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3-04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教學觀摩活動對新教師的專業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與意義。組織教學觀摩活動需要勇氣。“教學勇氣”的出現需要教師有自我認識、自我實現的能力和愿望,需要其他教師的支持與幫助,需要所在教師群體的對話與共生,還需要一個積極有效的制度化園所環境以及開放、包容、鼓勵、坦誠的園所文化心理氛圍。這些都是影響新教師專業成長的相關因素。
一、教學觀摩活動對于新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教學觀摩活動是面向同行或專家所開展的教學活動。教學觀摩活動直接反映教師所擁有的基本教學知識、教學技能和教學理念,同時也是對教師教學能力和教育素養的考量。因此,教學觀摩活動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有研究指出教學觀摩活動在加強教學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廣教育理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
教學觀摩活動對新教師的專業發展尤為重要,是新教師專業成長道路上的“關鍵事件”。教學觀摩活動有助于改善教師的教學行為;有助于促進教師緘默性知識與外顯知識之間的順利轉化;有助于教師探索適宜自己的教學方式。〔2〕有研究者認為,促進新教師的專業成長, 必須抓住新教師成長過程中的“關鍵事件”。〔3〕而要抓住這些“關鍵事件”,需要教師有自我認識、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我提升的愿望。然而,教學觀摩活動也使新教師壓力倍增。
二、新教師的一次教學觀摩活動
教學觀摩活動已然成為很多幼兒園的一項常規活動。
作為一名新教師,那次,在忐忑中,筆者根據所在幼兒園規定的教學觀摩活動的組織方式,抽到了一個大班主題活動“變變變”。按照要求,需自主確定活動所涉及的領域內容。說實話,對于這個主題,筆者既熟悉,又陌生。當時,有一個聲音不斷在腦海里出現:“變”是一個哲學命題,可以將這個教學觀摩活動的內容和某些哲學思想聯系起來,促使大班幼兒的思維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于是,筆者決定幫助幼兒解讀“變與不變”的現象及其關系。筆者的設想是,這次活動的關鍵并不在于告訴幼兒一個正確答案,而是激發幼兒對現象進行觀察和思考的興趣。
事實上,這是一個冒險活動:活動設計如何實現設計意圖?具有哲學啟蒙性質的活動能否讓幼兒感興趣?慮及此,筆者開始著手準備活動內容。當時,筆者意識到,活動內容宜側重于呈現“變與不變”的吊詭,不宜過多涉及其較艱澀的辯證關系。有了初步設想后,筆者與指導教師進行了溝通,也得到了指導老師的支持。大班哲學啟蒙活動“變變變”的教學思路初步形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特點,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據此,筆者設計的這個教學觀摩活動圍繞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孫悟空七十二變”開始:當孫悟空變成其他東西的時候他還是孫悟空嗎?為什么孫悟空的師兄師弟看著植物(孫悟空變的)說是孫悟空,為什么不說是植物?等等。第二步,通過例舉日常生活中的“變”來幫助幼兒認識身邊的各種變與不變,以及其中的原因。第三步,組織幼兒開展玩彩泥活動,以幫助幼兒感知彩泥本身的“不變”和外部形態的“變”。第四步,通過組織幼兒開展身體律動活動,來幫助幼兒感知身體的各種變化,同時“我”之所以為“我”的本質并沒有變化,即引導幼兒認識“不管我們身體怎么變化,但改變不了‘我還是我’”的事實。第五步,活動延伸,向幼兒提出了“什么在變、什么沒變”“什么既在變又沒在變”“變與不變的關系”等問題,以引發幼兒的進一步思考,鼓勵幼兒在以后的生活中用辯證的觀點思考問題,進一步理解變與不變的內涵和外延。
活動引發了幼兒較濃厚的興趣,他們積極思考、熱烈討論。就這樣,筆者的第一次教學觀摩活動順利完成,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得到了觀摩教師的認可。這次活動的順利開展帶給筆者很多思考。
三、教學勇氣何以出現:基于教學觀摩活動的自我反思
(一)個人因素
1.認識自我:面對真正的自己
