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7-15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2015年4月中旬,河南洛陽一所幼兒園給家長分發了一些幼兒讀物,請家長帶回家和孩子一起共讀。然而,讓幼兒園老師沒有想到的是,其中一本圖畫書《我為什么討厭吃奶》“闖了禍”,因為書中有“媽媽洗澡慢騰騰的,一定是因為洗奶太費事”“爸爸的奶長著毛,我就更不喜歡了”等內容,有家長表示這些話“大人讀起來都臉紅”,如此“赤裸裸”的話語,對三四歲的孩子來說,無疑是“毒草”,于是向媒體舉報。新聞播出后不久,當地教育部門也下發文件,要求各幼兒園開始“排查”。
在信息飛速傳播、個人發表觀點便捷的今天,這件事迅速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不少讀者表示詫異與憤怒——幼兒園就是教孩子這些嗎?也有部分網友認為,這本圖畫書沒有那么不堪,只是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剛有了弟弟或妹妹的孩子的內心世界。更有媽媽現身說法:生了二胎后,每次喂老二吃奶,老大會哭著說“這是我的媽媽,我的奶奶”,在孩子眼里,這是飯,是媽媽。與此同時,還有不少閱讀推廣人、童書編輯、幼兒教師參與到討論中,對認為這本書是“毒草”的家長、媒體和相關部門進行“討伐”。很快,回過神來的家長和媒體仔細閱讀了這本書,認識到是自己“理解有誤”“看兒童繪本不能‘戴眼鏡’” ,一場關于圖畫書的“誤會”終于解開。
隨后有人感嘆,這一事件說明國人普遍缺乏良好的性教育,所以看到一點點關于性的字眼,就猶如接到燙手山芋,莫名驚恐、惱怒。然而在本刊看來,這件事情之所以能成為被媒體報道、被教育部門關注的“新聞”,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基本觀念的問題:如何看待兒童和童書?也就是說,時至今日,在“尊重兒童”“從孩子出發”的口號被呼喊數年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會不由自主地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揣摩孩子的想法、看待孩子的生活,用成人的道德體系去評判孩子的行為,評價一本孩子讀的書。相比之下,事件所透射出的這一點更讓人失望,但又讓我們深感“兒童的發現”任重道遠。
所以,我們特地邀請了南京師范大學的劉曉東教授和東方娃娃雜志社周翔主編分別從“兒童和兒童教育研究者”及“圖畫書作者、童書出版人”的角度,對此事說出自己的看法。
近來,兒童圖畫書《我為什么討厭吃奶》被推到風口浪尖。某些幼兒家長讀到書里有關“媽媽的奶”的圖文,以為會傷害幼兒,便舉報到媒體上。與部分家長的舉報相呼應,某市教育行政部門將其界定為“不雅幼兒讀物”,認定這些讀物“給幼兒身心健康帶來傷害,給我市學前教育形象帶來不良影響”。該教育行政部門為此專門下發的文件(《關于在全市各個幼兒園開展幼兒讀物及家長讀物逐一排查的緊急通知》)云:“為及時糾正此類低俗行為,最大限度降低此事負面影響,經市教育局黨組研究決定,在全市進行各幼兒園幼兒讀物及家長讀物逐一排查工作,特別是對非法和盜版讀物重點排查。”《通知》要求所有幼兒園在2015年4月20日將排查結果上報教育局。
《保育與教育》雜志的編輯希望我對此談點看法。我不揣谫陋,妄提拙見如下:
1.如果我是教育部門的主管,我也會發文“逐一排查”。也就是說,我對相關教育部門負責人是“理解”和“同情”的。這是成人世界的事情,而成人世界是非常復雜的。如果我是領導,在輿情洶洶的情況下,我也會制定類似文件。為什么?“你懂的”。可這并不意味著我個人認為,該圖畫書“不雅”、“低俗”,有“負面影響”,會“給幼兒身心健康帶來傷害”。
2.幼兒看這本圖畫書絕不會感到“不雅”。類似圖書對幼兒身心健康非但無害,反而有益。
3.成人的世界和幼兒的世界是不同的。成人看到該書藏“淫”,幼兒是絕對看不到的。成人看到藏“淫”,于是以為對幼兒有害。但幼兒看不到該書有“淫”,何害之有?該書集中描繪的是媽媽的“奶”(乳房),是小嬰兒的糧倉;民間有“家中有糧,心里不慌”的說法,媽媽在,媽媽的奶在,就意味著糧在,愛在;媽媽在,媽媽的奶在,糧在,愛在,在幼兒看來這是大好事,何害之有?
