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6-02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測量是數學學科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日常生活使用最廣泛的應用之一。在我們傳統的幼兒園數學教育體系中,往往讓幼兒單純認識量概念、時間概念,未能系統性地認識測量領域。我們認為,即使是早期數學教育,也應該遵循測量的本質特征和學科性特點來理解。
測量的本質是比較,測量的核心內容有兩個,一是計量,一是參考系。
計量,稱為度量衡,是長度、容積、重量的計量,主要工具為尺、斗、秤。計量是現代的度量衡,是量值準確一致的測量。如何才能使量值準確一致,那就需要有公認、法定的計量單位、計量工具等。在幼兒園階段計量的目標是理解基本量概念(包括長度、重量、容積),理解測量的過程及測量方法、工具、單位的使用。
參考系不像度量和數數,參考系中的數字是在特定的系統或情境中為事物定位,例如數據、時間、溫度、貨幣、地圖上的坐標等。參考系中的數字是用來滿足設立參考系需要的。例如O在一個參考系里和O在數數或度量中的含義不同。參考系中的O只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無”的含義。而另一方面,參考系中的數字可以用于求出同一參考系中一個點到另一個點之間的距離。例如,30℃比1O℃高20℃,下午5:00比下午3:00晚2個小時。在幼兒園階段,參考系的目標是認識與理解時間、溫度和錢幣。
學前階段測量概念的學習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內容。
認識物體的屬性特征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獲得了對物體屬性的經驗,通過對物體的屬性特征進行感知比較、直接比較、排序等,為理解測量概念奠定基礎。測量的基礎是比較,其前提則是明確物體的屬性特征。例如比較兩個不同的杯子時,首先要確定是比較哪種屬性——高度、重量、還是容積呢?幼兒很小就開始廣泛但并不準確地使用“大”和“小”。如把大的、高的物體都稱為大的,把小的、短的物體都稱為小的。3歲左右的幼兒大多通過觀察、觸摸等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逐漸熟悉物體的長度、重量、容積等屬性及描述這些屬性的詞語(長、短、重、輕、粗、細)等,為以后學習標準測量單位、工具和技巧打下基礎。
形成量化的意識
隨著幼兒年齡增長和生活經驗的豐富,他們發現有些物體無法直接比較,而需要借助中介物進行間接比較,在利用中介物比較事物的過程中,他們逐步形成了一定的量化意識。4歲以上幼兒感知大小、長度等量概念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他們漸漸學會用繩子、紙條等作為媒介來解決量的比較和測量任務;他們開始意識到容積的比較,喜歡把水、沙子、豆等材料倒入不同大小、形狀的容器中,來發現、感知容器與容積大小的關系。
5歲以上幼兒基本能夠理解物體的大小、長短、粗細等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他們開始嘗試使用自然物作為非標準測量單位來進行測量。如用可連接的立方體、回形針、彩筆等材料首尾相接測量物體(如圖2),用自己身體來測量教室的長度和寬度(如圖3)。在反復的(自然)測量過程中,幼兒逐步掌握測量的基本原則(頂端對齊、不重疊、單位相等、不間斷等),從中體驗到測量單位的大小與單位數量之間的反比關系。
認識標準測量的必要性,初步嘗試標準測量
幼兒在運用非標準(自然)測量方法測量物體的過程中,會逐漸發現標準測量的必要性,比如,不同的幼兒用各自的腳印測量白板后會產生疑惑:我們的白板到底有幾個腳印長?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應該以誰的腳印為標準呢?這樣的經驗有助于幼兒理解使用標準單位的便利性和必要性。這時幼兒開始接觸一些常見的標準測量工具(如各種尺子、天平、秤等),嘗試標準測量。在幼兒初步掌握標準測量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之后,也就表明幼兒測量概念的基本形成。
視步理解參考系
對于幼兒來說,時間、溫度和貨幣的概念雖然是日常生活經常接觸的,但卻相對抽象。在學前階段,可以引導幼兒初步理解時間、溫度、貨幣在參考系中的含義。
測量時間之前先要發展時間意識。幼兒對時間概念的認識帶有感性的、知覺的性質——從和生活聯系緊密的一天開始,然后逐漸向更長的或更短的時間延伸。幼兒最初對時間的理解往往和生活中的事件相聯系,比如早上起床上幼兒園,下午媽媽來接等。然后開始認識時間的先后川頁序,學會使用“早上、中午、先、后”等表達時間的詞語,4~5歲幼兒能夠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義,知道早晨、白天、晚上、夜里加起來就是一天,今天過去了就是明天。
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借助各種測量時間的工具(如沙漏、時鐘、手表、秒表等),感知時間長度,嘗試描述和估量時間。如可以讓幼兒跟隨秒針數數,體會一秒鐘有多長;請幼兒一個一個用不同方式穿過教室,如單腿跳、走、跳等,教師用秒表計時并記錄結果(如:跳12秒),再與幼兒一起比較所用時間;還可以通過比賽讓幼兒體會時間的長短快慢,例如一分鐘之內看誰拍的球多,看誰積木搭得高;教師還可以和幼兒一起制作鐘表,通過鐘表上的指針來理解整點、半點,以及剛過、接近、之間等詞匯的含義,幫助幼兒將鐘表上的時間與日常事件聯系起來。
因為溫度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所以年幼兒童較難理解。可通過比較熱的或溫的、冷的或涼的物體來探究溫度。比如讓孩子摸一摸兩杯不同溫度的水(比如45度和20度),可以然后問:“你覺得哪一個更熱?哪一個更涼?”可提醒兒童根據自己的體溫來比較冷熱。還可以問幼兒:“你喜歡哪些熱食物和飲料?”“你喜歡哪些涼的食物和飲料?”“室外很熱時是什么季節?”“室外很冷時是什么季節?”通過這種方式,讓兒童感受溫度,知道不同物體的溫度不同。
隨著兒童的長大,他們便可以從比較溫度到準確地測量溫度了。人們所熟知的攝氏溫度和華氏溫度都是熱量參考系。教師可引導大班幼兒認識溫度計,記錄每日溫度。還可以帶領幼兒一起制作一個溫度計大卡片,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溫度。讓幼兒根據當日溫度,找到溫度計大卡片上對應的顏色,然后用同色的彩筆記錄在溫度圖上,教師定期帶領幼兒討論溫度變化的趨勢、預測天氣情況并初步感知概率,幫助幼兒發現溫度與季節的關系,以及大自然中的變化規律。
將貨幣看做一個參考系,是因為貨幣是用來確定商品及服務的價值的一個尺度。貨幣作為一種參考系,使得相同的商品或服務能夠用某種價值來衡量。當幼兒在游戲中說這個玩具比那個玩具貴5塊錢的時候,正是在用貨幣做價值比較,也就是用貨幣進行測量。在學前階段,幼兒對于貨幣的認識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系,教師重點引導他們了解貨幣的價值。不管采取兌換、購物等形式的游戲或嘗試用貨幣來衡量、比較不同物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屬性,都是為了幫助幼兒了解貨幣的價值。此外,由于我們的貨幣系統是十進制系統(如1O角等于1元),也是學前兒童理解位值概念的一個理想的工具。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