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1-28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游戲精神是幼兒教育的核心價值,也是對幼兒教育的最本質把握。只有關注游戲精神,才能回歸幼兒教育的本真,才能更深層次認識、理解與培養幼兒。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應該在游戲精神的引領下進行。幼兒園應讓教師充分認識到游戲精神的意義和價值;讓幼兒園的游戲活動成為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載體;開展多樣化的家園合作,讓家長了解游戲精神,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當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習慣”指一個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覺就表現出來的一種穩定行為。“行為習慣”是與人后天條件反射系統建立密切相關、在一定時間內逐漸養成的、自動化了的反應傾向或活動模式,也包括思維、情感等內容。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人的健康人格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對個體的成長具有奠基性的意義和價值。幼兒行為習慣的研究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理論界與實踐界都非常關注幼兒行為習慣養成,大家一致認為行為習慣養成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讓幼兒終身受用,是幼兒成長的根基性平臺,幼兒教育應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幼兒終生發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幼兒階段也是兒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一個人如果在幼兒階段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等習慣,將會終生受益,但現實情況卻需要引起足夠重視?,F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很多父母因為工作方面的原因,平時將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照顧,受文化、社會習俗等影響,加上又是隔代,爺爺奶奶對孩子寵愛有加,忽視了家庭教育中行為習慣的培養,父母也大多只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和特殊技能的培養,造成了很多孩子普遍存在一些習慣較差的現象,如教師抱怨,孩子一屆不如一屆,站沒站相,坐沒坐相。父母苦惱,孩子自理習慣差、學習習慣差,甚至上了大學不能自主生活。
本研究通過自編的《幼兒行為習慣養成調查問卷》,發現當前在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方式上,運用說教式占60%,故事式32%,游戲式8%。在幼兒日常行為的培養中,成人由于對兒童的不信任,往往從自己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兒童的思考,進而剝奪兒童的主體地位,甚至扼殺兒童的天性,使習慣養成的過程變成了奴役兒童的過程,因此幼兒主要是被動接受,其習慣養成多是他律性作用的結果。很多時候成人為了培養幼兒某個好習慣會說得苦口婆心,幼兒卻聽得了無趣味,行為上改變緩慢。可見,當前迫切需要改變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方式方法與策略。
二、游戲精神與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
游戲精神是讓游戲回歸兒童生活,讓教育者充分尊重兒童的身心特點,充分認識游戲在兒童教育中的價值、功能和意義,用游戲精神的理念去觀照兒童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更加適合兒童。[1]游戲精神不排斥游戲,但重在“怎樣的精神”而不是“怎樣的游戲”,以一種精神的特質來理解游戲,把游戲看作是生命的一種存在。游戲精神本質上是一種自由的境界,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存方式,希望擺脫外部壓抑與強制,持守生命本有的生機與活力,關注人生的終極意義。[2] 具體而言,游戲精神倡導回歸本真的教育。回歸本真的教育,即是要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關注兒童當下的快樂。游戲是兒童的存在方式,認識兒童的這種存在方式,是教育“回歸本真”的前提。[3]以此為前提的教育,必然是把兒童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教育。“游戲之于兒童既是一種必然,又是一種必須。”[4]游戲是兒童期身心發展的必然產物,源自兒童內心的自發需求,與兒童精神發展水平、特點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種精神展示方式。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持續體驗到一種自娛娛人的、開放和自由的精神。
游戲精神也是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保障。胡伊青加在《人——游戲者》一書中把游戲的特征歸納為“樂趣性、自愿性、無功利性及秩序性”。[5]從教育的視角來審視游戲,游戲精神應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涵:一是自主性。自主性肯定了幼兒是游戲活動的主人,在游戲過程中每一個游戲的參與者都是活動的主體;二是愉悅性。赫伊津哈在《游戲的人》中這樣描述游戲:“游戲的基調是狂喜與熱情,并且是與那種場景相協調的神圣或喜慶。一種興奮和緊張的感覺伴隨著行動,隨之而來的是快樂和輕松”。[6]游戲能夠滿足生理的愉悅,但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滿足,一種因為自由和投入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從而產生一種心靈的滿足;三是創造性。游戲精神蘊含創造的特質,這是因為游戲者主動自愿的內部動機、自由的氛圍、多變的形式與創造力所需要的元素正好具有一致性。游戲的主體自由、專注與情感體驗的充分,最容易激發兒童的創造熱情;四是規則性。任何游戲都具有內在的規則性,沒有規則也就無所謂游戲。規則的形成應該是來自兒童群體內的一種“契約”,一種彼此的承諾。規則的存在看似一種約束,但恰恰是兒童自由與創造的保障。規則的執行,也是一種互相的監督和矯正??傊巹t的主體是兒童,規則的約定是兒童,規則的執行是兒童,而規則又服務于兒童游戲。
基于以上思考,幼兒的行為習慣不應該是成人對兒童的粗暴干預或強加,教師要摒棄說教式、煉獄式、苦練式的培養方式,代以游戲精神引領下的幼兒行為習慣培養模式。這要求教育者必須從認識兒童開始,關注幼兒的發展需求和教育的終極追求,在尊重兒童的基礎上尋找兒童教育最優策略,為幼兒創造自主體驗的平臺,讓兒童享受愉悅的過程,創造性地誕生和深化規則,用游戲精神努力改造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由此促進幼兒更快樂、更健康地發展。
三、游戲精神引領下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策略
游戲精神引領下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既要關注幼兒園的具體游戲活動,更要強調將游戲精神作為兒童發展的生長點,以游戲精神改造原有的教學理念,為幼兒創設獨立性、體驗性、愉悅性的課程與活動載體,讓他們充分享受自由自在的教育生活,激發幼兒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既實現對游戲精神的上位追求,又通過行為習慣養成讓游戲精神落到實處。
(一)讓教師充分認識到游戲精神的意義和價值 游戲精神是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基本價值準則。幼兒園可以通過專家引領讓教師初步認識到幼兒游戲性的存在方式;通過共讀專著和沙龍研討深化對幼兒的認識,并系統掌握游戲精神下幼兒的存在與成長特點,并據此培養自身的游戲精神;通過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將游戲精神落實到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并結合兒童的具體表現對理論知識進行反思,不斷深化教師對游戲精神的認識,不斷校正教師對游戲精神的理解。認識到兒童的游戲性存在方式,是教育“回歸本真”的一種體現。只有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兒童在教育活動中才能擁有充分的自主,他們的身體和心靈才能如自由游戲一樣進入一種自由的忘我境界。
(二)讓幼兒園的游戲活動成為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載體 游戲是幼兒成長的基本方式,游戲活動也是幼兒園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在游戲精神引領下的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即是要充分運用幼兒園游戲這種主要教學方式。首先,可以開展“關注幼兒好習慣”的問卷調查、沙龍研討活動,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梳理出小班、中班、大班幼兒的素質基礎,形成相應的幼兒行為應達成的發展目標;其次,可以組織教師就幼兒行為所要達成的發展目標進行研討,并據此分門別類開展系列游戲活動,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第三,開發并組織其他延伸活動,強化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開展多樣化的家園合作,讓家長了解游戲精神 家庭是幼兒成長和發展的第一站,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還應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這對幼兒行為習慣養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首先,可以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活動、家長園地等,重點開展講座、研討、體驗、學習等活動,指導家長優化教育理念和策略,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其次,可以針對實際操作中的具體問題,幼兒園和家長一起設計多樣化的“好習慣伴我成長”的行動,充分調動家長在幼兒習慣養成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家園教育協調一致,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供稿:張潔瓊 校對:郭彤洋 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