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1-21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老師應關注孩子通過音樂活動在人格完善、智慧成熟和幸福能力方面的提升,讓音樂成為提升他們生活與生命質量的路徑之一。
從事了這么多年的音樂教育研究,也常到幼兒園觀摩音樂教學,在我看來,幼兒園日常音樂教育必須在遵循孩子發展、學習規律的前提下,讓孩子參與音樂活動,并從中獲得快樂。簡言之,就是“通過音樂的教育”。
說起音樂教育對兒童發展的作用,很多老師都能侃侃而談。但我深入到幼兒園音樂活動現場時,多次觀察,發現相當多的時候展現出來的仍然是“教授音樂的教育”,并不是“通過音樂的教育”。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音樂教育價值觀。前者往往把教授和學習的重點,放在不斷提高音樂舞蹈本身的知識、技能水平方面。而后者,則更關注參與學習者通過音樂、舞蹈的集體學習活動,在人格完善、智慧成熟和幸福能力方面的提升。
理想的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在不同時代、不同人的心里會有各自的標準和內涵。理念和技術最終都要體現在具體教育行為的細節之中。我心目中理想的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應該具備下面的這些特點。
1著眼于孩子學習態度和能力的持續發展
我希望孩子能夠通過長期的音樂活動,逐漸成為積極樂觀、從容淡定,善于觀察、模仿,又善于探究、創造、反思、合作以及解決問題,并能持續自主利用音樂舞蹈的表演和鑒賞活動來提升生活與生命質量的人。
記得那是2004 年,我在某地一所幼兒園觀摩了一次借班公開課,那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律動游戲,較多的動作以及復雜的動作順序對大班的孩子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老師示范后,問孩子有沒有什么問題,全體一致回答沒有。事實證明,這些孩子并非真的沒有問題,有些人忘記了動作,有些人搞錯了順序。根據經驗,我從孩子課堂上的種種細節分析,他們這種盲目自信的學習態度,是日常教育中濫用“我真棒”之類的激勵方式的結果。
4 年之后,在另一所幼兒園的大班的公開課上,跟上次同樣的教學內容。老師示范以后,多個孩子不止一次主動提出問題,都是關于動作的做法和先后順序。經過一問一答的互動,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非常理想,孩子學會了這個律動游戲,特別是那些有孩子提問過的環節,全班都做對了。
這個教學效果讓我很吃驚。因為其中有一處動作,先用雙拳同時慢速捶擊大腿,先右后左交替兩次,然后變為雙拳輪流快速捶擊大腿,右手擊右腿,左手擊左腿。這些復雜的細節,即便在我培訓老師時,他們都不能一次就掌握,而這個班的多數孩子竟然在教授以后的第一次集體嘗試時,就能全部做正確。這種學習態度和能力,不是一時之功,而應是得益于幼兒園的日常教育。
2006 年,我們曾在某園的5 個大班進行了一次中美合作研究的測量活動。A 班的班主任是擅長音樂舞蹈教學的區級青年骨干老師,而B 班班主任則是園內認可的、比較擅長美術教學的普通老師。結果卻讓所有人跌破眼鏡:B 班音樂舞蹈測量成績排第一,而A 班的成績卻墊底。
我們討論時,認為這次測量提醒了大家,僅靠觀察一兩節公開課,無法準確預測老師所執教班級孩子發展的方向和水平,持續的日常教育品質才真正影響的孩子發展。
2莫要錯過師幼互動的細節,里面可能隱藏教機
如果老師能夠真正關注孩子學習態度和能力的長遠發展,他的教學行為才有可能是我們理想中的那樣——耐心啟發、熱情鼓勵,還有,給孩子難度適宜的挑戰。
2008 年,一位外地的老師在南京某園借班上公開課。當他把樂器小鈸發放給孩子以后,一個孩子問:“你剛才教我們這樣敲(對擊),但我們老師教的是這樣敲(對擦),我到底應該怎么敲?”老師建議:“你試一下!你覺得哪種方法比較舒服,就用哪種方法。”孩子試了試,選擇了對擊。
下課后,我跟園長交流,認為這位老師處理得非常出色,但孩子的表現更讓人驚訝。我去過那么多幼兒園,很少見到有孩子會在外來的老師面前提出這種問題。園長的回答更讓我驚訝,這個孩子剛入園時曾有輕微的自閉傾向。
從輕微的自閉,到能夠在公開課上向陌生老師提出自己的問題,這中間,如果沒有日常師幼互動給孩子累積的經驗和信心,是根本不可能的。每一次的師幼互動,都可能是一次寶貴的教育契機,不放過跟孩子交流的每個細節,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發展。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問題時,老師應該把這個時機當成孩子獲得發展經驗、能力提升的關鍵時機。我最怕老師僅僅把這個時機當作孩子遇到了知識技能掌握的“障礙”。因為這樣的想法可能會讓他對孩子一味催促、機械訓練、簡單告知或包辦。而這些都有可能給孩子的發展埋下隱患。比如,經常被催促的孩子,很可能會逐漸變得浮躁;經常被包辦的孩子,很可能會逐漸變得依賴成人……
