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8-12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近年來,隨著運用多學科視角生態地考察人的發展以及與此相關的問題,學前教育領域內也出現了生態取向的教育研究,即研究學前教育要將其放到它所處的環境和背景中,研究它與環境和背景因素間的互動關系,注重教育現場和情景,旨在解決學前教育的實際問題。在研究方法上,由于學前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也是以人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本身有諸多模糊、多變的特征;同時,人的主觀能動性、個體差異性以及對教育活動的干預介入使得教育現象愈加錯綜復雜,層出不窮的新問題不斷涌現,迫切需要從學前教育現場的實際問題出發進行生態研究,在關系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園本教研是一種基于實踐行動的學前教育研究,是以幼兒園為研究基地,以一線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的教研活動,是促進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最有效方式。[易凌云.幼兒園園本教研的現狀——對北京市幼兒園的調查.學前教育,2005,(5).1而幼兒園園本教研的有效開展必須是生態取向的,即園本教研應是將幼兒教育放在具體的教育背景中考察,著眼從教育實際出發解決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而開展的教研活動。[朱家雄.幼兒園園本教研再議.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6(6).1可以看出,有效的園本教研是基于教學現場的、教師既是研究者也是教學實踐者、教師自身要對教學問題進行反思和解釋,這三項核心特質是與當前學前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生態取向的質的研究理念相契合,如強調研究在自然情境下進行,強調研究者作為研究工具,強調研究問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強調研究的描述和解釋功能等。[薛燁,朱家雄著.生態學視野下的學前教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60.]基于此,我園在實踐中也開展了生態取向的園本教研實施探究,以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為導向,讓教師積極參與,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和自主研究的積極性。
一、生態取向的園本教研活動實施過程
有效的園本教研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反思與實踐相結合,需要良好的設計策劃、有效的組織管理策略和活動結束前的總結與歸納。
(一)選題。園本教研的根本是要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改進實踐,促進教師和幼兒的有效發展和成長。因此,我園教研的選題均來源于實踐工作。首先,選題可以來自于管理者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環節中深入觀察而發現的問題;其次,由于教學實踐問題是幼兒園教師“自己的問題”,而非“他人的問題”,是幼兒園里發生的“真實問題”而非“假象的問題”,因此,選題也可以是來自于一線教師在保教工作中遇到的共性問題。
(二)設計與策劃方案。明確選題后,管理者即從教研目標、教研內容、教研形式方面圍繞共性問題設計活動方案,以便更好地引領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由于我園是自主性游戲活動和主題活動相結合的課程模式,因此教研活動以解決教師游戲材料的確定和投放、幼兒與活動材料互動、主題活動目標制定與組織等共性問題為目標,從某一個區域或主題內的某幾個方面或維度提出問題而開展教研活動。
(三)開展“倒逼式”教研。由于園本教研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扎根”式研究,遵循的研究邏輯是歸納的,而非假設——演繹的,是為了改進而不是為了證明,因此,我園選擇“倒逼式”的教研組織形式。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進入現場進行非參與式觀察并進行記錄,回到教研活動室后分為若干小組,按照已經設計好的教研問題進行研討,并將小組內不同的觀點進行記錄。最后由每組選擇一位代表與全體教師進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教研組織者會在針對本次活動的研究方向、研究重點對教師進行問詰,即針對一個問題對教師進行追問、反問,引發教師不斷地進行反思并深入討論。
