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6-15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觀摩公開課,歸根到底是學習它所傳遞的科學兒童觀和先進教育觀,從優秀、完滿的課堂表象中去思考和挖掘蘊藏其后的教育理念,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用于自身的教育實踐中,提高常態課質量。那么公開課到底應該學些什么呢?
一、同樣的課程怎么生出“花”來?
北京紅纓連鎖幼兒園使用的教材是一樣的,在順利連貫地上完一節課的前提下,老師是如何銜接的?是如何與孩子互動的?是如何讓內容升華的?
重視公開課中的“意外”
公開課上,觀摩者重點看什么?相比教學策略,更應重視師幼互動,尤其是各種突發情況。比如,一次新教師培訓中,L老師在大班社會活動“快樂小熊”中遇到了“意外”。借班的學生似乎沒有進入狀態,答非所問或自顧嬉笑,對L老師的循循善誘,并不領情,可L老師卻淡定依舊,滿眼依舊都是學生。
鏡頭1:子涵和鄰座洋洋嬉鬧,L老師沒有直接提示,而是用充滿期待的語言激勵:“原來你們兩個是好朋友,怪不得坐在一塊兒那么激動。等會兒,讓我看看誰比誰動腦筋更多,要是被老師表揚,另一個也會替他高興,對不對?好朋友之間的情誼總是這么奇妙。”
鏡頭2:當L老師示范完三句夸獎——“你好棒”、“你的笑容好甜”、“你好會幫助別人”,接著提問:“這三句話可不是一般的話,是什么話?”個子最高的晟晟突然不經意地回答:“這是很差很差的話。”
L老師沒有否定或者不理睬,而是笑著走到晟晟跟前,彎下腰說:“很差的話會帶給人快樂嗎?‘很差的話’反面是什么話?我們晟晟喜歡開玩笑,刮個小鼻子。(晟晟笑了)如果我說,‘晟晟,你是一個坐的姿勢需要自己注意的孩子’,這是一句提醒的話。可如果我說,‘晟晟,你是你們班個子長得最高、也是很棒的孩子’,這是很差的話嗎?”“不是的。”晟晟不好意思地搖搖頭。“是的,這是夸獎的話,會給人帶來快樂。”老師笑瞇瞇地肯定。
每一位老師在常態課中都會經常遇到類似情況。通過L老師在公開課上的“化險為夷”,觀摩者理解了組織集體教學活動,不只是演繹心中的教案,而是更加關注學生。面對學生的“難題”,L老師沒有暗示、否定或無視,而是示范了如何用足夠的耐心和教育機智引導、支持和喚醒學生。“真正的教育情懷來自對生命的尊重。”不論公開課,還是常態課,我們面對的都是學生。學生第一,這是不容動搖的!
重視課后的“拿來”
多年來,我們應該養成這樣的觀摩習慣:先了解開課者上什么課,自己提前作充分的備課思考“假如是我,該怎么上”,然后在觀摩現場,邊聽邊對照,看人家哪里的設計比自己高明、哪里的設計不如自己,并時時自問為什么,帶著研究的意識,通過比較的方式,抱著欣賞的態度去聽,再遷移到自己所在的園所、班級。
一次,觀摩了一位名師的公開課《大班音樂欣賞:孤獨的牧羊人》后,我渴望立刻回班演繹這堂精彩的音樂活動。當我把聽課筆記從頭到尾整理一遍,興致勃勃地準備好教具開始試教,意想不到的是第一個問題就卡殼了。“你們知道牧羊人嗎?什么叫孤獨?”全班學生都面面相覷。而在公開課現場,學生答得卻很好,“孤獨就是很孤單,一個人沒意思”,“牧羊人會放羊”……我突然意識到,同是大班學生,但經驗和認知水平差異顯著。接下來的環節中,我只能無奈地按部就班,面對許多意外“短路”的環節,卻束手無策。
為什么同樣的教案卻沒有收到相同的效果?我仔細分析專家的活動設計和現場回應,發現每當學生有需要或困難的時候,專家的追問或教具都提供了很好的“支架”。可是,我在課前只顧備自己,沒有備學生,教學中發生學生不接“球”或者拋來意想不到的“球”時,我只能敷衍了事。
于是,我第二次借班上課,根據試教出現的問題對專家的課進行了重構,更多地預設了怎樣應對學生可能“拋過來的球”,及時、適當地提供教學支架,比如增加反映牧羊人生活的圖片,豐富學生的知識;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交流“孤獨”的心靈體驗等。這樣,第二次與學生的互動就靈活順暢多了。
公開課到常態課,不是單純地拿來模仿,更重要的是認真解讀自己面對的學生,多自問幾個“為什么”,把別人的課重構并內化為自己的,才能游刃有余地駕馭從集體教學活動??傊?,只要勤耕愛學,就能夠不斷提升專業能力。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