2013 年,我跟一些專家共同觀摩一次教學活動,老師正在講故事,突然有個孩子插嘴:“老師,‘尋寶’是什么意思啊?”這位老師就是本園的,他把食指豎在嘴唇中間,說了聲“噓”,緊接著用手臂劃了一下似乎表示“別插嘴”。孩子接著問:“老師,‘偽裝’是什么意思啊?”這位老師又重復了前面的動作,示意孩子安靜。果然,孩子沒再提問。
我跟身邊的專家悄悄說:“這么難得的教育機會,就這樣被浪費啦?要是我,會先驚嘆,然后大大表揚提問的孩子。在現在的課堂上,這種提問是求都求不來的呀。”有人說,也許是老師太緊張了,畢竟這么多人在看。可能確實如此,這位老師或許以為大家看的是教學環節是否流暢,孩子是否掌握了教學內容。
其實,我在觀摩幼兒園教學時,往往更關注教師的音樂教育價值觀和教育激勵水平,因為那才是支持、促進孩子發展的著力點所在。
3采用最合適的方法,讓孩子的學習循序漸進
關注孩子全面健康發展的音樂教育,不僅要關注孩子音樂、舞蹈能力的進步,更要細致地關注學習內容、形式、方法及進度是否能夠滿足不同孩子的學習需求,能否最大限度地保障他們學習態度、能力與音樂舞蹈本身的感知、表現、創造能力之間形成良性互動結果。
歌曲《秋天多么美》,通常是大班選用的音樂教學素材。這首歌曲的曲調和歌詞都比較長,也比較難。我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老師的教學方法有三類。
大部分老師在第一次集體活動中可能只教授第一段的曲調和歌詞,等孩子掌握熟練后再教授第二、第三段。這種做法,是老師憑經驗進行任務分析,僅僅在總量方面進行了簡單的“任務分析”,然后選擇使用“減法”,希望能降低孩子的學習負擔。這是一種初級形態的做法。
一些音樂修養和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則會抽取曲調、歌詞都比較簡單的副歌部分,提前教授給孩子,然后領唱歌曲的主要部分,讓孩子演唱副歌部分。師生合作的方式,不僅使歌曲完整流暢,審美情趣提高了,也提升了孩子的成就感。在合作的時候,孩子可以自然地多次聆聽老師演唱的主要部分,等正式學習時,曲調和部分歌詞的學習難度便自然降低了許多。這種“任務分析”的方法,是從音樂的曲式結構方面來著手進行的。
還有一種更為高級的做法,往往是那些音樂、教學以及心理學方面都有相當造詣的老師采用的。他們發現,如果引領孩子對曲調、歌詞進行“異同分析”,找出“相同”和“類同”的地方,既能提升孩子利用規律進行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又能有效降低感知和記憶的難度,增加學習的趣味和效益,還能提高孩子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和自我效能感。
4采用最合適的方法,讓孩子的學習循序漸進
1988 年,我參加某園的一次內部教研。一位有著10 年教齡的老師,在大班開展熟悉歌曲“默唱游戲”。第一次試唱后,全班只有一個男孩在需要默唱的地方沒能“剎住車”。老師立刻點了他的名,讓他暴露在其他孩子驚訝或嘲笑的目光中,還說:“怎么就你一個人唱錯呢?”結果這個孩子越來越緊張,越緊張錯的地方越多,錯得越多臉越紅,他的窘態不斷引起哄堂大笑,直到下課,這個孩子也沒能正確掌握到底該在哪些部分默唱。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依然清楚地記著這個孩子的尷尬和窘迫,時刻提醒自己,要關注孩子學習過程中的感受,或者說在音樂教育中給孩子更細致的人本關懷。
可惜的是,很多老師由于沒有掌握專門針對3-6 歲兒童音樂舞蹈學習的生理、心理舒適水平調控的相關知識,仍然會犯類似的錯誤。
2013 年,我觀摩了一個小班的新歌教學活動。老師不斷地給孩子發出動作指令,讓孩子一會兒坐在椅子上,一會兒離開椅子,并多次讓他們蹲在地上,邊仰頭觀看投影屏幕,邊聽自己的講解和提問。
很快,孩子由于體位的不舒適變得疲勞了,有人轉換了體位,有人移動了位置,好些孩子的注意力渙散了,或者轉而投向其他事物。而老師由于不清楚這些變化背后的原因,選擇了更加錯誤的方法解決問題——使用各種強制手段,企圖將孩子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自己原先設計的教學內容上來。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
任何一次教學活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我還是覺得,我們有責任去追求完美的教學,這是對自己職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同時,我也想提醒年輕的老師,從事幼兒教育就應該掌握兒童發展與學習的知識,還要積極學習能為科學教育提供支持的各類知識。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