(四)歸納總結。由于園本教研以發現問題一解決問題為目標,所以,在每次研討活動或者某個主題系列研究活動結束前,歸納與總結是尤為必要的。這既是對教研過程中教師觀察到的現象、發現的問題和提出的建議進行梳理與提升,也是幫助教師總結梳理出具有一定價值的經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感性上升為理性,以此來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
(五)實踐與檢驗。由于園本教研的選題來自于教育實踐,因此在園本教研活動中歸納總結得到的經驗、方法等研究成果是否能夠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改進教師的教育行為、促進幼兒的發展,必須通過實踐來驗證。鑒于此,我園會在本次活動之后給予教師一定的時間來檢驗教學辦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把其中遇到的問題匯總,設計與策劃下一次教研方案。
二、命題式教研活動的開展與實施
目前幼兒園的園本教研活動存在著多種模式,不同的教研模式在研究目的、內容、所需時間和場合等方面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但是彼此在功能上是相互補充的,都能夠幫助教師解決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我園除上述常規教研活動外,還探索了命題式教研活動模式。在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前教育研訓部組織的“貫徹《指南》《條例》,觀察解讀兒童”主題教研活動中,我園承擔了自主性游戲活動的“學習故事”交流活動,教學園長作為中心發言人回答基地幼兒園提出的問題。借助需要回答的問題,教學園長組織園內主班教師開展了命題式教研活動,探索新的園本教研模式。面對基地幼兒園提出的問題:“在開放、自主的體育游戲中,教師投放了器械材料,但在進行一段時間后,一些幼兒卻用這些低結構材料玩起了安靜些的娃娃家等角色游戲,這樣就背離了體育活動目標,這種情況我們怎么做?”教學園長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思考并作出判斷,組織教師開展了命題式教研活動。
(一)仔細研讀基地幼兒園提出的問題。教學園長對教師是在什么大環境背景下開展的互動、教師投放了怎樣的器械材料使幼兒出現的這樣的狀況進行了思考。同時,根據小班幼兒的心理、生理和動作特點,即小班幼兒易掌握單一的動作,而技巧性動作難以接受,喜歡玩同一類游戲尤其喜歡角色化的內容,以獨立運動為主,由此判斷這一情況可能會出現在小班。因此,決定采用“教師對教師”的方式回應問題。
(二)教學園長從兩個階段、不同層面進行教研。第一階段,將問題拋給教師,并從“是否出現此類現象(或類似現象)”和“解決策略”兩個方面進行研討交流。第二階段,開展實際案例分析,采用“倒逼”的方式提出問題,請教師在現場認真回想曾經組織的小班幼兒戶外體育游戲活動,從“投放材料(玩法)一持續時間一典型行為表現一目標”四個方面研討。在交流研討中,教學園長將教師分為三組,教師都會結合自己的經歷說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小組內選出一位教師到前面與大家交流。在教研活動結束前,教研員匯總教師的觀點進行歸納總結,最后提煉出教研結論。
(三)介入活動、有效投放材料,引導幼兒主動學習。通過命題式教研我們發現,我園的幼兒也會出現基地幼兒園遇到的情況,而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季節氣溫、幼兒活動量、投放器械材料單一和幼兒性別等因素有關。當這種情況出現時,教師可以采用語言引導、平行游戲的行為方式介入幼兒的體育游戲活動。由于幼兒是在與他人、環境和事物之間的互動和互惠關系中學習的,因此,教師可以選用材料為媒介,根據具體情景提供材料,讓材料之間產生互動關系,支持幼兒繼續主動地學習。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幼兒的生理特點,觀察幼兒的面色、汗量、呼吸狀態、動作質量、精神狀態等,關注幼兒的活動強度并適時調整運行量。同時,我們在第二階段的教研活動中梳理出小班幼兒戶外體育活動常用的投放材料,包括軟飛盤、塑料圈、沙包、鞭子和球(包括報紙球和皮球)等。這些材料在投放時要兼顧其功能性和層次性,即游戲需要的主材料和輔助材料相結合,讓幼兒保持游戲興趣,增加幼兒戶外游戲互動時間。針對不同的投放材料多表現的典型行為,我們找到了《指南》中相對應的幼兒運動發展的目標,如“辮子”這種材料的典型表現行為是“追逐、分散跑并躲避他人的碰撞等”,對應《指南》中的目標“具有一定平衡能力、動作協調、靈敏”。在這一階段的教研活動中,教師對幼兒戶外體育游戲活動的材料投放、材料玩法、每種材料的典型行為表現和活動目標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