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8-18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進入2l世紀,以討論、探究和對話為特征的幼兒園教研活動成為幼兒園教師獲取專業發展的重要形式。教研活動要有對話的作用。[1]對話的著眼點不是評價,而是思想碰撞,教研活動要有反思的作用,所有參與者都應以一定的教育實踐過程為思考對象,并對活動中的決策、教育行動及產生的一系列結果進行定向審視與分析;反思要能改進教育活動,使幼兒的學習更有意義。但是,現實中的幼兒園教研活動有沒有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促進參與者主體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與提升"的目的呢?幼兒園教研活動實際建構了什么內容?為了系統、深入地研究幼兒園教研活動,筆者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從園長一教師互動的角度對幼兒園教研活動中的關鍵事件進行分析。
一、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筆者從江蘇省南通市、常州市、蘇州市的3個學前教育專業本科函授班級中各隨機選取了15位女幼兒園教師作為訪談調查對象,要求她們表述自己印象中最為深刻的一次教研活動。事件的描述包括:該事件的起因是什么,事件中涉及的老師說了什么話,表現出什么樣的行為,你是怎樣思考的,又是如何做的,結果如何,園長說了什么,做了什么。要求被試描述每一事件時,能夠確切地回憶一些對話、行為和感受;每位教師的訪談時間盡量控制在30分鐘左右;訪談結束后將受訪者背景資料和事件核心部分轉成文本電子版。研究者對45位教師的訪談材料進行詳細閱讀后,最后用于分析的有效關鍵事件書面記錄資料為18份,18位有效訪談對象中,有工作不到1年的新手教師5位,占比27.8%;1~5年的青年教師6位,占比33.3%;6~10年的教師2位,占比11.1%;10年以上的教師5位,占比27.8%。
2.編碼。筆者對每一份關鍵事件材料都依據下列幾項指標進行分類和編碼:其一,陳述者身份。本文從兩個角度來描述陳述者的身份,一是按照其工作經歷,陳述者身份可分為工作在1年以內的新手教師、l~5年的青年教師、6~lO年的教師和10年以上的老教師,二是按照其在所敘事件中的具體身份進行劃分,包括執教人、參與討論者。其二,印象深刻的研討環節及原因。其三,園長的互動行為表現。其四,陳述者的互動行為表現(見下頁表1)。其五,研討流程。
二、調查結果
借助話語內容分析,我們發現園長一教師的互動行為是圍繞著主題、角色和活動規則三方面內容進行的。
1.主題與主題建構。首先,我們看3個關鍵事件的描述。
案例:好吃的糖果
我上了一節托班的課:好吃的糖果,是一節綜合課。由于是第一次真正上公開課,上課時我比較緊張,課后,園長說在過程中引起幼兒注意、發揮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的盒子不能用餅干盒,上課時對幼兒的駕馭能力不夠,幼兒對糖果很感興趣,但是糖果種類不多,要用各種各樣的糖果來引出幼兒的興趣,而且不需要最后一個請娃娃吃糖果的環節,在制作糖果時,要讓幼兒的想象力充分發揮,讓幼兒做出不同種類的糖果,而不是用一種糖果的做法來限制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園長的評價,我受益匪淺,對于她提出來的問題,我要好好接受。聆聽團長的評課后,我對這節課有了新的認識,知道幼兒園課程需要讓幼兒多動、多說。
案例:我喜歡運動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教研活動是我上的中班體育活動"我喜歡運動"課后的一次教研活動。活動開始,主持人園長讓我把活動目標講一下,接著就請聽課的老師提一點改進的意見。我這次活動主要是利用一些廢舊材料制作的體育玩具來進行游戲,在活動設計時我考慮到要注意發揮幼兒自主性,我讓孩子自主選擇玩具進行比賽。我怕中班孩子參與體育活動時太亂,到游戲時亂成一團,于是我讓幼兒在自由創造性地玩玩具之后,讓幼兒來選比賽的玩具,規則由我來定,這樣既體現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自主性,又不會讓體育活動沒有規則。活動試下來效果還是不錯的,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可以,遵守規則也行,可上下來我就覺得孩子還是在教師的控制下進行游戲,自主性發揮得不夠,我就提出這樣的疑問:"能不能在幼兒自由選擇游戲材料后,游戲規則也讓幼兒來制定?如何使幼兒自主制定恰當的規則,同時遵守規則?"于是,我們的業務園長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在幼兒選游戲材料后,由于幼兒有了剛才自主玩玩具的經驗,在自主選擇材料后可提問:你想用這種玩具怎樣進行比賽?請你示范一下,再問問其他小朋友同不同意,同意就按這個規則進行比賽,這樣幼兒的自主性就能得到充分發揮。