4.不能用成人的眼睛,替代兒童的眼睛;不能用成人的需要,替代兒童的需要;不能用“成人世界”替代“兒童世界”。兒童有自己的眼睛,兒童有自己的需要,兒童有自己的世界。兒童用自己的“眼睛”來看世界、建設自己心靈;兒童的需要得到正當的滿足,才有可能健康成長;兒童是在展現自己的獨特世界時實現自己的成長的,兒童的生活本身就是兒童的現在進行時態的成長。
5.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都是人的世界,兩個世界有許多東西是一致的,但又有不一致甚至相抵牾的東西。有個英語諺語說,“一個人的美食是另一個人的毒藥”(One's meat,another's poison),圖畫書《我為什么討厭吃奶》便被某些成人視為毒藥,更被視為幼兒的毒藥——可事實上,對幼兒來說這是美食,不是毒藥。當然我們不能說,所有成人對該書的判斷都跟幼兒對立起來。事實上,我在媒體上看到一幫成人站在該書一邊,站在幼兒這邊,與更多的成人對立起來。他們是因為站在幼兒這邊,所以才站在該書這邊的。我希望更多成人能站在幼兒這邊,站在兒童這邊。
6.不愿意站到兒童這邊的成人,盡管也可能是出于對兒童的關心和愛護,但由于不理解兒童的世界是不同于成人的,不理解兒童成長有其自己的不同于成人的需要,因而肯定會好心辦壞事——他們以為他們建筑的是保護童年的銅墻鐵壁,但卻斷絕了兒童喜愛的糧草,因而他們建設的,其實是一個與童年為敵的社會。
7.多說幾句。早在先秦時期,中國人就意識到成人應當站在兒童那邊,譬如老子主張“復歸于嬰兒”,孟子主張“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明末時期的李贄更是在思想上建設了以“童心”為核心的社會、文化、政治、倫理體系。(遺憾的是,李贄因此被下詔獄而自戕。李贄的下獄自戕,是與中國喪失其現代化機遇緊密相連的。)這些純正的中國思想,不只是中國的精神遺產,也是人類的思想財富;不只是屬于歷史和傳統,更屬于中國的明天和人類的未來。老子、孟子、李贄等人關于“嬰兒”“赤子”“童心”的思想,會成為人類未來的、理想的、人道的、復歸于人自身本性的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道德建設、政治建設的基石。我相信,這些思想一定會在未來世界發出更絢爛的光芒。
8.“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世界是兒童的,也是成人的;世界是兒童以及與兒童站在一邊的成人的,也是站在另一邊的成人的。在這次“媽媽的奶”事件中受傷的,不是幼兒,而是那些認為該書不雅的成人。其實,那些成人的身心也沒有受傷,受傷的是他們的兒童觀、教育觀、倫理觀、文化觀。如何對待這些成人?那就要研究他們在該書圖文中所看到的“淫”到底是什么東西。不宜以“淫者見淫”嘲之笑之而了之。我們應當向他們討教:“淫”藏在哪些文字和畫面里?這背后起作用的是復雜的文化傳統和這些成人的閱讀心理。既然家長有權利了解自己孩子的讀物,那讀物的作者就有義務考慮到這部分家長的焦慮和關切。此事不關風和月,相關的考量其動因并不復雜,我無非是建議圖畫書的作者,在堅定地與兒童站在一邊的同時,如何人道地對待這部分家長的特殊需要,如何同情地對待幼兒與具有保守心態的父輩祖輩一起閱讀時的不便。該圖畫書在這方面不是沒有改進的余地。至于讓這些成人馬上主動地站到兒童那邊,這則要從長計議。別說是普通家長,即便是學術界,乃至教育理論界,能夠與兒童站在一邊,能夠支持兒童本位教育的,在當下的中國依然是少數派。
9.然而我相信,中國未來的教育一定是兒童本位的教育,人類未來的文明一定是兒童與成人互哺互補的、復歸于人的天性的文明,即崇尚赤子與童心、“復歸于嬰兒”的文明。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