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3-04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談起填鴨式教育,在中國幾乎就是一個負能量滿滿的詞,我們很多父母,尤其是80后的父母會非常的深惡痛絕,認為填鴨式教育抹殺了孩子的創造力,破壞了成長中的快樂,是不人道的教育方法,對此全盤否定。填鴨式教育真的就沒有可取之處么?
之前在網上有一個很火的視頻,視頻里的一個五歲小女孩,吧嗒吧嗒的背古詩,不管主持人問到哪首,也不管主持人問的有多難,她都能很流利的背出來,現場掌聲雷動,很多觀眾各種羨慕,說小女孩小小的年紀就會那么多古詩,了不起!當然也有的觀眾認為,這小姑娘的爹媽真狠,強迫這么小的孩子背誦不理解的東西,小姑娘肯定是連玩的時間都沒有了,真可憐。
背書對于小朋友來說真的很枯燥那么難嗎?
有很多的家長覺得學習古文難,背書枯燥,這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自己覺得難,而將自己對語言的恐懼映射到了孩子的身上。其實對于小孩子來說,他就是一張白紙,你跟他說什么,他就跟著學什么就會什么,對他來說,背誦其實并沒有那么難的。你不讓他背經典,他也會去背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廣告詞。
多才多藝的畫家林曦在談到她的母親對她的教育時說,自己小時候不僅背古詩,連古詩的注解都得一起背。10歲后的每日課程就有論語,老子,易經,菜根譚之類的內容。自己當時腦子里面沒有“難易”的差別,只有“多少”的差別。四書五經這些我們認為很難的東西,古人都是在學前發蒙時就先背會了。管他懂不懂,先輸入再說,一回生,二回熟。
"孩子不理解的東西,你讓他去背有什么用?”
我們一直有一個特別大的誤區,就是我們在學一門語言時,總是認為,只有理解了才能學好。但是這個觀點放在孩子身上并不一定適用,因為小孩子是先記住才理解的。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在兒童時期我們學東西非常的快也記得非常的牢固,小學時學習的古詩和乘法口訣,到現在仍然記得很牢,而大學時甚至是不久前學過的東西,現在也記得不是很清楚。這是有原因的。
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記憶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發展曲線是不同的。
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零歲開始,一至三歲即有顯著的發展,三至六歲,其進展更為迅速,六至十三歲,則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至十三歲為一生記憶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點,往往二十歲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減退的可能。
而理解力的發展,與記憶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歲開始醞釀,一至十三歲總是緩慢上升,十三以后方有長足之進展,十八以后漸漸成熟,但依然可因為經驗及思考之磨練而一直有所進步,直到老死為止。
也就是說,在我們理解力尚未發展成熟的時期,對于小朋友來說,她的學習,主要是靠記憶力,而并不是靠理解力。這一時期的發育特點正好適合語文的學習,因為語文學習不同于數學學習,它是先積累才能到了一定的時間才能理解的。小孩子在13歲以前,處于黃金記憶期。就應該在這個階段去做這個階段的事情,讓他去好好地去背誦。這個理解力上來之后,他再去學理工科的東西就一下子就變得很容易了。
文藝理論家敏澤講過,他童年上私塾背誦了《四書》、《五經》以及許多古文。“五年私塾教育便是我最早接受的、并且給我終生留下的難以磨滅影響的語文和文化教育。五年私塾所學到的東西,比后來的正規大學中文系四年所學的東西都要多。盡管早年我所背誦過的東西,并不是我能夠理解的;但由于兒時的記憶特強,這些背誦過的東西到后來隨著知識的增長和理解力的提高,以往不理解的東西理解了,并且像刻在心上一樣忘不了,可以爛熟于心地背誦,這對我后來的學術研究工作,真可以說是受用無窮。”這是經驗之談。
填鴨式的背誦,不會抹殺創造力。相反,機械的背誦是創造力的前提。
作為日本享譽世界的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的創造性無可置疑的,他有充分的資格談論“創造力”。他在《人類的創造》一書中談論“創造”時, 舉了自己的例子。他說自己在入學前的五六歲,就被強迫背誦《論語》、《孟子》、及其他一些中國典籍,初學那些晦澀深奧的內容時,也只能夠照書本死背硬記而并不完全理解書中所講述的道理和內容,當時背誦時覺得非常的痛苦。但是正是在這種不斷地重復,看似是浪費時間和無用功的過程中,哲學的思維方法和修養卻潛移默化地進入到自己的意識中,這對于自己創造性的科學研究工作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
湯川秀樹為什么重視記憶?這是因為,記憶是創造的基礎。所謂“創造”,并不是無中生有,而是舊元素的新組合。從這一意義上說,舊的東西決不是“創造”的障礙,倒是創造力發揮的重要因素。舊元素的東西掌握得越多,越是有利于創造。創造,必須是創造者心中有了的,還現去某個地方去找?這樣講“創造”實在是太外行。就說寫一篇作文,也不能在寫的時候再去那兒“找材料”。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胡適、錢鐘書、李四光、茅以升等,都是學貫中西的大家,但是他們都有非常好的國學底子,而且很多都是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背大篇的東西。這一點都不妨礙他們后來的康奈爾大學、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
填鴨式這種單項輸入式的教育,既然存在了幾千年沒有消失,自然是有它的合理性的地方,死記硬背是有好處的。
著名的主持人梁冬本人非常的博學,主持節目時自然風趣、幽默辛辣,而在主持一檔經濟類的脫口秀節目時,面對經濟觀察員吳伯凡的博聞強志,說什么都能引經據典常常贊嘆不已。梁冬在反思后說:老吳說的道理自己全明白,但是就是不能像他說出來一套一套的,原因就是小的時候老吳背過一些東西。
所以同樣的話,比如說,吳伯凡說培根說:“一切有用的知識都是自學來的。”這話我很認同,但是我就不知道培根說過,所以你就沒辦法用。就像你說一個炒菜的人,手上只有兩鍋兩勺,有火,沒菜,你很被動。老吳就不是了,他有菜,還有調料。不要以為有了互聯網之后我們就不需要背了,互聯網那個東西是別人的,只有小時候多死記硬背一些經典之作,才能有一些大段大段的經典任你信手拈來。
在一個孩子記憶的黃金期,強迫他背誦一些經典的東西,可能在最初的時候看起來差別不大,但是越到后來你就越能發現這樣做的好處,你當時播下的種子滋潤了孩子的一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出了美麗的花。填鴨式教育或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