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2-22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如今,只要一提到孩子教育,很多家長都有自己的“一家之言”。歸納起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主要存在著以下幾種心態:首先是“望子成龍”型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這也是大部分家長的心態;第二類是“隨波逐流”型的,認為自己的孩子是龍就會上天,是蟲就要入地,且由他去吧。有這樣心態的家長也為數不少;第三類是兼于兩者之間,對孩子的學習抓一陣、放一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隨著家長時間精力等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其實,各種心態都有它自身的利和弊。比如家長的“望子成龍”本身是一件好事,它能大大促進家長實施教育的積極性。但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一旦過火了,就會阻礙教育的進程。在我身邊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天早晨,我在接待中班幼兒入園時,發現豆豆的心情不是很好。于是我就追問豆豆媽媽,她說:“老師,豆豆太貪玩了,一點兒都不愛學習,昨天晚上我狠狠地把她揍了一頓!就10道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題,竟然寫了一晚上也沒寫明白,害得我生了一肚子的氣,您說這可怎么辦呢?××的孩子已經認識了多少個字,會算多少道應用題了。可她?唉!”逼著四歲多的孩子做題、認字,這樣的家長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這是典型的“望子成龍”家長,按照小學生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幼兒園的孩子,這對于教育來說是場災難!這些家長出發點可能是想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但卻根本忽視了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區別。那么,家長如何才能為孩子的幼小銜接做好功課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充分了解幼兒園教育教學規律和特點
學校教育完全不同于家庭教育,有明確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等教學大綱,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規程與教育制度,而家庭教育則依賴于家長自身的教育意識、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尤其是幼兒園教育,面對的都是幼小兒童,有其自身特點。中國教育學會兒童發展中心主任盧珊珊認為:其實孩子從三到六歲是人生奠基的重要時期,應該注重全面教育、給孩子未來打下良好基礎,這個階段最為關鍵。因此,幼兒時期應該注重的是開發幼兒的智能、激活幼兒的求知欲、開啟孩子的想象力,培養孩子的藝術才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塑造孩子樂觀的性格,讓孩子學會獨立與合作,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和人生觀,激發孩子的勞動興趣,并實施理財訓練和挫折教育。
對于幼兒來說,讀寫算和各種技藝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學習的全部內容,從幼兒發展角度看,下面四類學習內容才是幼兒需要學習的。
第一,熟練各種動作。動作是組成技能的一個個環節,借助各種動作,幼兒探索周圍環境,滿足好奇心。幼兒動作學習還和身體的發展密切相關,比如:跑、跳、剪、扭、切、畫等動作的學習和掌握,不僅促進幼兒大小肌肉發展,更促進大腦的發育。可以說在學前階段提供幼兒動作發展的機會,就是提高其學習能力。
第二,學習與人溝通。現代社會生活需要人們具有團隊精神,因此溝通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幼兒的人際關系、協調能力、情感和情緒成熟度,都需要在父母的幫助下學習。因此,不剝奪孩子表達的機會,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意見,就是他們與人溝通的開始。
第三,與同齡玩伴相處的能力。和同伴一起玩耍,能促進幼兒學習如何與人相處。與同齡孩子互動,彼此間講話、爭執、游戲等都是提升幼兒學習和認知能力的重要因素。
第四,學習靈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要深刻理解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不良危害
