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6-29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作者: 江蘇省無錫市水秀實驗幼兒園 宋瑞敏 李士彪
亞杰將2~6歲幼兒的思維稱為前運算階段,并進一步將這一階段分為前概念階段和直觀階段。其中前概念階段一個突出的表現為幼兒的自我中心,其特點是幼兒完全以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可能與別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客觀地認識事物。那么在復雜的教育現場,“自我中心”的思維特點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進入小班的現場,了解幼兒“自我中心”的思維特點在“分享行為”中的表現。
案例1:小寶的“分享”
“沒禮貌,不交換”
點心過后,小朋友們陸續選了本書來看。小寶剛坐下來,忽然發現坐在旁邊的小溪正在看的是他平時最喜歡的數字書。他愣了一下,拿著自己選的書徑直走向了小溪,說:“交換!”說著手已經抓住了小溪手上的書。剛反應過來的小溪表情很緊張地說:“我還沒看……”一邊說,一邊緊緊地抓著書不肯讓步。就這樣,他們互相拽著那本數字書,誰也不肯松手,僵持不下的小溪連忙喊:“老師,老師,小寶搶書……”看見老師走過來,小寶邊哭邊生氣地說:“他沒禮貌,不交換!哼……”很不情愿地跟老師離開事發地點,邊走嘴里還委屈地說著:“沒禮貌,不交換!”老師問他:“你知道他現在為什么不會跟你交換嗎?” 小寶還是哭著說:“沒禮貌,不交換!”小寶情緒稍微冷靜了后,老師對他說:“等小溪看完了,你再試試。” 小寶還有點哭哭啼啼的,眼睛始終盯著小溪手上的的書。老師離開后,他又走到了小溪的旁邊,在小溪旁邊轉來轉去,似乎在等待小溪看完。很多次他都想走上前去,可又有些猶豫,但眼睛一直盯著,似乎在等待機會。就這樣又過了一會兒,他走向小溪,不知說了什么,小溪就跟他交換了。拿到心愛的數字書的一瞬間,他開心得手舞足蹈,嘴里還念叨著:“哈哈,他跟我交換了!”老師說:“是不是呀,他看完就會跟你交換了,人家沒看呢,肯定不愿意交換!”他一邊哈哈地笑,一邊走向了自己的座位。似乎明白了一點,或許還不明白。
“這是我的”
又一次,小寶帶來了一個小風扇玩具,鵬鵬很想玩,就拿著自己的小車去跟小寶交換。小寶一看,趕緊跑開,鵬鵬就在后面追。老師走過去問:“怎么了?”鵬鵬說:“小寶不跟我交換!”后來問小寶為什么不愿意交換,他聲音響亮地說:“這是我的!”
案例2:鑫鑫的“分享”
“分享是一件多么高興的事兒啊”
家長半日活動時,鑫鑫、青青幾個小朋友在區域游戲時選擇了建筑樂園,起先他們各自搭自己的,搭著搭著,鑫鑫和青青都去選三角形積木。鑫鑫一下抱了很多塊三角形積木,青青說:“鑫鑫,能分給我一塊嗎?” 鑫鑫說:“好的。”邊給邊不停地說:“分享是一件多么高興的事兒啊!”其他小朋友也跟著說:“分享是一件多么高興的事兒啊!”……活動結束后,很多家長在反饋表中提道:“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真開心!”有些家長還表示:“孩子真是長大了,好感動啊!”
“我想玩,可他不交換”
最近一段時間,孩子們在自由活動時都會拿出自己的玩具來玩,或者跟旁邊的小朋友交換著玩。鑫鑫看到感興趣的玩具,就直接走向前說:“咱們交換吧?”說著手已經抓住了心儀的玩具。還沒等對方反應,玩具已經被交換了。有的孩子可能覺得手里也有鑫鑫的玩具,就開心地去玩了。有時,別人說“不行”,可鑫鑫還是抓著對方的玩具不放,甚至會直接搶過來。當老師問他時,他紅著臉說:“我想玩,可他不交換!”
案例1中的小寶之所以會委屈地不停說“沒禮貌,不交換”,可能是聽父母或老師說過“會交換的小朋友有禮貌”之類的話。但由于該年齡段的特點,幼兒對于語言的理解不夠全面,成人也許在講這類話時是有條件的,可小寶聽到并記住的內容依賴于自身對語言的理解,例如只聽到最近的話、理解依賴于自己最直接的興趣和經驗,所以“分享是有禮貌的”,就變成了“你要和我分享”,否則就沒禮貌。于是,當小寶看到他最喜歡的書時,就直接去跟別人交換,并且直接抓住了小溪拿著的數字書。這也說明,在交換之前他覺得一定會成功,小溪不肯跟他交換是他沒想到的。這種反差使得他委屈地不停說著“沒禮貌,不交換”。委屈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對的,而依據就是先前成人告知他的“分享是有禮貌的”。可事實上,當孩子沒有達到成人要求的“分享”水平時,成人的要求會被孩子用另外一種方式轉換為自己的武器來為自己服務。
案例2中的鑫鑫,好像很會分享,可事實上,他所謂的分享也帶有很明顯的“轉換”,將鑫鑫的前后表現進行對比則更加明顯。例如,家長半日活動中,當青青向鑫鑫要三角形積木時,鑫鑫給了,并且還說“分享是一件多么高興的事兒啊”。家長們都夸獎鑫鑫長大了、真懂事。在交換玩具時,鑫鑫基于前期的經驗,覺得自己去交換肯定也能成功。當別人不肯跟他交換時,他就開始搶了,因為,他覺得“交換”才是正確的,成人也是這樣告訴他的,不交換是不對的。
類似的事情經常會在小班孩子身上發生,比如看到別人的玩具,他很喜歡時,總是主動去交換,別人不肯他就很不樂意;可當有小朋友因喜歡他的玩具想跟他交換時,卻怎么也不肯,原因是“這是我的”!這就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真實”邏輯,這種種表現都體現出了孩子思維的“自我中心性”。在教育中,我們不僅要發現這個特點,更重要的是尊重這個特點,因為只有讓孩子們在“自我中心”中體驗到深刻的“擁有”,才會有更加“真實”的分享。
很多時候,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可能是出于面子,也可能為了“教育”,會過分地鼓勵甚至強制性地讓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愛之物。可是細想,對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不在自己手里就意味著“失去”。一個心愛的玩具,如果經常性地被“強制”地分享給別人,久而久之,就可能會讓孩子覺得這不是他的。沒有擁有過,又何談分享呢?
所以,相對于“分享”的表現,讓我們發現并尊重這個年齡階段的自我中心吧,不妄圖改變、去掉,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決定、去選擇,去真正地擁有,真實地分享。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