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1-19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案例一
根據我園自主課程的安排,每天早上10:20~10:50進行全園混齡自主體能活動,幼兒在操場和大廳可自由選擇各種體育器材,進行體能活動。這樣的自主活動讓幼兒的活動量大大增加,大動作和小肌肉的發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幼兒每天都是興趣盎然地游戲著。當快樂與發展都應運而生的時候,也讓教師在活動之后的過渡及游戲環節中遇到難題。幼兒在大量的運動結束后,需要喝水、換衣服、上廁所等,生活或護理環節所用時間有所增加,并且幼兒快慢速度不一,導致此時的過渡環節時間增多,隱形浪費時間增多,游戲活動時間減少,效率較低。那么,如何在類似的過渡、生活等環節中開展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提高一日活動的有效性,并體現班級常規的規范和有序?
長期以來,學前教育由于受場地、班額、師資等條件的影響,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存在著“五多”現象,即:集體活動多、教學活動多、室內活動多、控制活動多、等待時間多,導致了教師命令多、要求多,幼兒缺少自由、缺少主動性。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頒布,使幼教工作者對一日活動中“兒童本位”進行再思考、再認識,開始關注幼兒的自由和自主,很多幼兒園開展生活化、游戲化的課程研究,嘗試增加幼兒的自由度,以改變以前刻板的、模式化的教育。
很多教師雖然理念有了,可實際操作起來又回到原點,就如案例中的教師總有“理還亂”的糾結,如何做到讓一日活動能有效進行,那就要讓一日活動真正“活”起來。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專業精一點。困惑少一點
首先教師還是要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如把教師的教育教學比作是在練武功,《指南》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等一些教育理念就如同一本本武功劍譜,高手可以用樹枝當劍取勝對方,是因為做到了人劍合一,看似無形卻有形,若說有形卻無形。教師也要反復修煉,把理念融入實踐之中,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時間疊一點,等待少一點
教師找一找一日活動中哪些環節是等待時間較長的環節,如案例中所描述的體育活動后的如廁、換衣、喝水,還有吃點心快的幼兒在等待吃的慢的幼兒等,把這些有交接的時間疊起來就會減少等待的時間。如體育活動結束后,可以讓先結束的幼兒自己去換衣、如廁、喝水,然后去圖書角看圖書。我園吃點心是自選點心,就是教師不統一組織,幼兒在一個時間段內自由去選擇品用。這樣的安排就減少了等待的時間,增加了幼兒自主游戲的時間。
3.自由多一點,控制少一點
讓幼兒自己學會規劃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活動,教師可以和幼兒討論讓自己怎么樣安排就可以有時間多玩點游戲,一起討論制作自己的一日活動安排表,做到“我的時間我做主”,這樣就“激活”了幼兒游戲、活動的時間,給幼兒更多的自由自主,讓一日活動“活”起來,幼兒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支配有限時間,獲得最佳成效”的良好學習習慣。
4.文化多一點。無序少一點
幼兒自由度提高了,自主活動多了,就容易出現吵鬧、無序、混亂的場面,甚至還會發生安全事故,教師要注重班級文化的建設.要和幼兒一起制定班規,討論在區域或活動中應該遵守哪些規則,如:喝水如何避免燙傷?如廁的步驟是什么?怎么收拾整理玩具?自選點心怎么做到不浪費?區域游戲的規則有哪些……并讓幼兒自覺執行,學會自我管理。
幼兒在園生活、學習的過程是幼兒生命成長的過程,教師做到以上四個“多一點”,就能幫助幼兒巧妙地利用好時間,讓一日活動真正“活”起來!
另外,這樣做可將一日活動最隱性的時段提升到課程的層面,教育將更富有價值和意義,幼兒的生活才是連續的、完整的。而自由與規則有機的交融,將一日活動有效性發揮到最大化的同時,也“活”得別具聲色。
案例二
在學習了李季湄教授對《指南》的解讀后,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在藝術領域美術活動中,其核心價值理念在于幼兒的表達與創造。李季湄老師也對幼兒園美術活動提供范畫是否適宜做了深入的探討,指引我們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應轉變以前我們純粹的重技能,抹殺在藝術活動中幼兒想象發展與個性創造,讓幼兒越來越不敢畫畫的錯誤觀念;提倡為幼兒提供鮮活、生動的真實場景或物品。高度珍視幼兒每一次與作品之間的對話。對此我心中也產生了一個顧慮:
在美術活動中帶領幼兒走進或觀察鮮活、生動的場景及物品對激發幼兒繪畫興趣、個性創造,必定會十分有效,但是我們知道學習過程不僅需要興趣的激發,還需要個體學習動力的推動,創造也不完全等同于個性,那么我們在日常的美術教學中是否需要興趣與技能左右兼顧?
