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2-25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大班幼兒正在進行主題活動“可愛的動物”。他們已經開展了很多活動,如制作動物頭飾、大手小手自制動物服裝、舉辦動物運動會等。該主題的最后一個活動是“動物假面舞會”,即幼兒用自制的服裝、頭飾等打扮自己,以展示各種動物的特征。在這之前,我設計了一個音樂欣賞活動“動物音樂會”,要求幼兒在理解樂曲的基礎上更好地表現自己。
在活動中,我按照預先的設計讓幼兒欣賞樂曲《動物狂歡節》,并讓幼兒講講有哪些動物朋友來參加音樂會了,然后讓幼兒用肢體動作來表現聽到的樂曲內容。當我組織幼兒欣賞第三遍樂曲時,我發現有的幼兒坐不住了,似乎對這首樂曲已經沒什么興趣了。南南還和邊上的貝貝說起話來。我問南南在說什么,他說:“我在和貝貝說這首歌曲太長了,聽不清楚。”幼兒的一句真話觸動了我:“是啊,這首歌曲確實挺長的,對孩子們來說有點難。我是否可以讓幼兒把自己聽到的內容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呢?”孩子們也覺得記錄是個好辦法,他們在接下來的欣賞中立即變得專注起來,聽得很仔細。“老師,我聽到歌里有小猴子在跳來跳去的聲音。”“不對,我聽到的是大河馬在打哈欠。”“我聽見的是美麗的白天鵝在水里游來游去。”……我馬上給予鼓勵:“你們的耳朵真靈,聽到有許多不同的動物在發出聲音,請你們再完整地聽一遍樂曲,猜猜這些動物都在干什么,想想有什么辦法能又快又準確地把聽到的記錄下來。”孩子們馬上又投入到了安靜的傾聽和認真的記錄活動中。有的幼兒用表格記錄,給代表不同動物的樂段編號,還用同樣的號碼表示重復的段落。有個幼兒的記錄是一座兩層的小房子,她解釋說這首曲子有兩段,前面的音樂很輕快,應該是表現溫和的食草動物。后面的音樂中有重重的、粗粗的聲音。有些嚇人,應該是表現兇猛的食肉動物。食肉動物都住在樓下,食草動物都住在樓上,這樣食草動物就不會被食肉動物吃掉了。根據孩子們的記錄,我馬上拋出問題:“有沒有同一種動物在曲子中出現兩次的?”孩子們對照自己的記錄和同伴一起討論,結果發現:這首曲子有兩段是重復的,是ABA的段落形式,A段與B段明顯不同,一個節奏輕快,一個節奏低沉粗重。從中,他們感受、理解了樂曲的節奏、段落、音樂形象等。
通過這個活動,我對師幼互動有了更多的理解。在活動中,教師不宜按部就班地實施預設的方案,而要細心地觀察、傾聽幼兒的反應并作出適當的調整。真正好的活動是幼兒能與同伴、教師產生共鳴與互動的活動。
如今在上海市二期課改指導思想的影響下,我們更注重如何激發幼兒的興趣、探究意識,如何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態度和能力等過程性目標,并以幼兒的“基本經驗”作為組織活動的線索和依據,根據具體情景選擇和調整教育策略。因此,關注幼兒的各種反應,判斷預先選擇的教育策略是否合適,分析活動過程中師幼、幼幼之間的互動是否有效等,是教師教育反思的重點。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不僅僅是教育者,更是引領者、參與者和創造者。以往我大多會在欣賞前告訴幼兒這首曲子有幾段,然后讓幼兒去聽辨。而在這個活動中,我引導幼兒在傾聽、欣賞的過程中自己去體驗、發現樂曲的段落,這不僅使幼兒有了獨立判斷的機會,也讓他們有了分析、共享同伴經驗的機會。幼兒在與同伴、教師交流的過程中憑借種種記錄符號使自己的表達更為清晰,這種學習方式使幼兒有了用自己的經驗去判斷、驗證他人的想法,通過自己的思考獲得新的知識經驗的可能。
翻看幼兒的記錄,我發現不同能力幼兒的表達是不同的。那些對樂曲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幼兒因為教師的指導而有了更合適的表現。而能力不強的幼兒記得有些雜亂,所表達的音樂形象也與樂曲所呈現的節奏變化大相徑庭,有的幼兒甚至憑空臆想,想到什么就畫什么,因此教師對這些幼兒應適當降低難度,如用半開放的問題引導他們,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加入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在這種不斷反思、調整教育策略的過程中,相信教師的教育會更貼近幼兒的需要,更有利于幼兒的發展。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