我們先不妨看看當前家長們教育理念的現狀。這從家長選擇幼兒園的標準可見一斑:有的是為了圖個方便,有的是看中幼兒園的環境等等,但更多的家長還是在選擇哪所幼兒園畢業的孩子識字多、會做算術。他們總是認為多教字、多做算術才是好的教育。到了大班,很多家長放學接孩子時,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寫字了嗎?”“今天學了哪些拼音?”家長像模像樣地把自己的孩子當作小學生。這樣一來,很多幼兒園為了擴大生源,為了自身的生存,就不得不迎合家長的意愿,開展大量的認字、寫字和算術的教學,乃至大量的英語教學,致使出現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不良傾向,孩子們的身心得不到健康的發展。一些教育心理學家指出,幼兒教育小學化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為小學化的教育模式不僅會增添幼兒的心理壓力,同時也束縛了孩子個性和想象能力的發展。
同時,幼兒教育小學化也給小學教育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留下了眾多的后遺癥。由于小學一個班的學生可能來自于十個、二十個不同的幼兒園,快慢不一的教學進度,各式各樣的執教方法、不規范的拼音發音方法等都給小學入學教育帶來了不便。何況,根據小學課程計劃,入學后,還要進行為期4—7個星期的拼音教學,好多學生由于不愿聽老師“炒冷飯”的拼音教學課,致使入學后就形成不專心聽課的不良習慣。
說了這些,那么在幼兒園是不是什么都不用教了呢?這也不是的,在幼兒園要適當地教些字詞和進行必要的、規范的言語訓練,也應該讓孩子掌握一些數的概念。但這些都必須在相應的實踐活動中進行教學,讓孩子在生動活潑的游戲中主動地接受知識,興趣盎然地學會知識。家長尤其要注意這點,完全可以借鑒幼兒園的教育方法,創設各種生活情境讓孩子動手、動腦、動口,拓展孩子的思維,積極開展好幼小銜接工作,為孩子的小學學習奠定好的基礎。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副教授馮夏婷指出:在幼兒階段,情緒情感、習慣行為的培養肯定比知識技能的培養更重要。而有些家長,讓孩子死記硬背,甚至孩子兩三歲時就開始讀拼音、認漢字,顯然是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我們一定要記住:注重幼兒能力培養比考100分更重要。
再次,要注意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說到這兒,有些家長可能還是比較擔心。擔心什么?別的孩子在入小學前都學會了不少漢字,會簡單的加減運算,如果我的孩子什么都不會,那能跟得上去嗎?這擔心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有失必有得,或許你的孩子在動手、動腦等方面已遠遠超過了其他同學,難道這不值得慶幸嗎?至于暫時的落后,也關系不大,只要孩子有學習的興趣,很快就能趕上去的。廣泛的興趣愛好和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將影響人的一生。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篇報道:有一位孩子的父親是個“新聞迷”,早上聽收音機,晚上看新聞節目,成了這位父親的必修課。而他的兒子從小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久而久之,也迷上看新聞。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入小學后,老師發現這個孩子的聽說能力、記憶力特別強,讀起課文來,語感也特好,愛看課外書,對身邊的事也很感興趣。剛入小學就能看《西游記》的學生版本了。問他,字認識嗎?他說有的認識,有的不認識,但大概能知道講了什么事。而認識的那些字基本上是自己通過問父母,通過一遍又一遍反復的接觸學會的。你看,孩子一旦有了興趣,根本就用不著機械、死板地教他認字、寫字了。這樣,對這個孩子一生的學習習慣養成來說,將是一個良性循環,將會學得很愉快、很輕松。
在入小學前,家長還應重視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的養成。比如: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有規律的作息習慣,文明禮貌習慣,與人相處習慣,生活節儉習慣等。同時,家長要注意教育的分寸,正確把握嚴與愛的尺度,多給孩子鼓勵,讓孩子從小學會自信。特別不能在他人面前當著孩子說自己孩子的缺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人們往往喜歡說客氣話。帶孩子出去玩,別人問,你孩子學習怎么樣?我們家長總會謙虛地說:“不怎么樣,不太好。”其實,這樣是很傷孩子心的。家長也不要老是把“你真笨”、“真糟糕”等詞語掛在嘴邊,容易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直接影響孩子學習、生活的積極性。
進入小學后,家長切記不要隨意給孩子加重學業負擔。如現在小學一年級學生是不允許留任何書面家庭作業的,學生在校時間也進行了嚴格控制,一年級小朋友在一星期中,有三個下午是提前一節課放學的。在書寫方面,提倡只要學生能把生字記牢就好,絕不允許出現罰抄寫十遍,罰抄課文內容的變相體罰現象。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家長最好不要與學校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馳。如果孩子確實有精力,不妨可以有選擇地發展孩子的藝術特長,讓他們更加全面地發展。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