案例:洗澡歌
有一次園長顧紅組織的教育沙龍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具體是這樣的:
首先,因長給我們一個教材,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樂曲:范曉萱的《洗澡歌》。
然后,我們所有的老師被分為兩組,一組是青年教師--工作年限為10年以下的,一組是中青年教師--工作年限為10年以上的,給我們一天時間,我們各組自行設計一個活動,領域不限,形式不限,但必須運用這個教材。
我們兩組教師經過設計,分別選了代表去組織大家共同設計的活動,結果呈現出來的效果完全不同,團長沒有作"你如何"的評價,活動結束后,帶我們一起觀看了一節優秀課《洗澡歌》(錄像),看后我們都有感觸,我們兩組教師設計的都是韻律活動,洗澡貫穿整個活動過程,而優秀課中的活動,進行的是集體教學,洗衣為主線,讓孩子扮演洗衣服的人和洗衣機,思維非常特別,角度很獨特。通過這次教研活動,我們學到了很多,我們看到了影響教科研活動開展的因素:一是教科研活動本身的內容,要看活動的主題是否有吸引力;二是要看活動的組織形式是否有特色,是否能調動教師積極性;三是要看活動的評價方式,是教師自己在活動中體會、感受到了什么,還是由園長進行一味說教、總結。
仔細審視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園長和教師都試圖在互動中發現"某些揭示性的"東西、"有意義的"東西[3],這些"某些揭示性的"東西、"有意義的"東西就是主題,而且這些主題在案例中的呈現方式是不同的。教研活動"好吃的糖果"中的園長一教師互動屬于傾斜互動的模式,其研討主題是在園長的語言表達中逐漸呈現出來的,園長通過對活動材料(糖果、糖果盒)、活動環節的點評來說明好的活動應該是什么樣子的,而教師努力的方向就是盡量領悟園長的觀點,最后認識到好的活動就是應該讓幼兒多動、多說的;園長的"好課"標準是預成的,是園長在活動前就已經形成的,研討主題只是其"好課"標準與具體活動結合的結果,所以這種主題我們稱之為封閉式主題(預成性主題),具體的主題分析途徑就是園長點明、教師通過認識具體教學活動的優缺點逐漸加以領會。
教研活動"我喜歡運動"中,園長組織該活動時最初確立的基本主題可能就是幫助執教者解決問題,隨著研討的深入,執教者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園長給予了解答:提問并請幼兒進行比賽示范可以兼顧活動自主性和體育活動的規則性,最后執教者形成對主題的認識,具有平行互動的特征。最初主題(幫助執教者解決問題)比較寬泛,只有當執教者本人能提出具體需要幫助的問題時主題才具體形成,這種主題可以稱之為漏斗式主題,具體主題分析途徑是園長詢問教師是否存在疑問、教師提出問題、園長(或者其他參與者)解答教師的疑難問題。
教研活動"洗澡歌"主題不是"由園長進行一味說教、總結"形成的,而是在具體的活動體驗中逐漸浮現的,園長通過給定題材,組織教師設計教育活動,展示教育活動,觀看優課錄像,從而達到了放大教師教學設計思路的效果,教師在設計、展示和對比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感受到了自己的教學設計思路與優課錄像的差異;主題在活動中從頭到尾都沒有被具體點明,但是似乎每個參與者都有所感,主題對于所有參與者保持了一種開放性,這種主題可稱之為開放性主題。
在18次關鍵事件中,14次事件的主題建構屬于封閉式,3次事件屬于漏斗式,1次事件屬于開放式。
主題就是教研活動組織過程中的焦點(focus)和要點(meaning)。教研活動中的園長一教師互動過程就是創造、發現、揭示主題的過程。
2.角色與角色建構。無論是園長還是教師,其具體互動行為往往都與其在教研活動中身份、地位、期望等因素有關。社會心理學把這種"個人在社會關系體系中處于特定社會地位并符合社會要素的一套個人行為模式"[4]稱之為角色,而幼兒園教研活動中園長一教師互動就是互動雙方從各自特定角色出發進行角色領會和角色扮演的過程,角色是互動開展的必要內容之一。
"給予意見"一項常見的園長互動行為,即園長表明自己對教學活動或執教人或問題的意見、看法,這種行為表現在12次事件中被提及;"給予指令"則是園長宣布研討任務和研討形式,在13次事件中被提及;"征詢意見"是只請參與討論的教師對教學活動進行集體點評,在11次事件中提及。"給予意見""給予指令""征詢意見"代表了園長在教研活動中的領導角色,這是一種在活動組織中負責指導和組織的角色,承擔這種角色的人的職責就是要指揮、控制當前活動的進程以便完成組織任務。根據我們對關鍵事件的分析,園長在幼兒園教研活動中除了呈現領導角色之外,還有"詢索資料""表示支持""表示同意""表示滿意"等互動行為表現。其中"詢索資料"以討論問題、搜集解決問題所需資料為表現形式,這種行為代表了園長在教研活動中的信息探求者的角色,"表示支持"和"表示同意""表示滿意",即總結并點評其他教師的意見,這代表了園長在教研活動中的倡導者角色(見表2)。總之,園長作為領導者、信息探求者、倡導者的強勢特征是相當明顯的。
