作用的更為現實的條件。李吉林老師的研究是從語文情境教學開始的,她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設或營造與語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迅速而準確地接受新知識,同時促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和諧全面發展,達到在情境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
所以,情境教學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通過適宜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和信息,有利于學生主動地探究、發散地思考。情境教學是學生應用知識的過程,適宜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將知識、技能與體驗連接起來,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情境教學是促進學生健康情感發展的過程,適宜的情境不但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愿望,而且可以促進學生正確地對待自己、他人和環境,從而培育積極的人生態度。情境教學將情感環境、認知環境和行為環境等因素結合起來,鋪設了一條抽象與直觀、感性與理性相融合的通道,不但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也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情境教育的意義何在
在全國第一次對基礎教育創新成果進行評獎時,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成果獲得唯一的個人特等獎,這是對李老師多年從事這一研究的褒獎。但更為重要的是,大家認為情境教學已經突破語文學科教學的界限,具有情境教育的普遍意義。
教育的功能正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擴展其包容性。當今時代挑戰和機遇并存,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體現了未來15年各國共同的奮斗目標——經濟增長、社會包容性和環境的可持續性。其中目標4是教育目標,突出了提高教育質量這一主題。而對教育質量的共識是不僅要掌握知識,更要培養能力,特別要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我國更為明確地提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因此,改變傳統教育的局限性、拓寬教育的途徑、拓展教育的功能就成為適應21世紀發展和實現中國夢之必然要求。傳統教育存在著書本知識和實際脫節、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弊端,難以承擔培養新時代需要的人才的歷史使命,超越單一的“以本為本”束縛,樹立大教育觀,引導學生投身于自然與社會中去,去觀察,去領略,去感悟,去實踐,去創造,自然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的突破口。
所以,李吉林老師情境教學的更為深刻的意義就在于她以其成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展開了一幅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壯麗畫卷,生動地闡明了教育改革的要義,引領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盡管我們曾經無數次強調學科教學目標中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三個相互聯系不可或缺的維度。但是多年來,實際的教學往往總是把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放在第一位,而忽視其他維度的要求。每個學科有其學科本質,有其學科精神,因此,有其學科個性要求,但是學科教學不同于學科本身之處就在于它還有教育的共性要求,而教育的共性要求應該放在每個學科教學任務的首位,并且融于學科教學的全過程。情境教學正是在體現學科特點的同時,張揚了學科教學的共性,從而體現了培養健全人格的教育宗旨,這對深化教育改革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引領作用。
創新是推動教育改革的動力
教育需要理論創新、制度創新,但是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的創新。一個學段的學科教學創新,看來仿佛無關大局,但是小中有大,以小見大,它所證明的道理往往會影響全局。特別是這種創新所體現的精神,往往會鼓舞更多的人投身到創新實踐中去。情境教學最初只是一個小學學科的教改實驗,但它體現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學、教育方式已經推動了教育的理念、哲學和方式的更新,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而且使更多學科,甚至整個學校教育獲得了寶貴借鑒,從而將情境教學推向了情境教育。
現在各地都在為培養教育家而努力,許多專家也認為應該提供教育家成長的土壤,我想這些都是有意義的。但是,我始終認為教育家應當面對時代所提出的教育挑戰,勇敢地進行創造,從而回答一個或者幾個問題。他們常常并沒有多么寬松的環境,多么順暢的道路,他們異乎常人的是孜孜以求的奮斗精神。因此,教育家不是溫室里的花朵,而是迎風斗浪的海燕。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