對新教師而言,組織教學觀摩活動是一次極大的挑戰,因此,很多新教師可能會選擇一些現成的活動方案來組織活動或者只對活動方案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以確保教學觀摩活動順利開展。這說明,面對 “關鍵事件”,大多數新教師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被動消極的勇氣,而不是主動積極的勇氣;更多關注的是成敗得失,而不是自我認同與自我實現。帕爾默曾經說過,“我開始尋找一種與我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要與我自己的個性整合”,〔4〕事實上,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是充滿勇氣的教學。“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而是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實現。”〔5〕因此,組織教學觀摩活動,教師首先需要正確地認識自我,發現內在的“真我”。
對于筆者而言,對自己原有專業背景的認識是發現“真我”的起點。筆者的主攻專業是教育哲學,因此,當看到“變變變”這個主題時,首先想到的不是美術、體育領域的活動,而是哲學啟蒙活動。不管是現象與本質的關系,還是量變與質變的關系,都可以通過“變變變”得以呈現。當然,把抽象的哲學命題具體化、形象化,便于幼兒接受是組織這個活動的重難點。當時,筆者也糾結過,如果選擇語言、美術、體育類的活動,會有很多現成的優秀活動案例可供借鑒,還能得到經驗豐富的教師的指導,即使自己并不擅長,也不至于出大的紕漏。但如果是哲學啟蒙類活動,則沒有太多可供借鑒的經驗。和其他領域的教學活動相比,這類活動更具挑戰性。在教學理念上,前者是教點什么,讓幼兒學會或者知道點什么;后者是問些什么,促使幼兒思考。在教學方法上,前者可能是由教師主導;后者則要求教師只作為引導者、對話者,鼓勵幼兒發問、思考。最終,筆者還是選擇了后者,因為經過思考,筆者意識到后者才是自己真正的強項。“好的教學方法不是符合外部規范的方法,不是別人證明有效的方法,而是符合自己本性的教學方法。”〔6〕筆者不善歌舞,也不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所以在活動設計上宜盡量減少教師的示范,更多引導幼兒自主活動。例如,“彩泥變變變”環節中,鼓勵幼兒變出自己喜歡或者熟悉的物什,既規避了教師的弱項,又為幼兒提供了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身體變變變”活動也是如此。 2.自我實現:教學細節的掌控
在活動方案設計的討論過程中,指導教師說過,“細節決定成敗”。筆者的理解,這里的細節主要包括:口令清楚簡潔、動靜搭配適宜、空間明確有序等。對于新教師而言,這些細節是不容易把控的。因此,在觀摩活動之前,筆者在腦海里不斷思量著如何表述口令、如何搭配動靜、如何利用空間,嘗試著一遍遍模擬整個活動過程。即便如此,在實際活動過程中仍留下了很多不足。比如,在玩彩泥環節,孩子們已經各就各位,開始創作了,筆者才意識到還沒有告知他們操作完成后的要求。于是,只能在他們操作的時候不斷地加以補充,影響了活動效果,因為此時幼兒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玩彩泥活動上去了。因此,“細節”首先需要在思想上給予足夠的重視,然后才能根據經驗加以彌補。
(二)教師因素
教學觀摩活動看似是以組織活動的教師為主角的活動,實則并非如此。教學觀摩活動的前期準備凝聚了諸多教師的經驗與智慧,活動過程中和活動結束后更是一次與現場觀摩教師思維的碰撞、心靈的“對話”。因此,教學觀摩活動現場的教師群體才是真正的“主角”。這個教師群體能否以民主、平等的意識,包容的心態,通過“對話”的方式進行互動,直接影響著新教師“真我”的展現和專業發展。
1.指導教師的關鍵作用
通常情況下,幼兒園都會指定一位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作為新教師的指導教師,俗稱“結對子”。因此,新教師組織教學觀摩活動時,自然也少不了指導教師的幫助。就筆者組織的這個教學觀摩活動而言,指導教師的確給了筆者莫大的鼓勵與支持,讓筆者有勇氣創造性地設計了這個活動。在教具、背景音樂的選擇和準備上,在教學細節的把握上,指導教師都給予了巨大的幫助。這些看似細枝末節,卻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實際效果。
2.配班教師的智慧配合
配班教師的智慧配合也是教學觀摩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師幼互動中,教師需要從教具的調配工作中抽出身來,這時候,一位好的配班教師便必不可少。配班教師需要熟悉整個活動的流程和各個環節的安排,以便在恰當的時機協助活動的開展。
3.教師群體的對話與共生