互動是雙方或多方的,教師在關鍵事件中的角色扮演又是如何的呢?在18次關鍵事件中,教師的互動行為多為在園長宣布任務后的被動反應,或者應園長要求自評教學活動,或者針對園長規定好的問題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對園長的意見或其他教師的點評表示同意,即使在研討中提出自己的疑難困惑,也是在園長的示意和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的。需要說明的是,由于事件陳述者在關鍵事件中的身份不同,其行為表現也不同。當事件陳述者為執教人時,她的互動行為反應呈現了兩種角色類型:執行者角色和信息探求者角色,其職責分別為執行領導者的指令、探求新信息。當事件陳述者為研討活動的一般性參與者,她的互動行為呈現了三種角色類型:執行者角色、信息探求者角色和倡導者角色,其職責分別為:執行領導者的指令、探求新信息、倡導某種思想(見下頁表3)。
3.活動規則與活動規則建構。有了主題和互動角色,互動是否就能夠順利開展昵?布魯默說,互動并非互動雙方根據自我角色圍繞主題進行的簡單刺激一反應的過程,互動涉及許多東西,刺激、反應之間要增加互動者詮釋的要素,"如此一來,A行動,B觀察這種行動,同時尋求確定他的意義,也就是尋求確定A的意圖,B根據他所掌握的A的行為的意義或詮釋做出反應。"[5]這種意義詮釋的重要依據就是前期互動形成的活動規則,是互動者對某類對象的共性的認識、情感反應;同時,當下的互動行為也會繼續鞏固原來的活動規則或形成新的活動規則。
活動規則就是個體對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參與活動的方式、參與者之間相互影響方式、影響渠道及彼此之間互依性的認識和體驗。幼兒園教研活動中園長一教師互動過程中形成的活動規則就是參與者在教研活動過程中逐漸建構的關于參與教研活動方式的參與者之間相互影響方式、參與者之間關系的種種假設性共性認識、體驗。
在18次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教師遵循的互動活動規則主要有以下3種類型(見下頁表4)。
一是順應性規則。調查中幾位青年教師是從自身的角度談論參與幼兒園教研活動及與他人關系的種種假設的,她們對于自己參與教研活動的定位是"認真參與",由于缺乏應對這種場景的經驗,所以情緒上感到緊張是青年教師的普遍性感受,在做公開課前的各種準備時,她們都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各種建議和幫助,"收獲很大"是她們在與園長互動過程中的感受和體會,正是由于這樣的活動定位體驗,新手教師逐漸積累形成關系性假設:幫助者和被幫助者。皮亞杰認為,"個體在對環境的要求做出反應時發生變化的傾向,亦即修改觀念或改變行動(格式)"[6],就是順應。在5次關鍵事件中,青年教師在認真參與教研活動的過程中,虛心學習、接受他人的幫助,并根據他人建議調整自己的活動設計、實施,在活動過程中收獲非常大,這時遵循的活動規則屬于順應性規則。
二是任務取向規則。這是以完成顯性或隱性任務為主要特征的研討規則,表現在4次關鍵事件中。調查中,工作經歷10年以上的老教師因為她們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所以成為了研討活動中集體點評的"重量級"人物,她們表現出了不同于青年教師的活動傾向,對于自己參加教研活動任務的基本定位是幫助青年教師成長,并"提出不足"。任務取向成為這些教師遵循的活動規則。
三是參與性規則。這是以參與、體驗、感悟為主要特征的研討規則。在3次關鍵事件中,3位陳述者是作為幼兒園最優秀的教師代表開課的,活動目的帶有選拔、展示的特征,所以她們對于自己參與幼兒園教研活動的定位就是"展示最好"的一面。在課后的研討中,3位執教人都有。自評",講述活動目標、設計意圖,同時又提出自己在活動組織方面的困惑。如此一來,別人的點評不僅具有了針對性,而且自己也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接受。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教師遵循什么樣的活動規則,與自己的教學資歷、活動身份有關。仔細分析關鍵事件中對話的描述,我們也發現教師對活動的選擇也與園長在活動中的指示有關,也就是說,園長給教師留有什么樣的活動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教師的活動表現。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