教師群體主要是指在教學觀摩活動現場的所有教師,這其中,通常既有新教師,也有骨干教師和專家型教師。教學觀摩活動之后的評議與教學觀摩活動形成了一個教研相長的整體,從而實現了教學觀摩活動價值最大化。教師群體的評議實質是一種園本教研的“對話”活動,“需要教師與課程對話、教師與自身對話、教師與教師對話、教師與幼兒對話、教師與專業研究人員對話”。〔7〕“對話”雙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對象關系, 而是一種交往關系,即在對話中實現經驗的交流和分享。”〔8〕園本教研已不同于傳統教研活動,不再僅僅是聽從領導、專家、骨干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評價,而在于教師群體內教師個體之間的對話,在這種個體間的對話中,教學觀摩活動組織者通常能夠真實地展現自我、認識自我、堅守自我。從傳統教研向園本教研的轉變, 正是從強調面對本質到強調個體之間的對話, 從強調符合客觀事實到討論和生成意義(趙振國,2007)。
教學觀摩活動結束后的評議,事實上是每位教師從自己的角度來討論活動意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可能會關注教學活動目標的預設與達成,有的可能會關注活動蘊含的價值、理念,有的可能會關注教學活動方式,有的可能會關注教學細節的把控,有的可能會關注語言的表述,有的可能會關注整體教學效果,等等。教師們在這個過程中,提出疑問,活動組織者對這些疑問進行解答。在這樣的互動中,教師群體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活動的設計意圖,活動組織者也能發現存在的問題。這種及時的互動與反饋,讓教師群體間的疑惑得以解決,從而促進全體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及專業發展。一個良好的反饋機制,首先需要有一個好的評議氛圍,即“民主、平等、對話”,讓教師們坦誠相見、暢所欲言,讓教師們充分意識到,教學水平的提升是所有教師的共同目標。的確,行之有效的評課活動是改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 提高園本培訓效果、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吳巍瑩,2007)。
(三)園所因素
1.制度保障:促進新教師教學勇氣的出現
在組織開展教學觀摩活動過程中,以下幾方面的制度性措施可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1)新老教師“結對子”活動。筆者所在幼兒園規定:給每位新教師配備一位優秀教師作為其指導教師,給予新教師多方的支持與幫助,為新教師教學勇氣的出現提供力量支持。(2)教學觀摩活動。教學能力是教師的核心專業能力,直接影響教師的專業成長。因此,幼兒園規定,每年舉辦一次新教師教學觀摩活動,這是促使新教師教學勇氣出現的有效動因和基本保證。(3)良好反饋機制。現場教學、現場討論、現場交流、現場對話、現場反思這樣一個及時、有效的教學觀摩反饋機制可以激發教師群體的共同思考、共同成長。因此,“建立完善的教學觀摩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反饋信息,進行深刻反思,這對于促進新教師的專業發展極為重要,是促進新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9〕
2.園所氛圍:新教師教學勇氣得以出現的土壤
制度性的措施是剛性的,而園所氛圍則是彈性的。制度性措施是外在的保障,而園所的文化、心理氛圍則是促進新教師教學勇氣得以出現和專業能力得以發展的內在保障。新教師初入園所,對園所氛圍會格外敏感。園所以什么樣的態度接納新教師,新教師能很快感受到。“學生的進步需要鼓勵,教師的成長何嘗不需要鼓勵?”〔10〕初入幼兒園,面對陌生的人、環境,加上教學經驗的缺乏,新教師難免小心翼翼、放不開手腳,這些都不利于新教師教學勇氣的出現。這時候,新教師關注的往往是外在環境,容易遺忘自我,他們會擔心真正的自我不合時宜,所以會把真正的自我自覺不自覺地隱藏起來。因此,幼兒園應以開放、民主的心態接納新教師,鼓勵他們嘗試一些不同于傳統的做法。在鼓勵新教師大膽去做的同時,坦誠相告也必不可少。大膽去做并不一定意味著一定能做對、做好,有經驗的教師需坦誠相告,提出中肯意見。鼓勵是為了讓新教師找到自我,而坦誠相告則是為了在新教師實現自我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和智慧。新教師是園所的新鮮血液,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實現自我,而是被園所簡單地同化,那么,園所文化也可能會似一潭死水,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