在追問中尋找藝術的本質
案例中教師的困惑在華愛華老師寫的《范畫究竟教會幼兒什么?》一中就有答案,華老師在文中用追問的方式幫助我們反思幼兒美術教育的本質,讓我們共同來重溫下:
問:哪一種技能是我們教會的,而不是幼兒在大量自發表現中自然成熟的呢?哪一種又是我們在幼兒階段要費盡努力地教,而日后幼兒卻能輕而易舉地習得呢?為什么同一個孩子.模仿范畫的作品與按自己的意愿自發表現的作品,會有技能上的巨大差異?
問:為什么那些被認為畫畫好的幼兒。在畫沒有教過的圖像時,其技能水平與被認為畫畫不怎么樣的幼兒差異不大了呢?在當前小班、中班、大班的作品中,大膽想象與創造的能力究竟是在逐步提高還是下降?
問:“我不會畫”這句話在哪個年齡班說得最多?怎樣的老師會讓幼兒更早說出“我不會畫”?
通過追問,我們再來反思我們的美術教育,也許很多教師覺得美術教育技能技巧很重要,只有掌握線條、形狀、構圖、比例、遮擋、色彩等這些美術語言后才能畫好畫。殊不知,構圖、比例、遮擋等美術技能是要以認知和精細動作的發展為基礎的。
華愛華老師用了這樣一個比喻,她說:嬰幼兒的母語交流是先學好了口語再來進行溝通,還是在溝通的過程中逐步習得并熟練語言的呢?最初,他們用發出的語音表示一個意思,后來用單詞來表示整句話的意思,然后是多詞句、簡單句直至用復雜句來表示意思。同樣,美術語言也正是幼兒在表現的過程中,隨著精細動作和認知的發展逐步習得并成熟起來的。最初,幼兒或許畫一根線條就表示一個人,后來會用一個圓來表示一個人,然后會畫出單線的肢體表示一個人,最后畫的人細節越來越多。其中,線條從不流暢到流暢,形狀從不工整到工整,從不會擇色到會按物取色,從比例失調到逐步協調。當然,這一過程需要有大量自發表現的機會,就像口語的熟練必須在大量語言交流的機會中實現一樣。
華愛華老師的觀點不難理解,幼兒的繪畫語言也是有一定的發展規律的,而且要以認知和精細動作的發展為基礎,在幼兒大量自發表現中不斷獲得繪畫經驗,從而自然逐步成熟的。
其實,這位教師這樣的困惑,是對幼兒美術教育的本質還缺少認識,我想在華愛華老師的這些追問之前再增加以下三個問題:
一問:什么是藝術?
曾經有人間畫家畢加索同樣的問題,他說:“尊敬的畢加索先生。您是偉大的畫家,請告訴我什么是藝術?”畢加索先生反問道:“您說什么不是藝術?”畢加索是想說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藝術,美術藝術也是對生活的反映,就是畫畫者用線條和色彩、構圖表達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
字典里“藝術”是這樣解釋的:“藝術是指用形象來表達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書法、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也就是說藝術重在表達,而非模仿。
二問:什么是幼兒藝術教育?幼兒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早在師范學校就了解幼兒藝術教育是藝術教育的啟蒙階段,是幼兒反映自己對周圍現實生活的認識和體驗。《指南》指出:“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
幼兒園的美術教育是要給幼兒一雙美的眼睛,是喚醒幼兒心底沉睡的美的種子,令其發芽生長,使幼兒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
三問:幼兒園的美術教育應該畫什么?怎么畫?怎么教?
有了以上對藝術教育本質的清晰認識,這個問題就不難回答了。畫什么?畫感受,畫情感,畫認識……怎么教?去認識,去感知,去游戲……
追溯到藝術的本質后,我認為情感比技能技法更加重要,一個只會畫圓的孩子,即使你費力教會他各種線條,也無法教會他線條中所具有的情感,但是在幼兒自我探知的過程中線條、色彩和情感是息息相關的,而我們教的技能反而抹殺了幼兒這種天生敏銳的感受力。
華愛華老師這樣說:“藝術的技能不是不重要,而是在幼兒階段不那么重要,至于最基本的技能,如線條流暢、形狀規范、涂色均勻等,主要體現的是手的功能,這是在大量表現的機會中逐步成熟的,而不是我們教會的。至于比例、構圖、透視等更專業的技能,或許在認知更加成熟的少年時代學習會輕而易舉,而在幼兒階段卻要付出更大的意志努力。這種意志努力會迫使幼兒被動學習,從而扼殺藝術的興趣,抑制藝術想象和創造,因此提早訓練藝術技能往往得不償失。”
所以,我覺得技能技法應該在幼兒成長到一定年齡之后再慢慢教,而非幼兒園階段。幼兒園階段我建議還是讓孩子大膽、自由地用繪畫表達自我,宣泄情感,通過繪畫幫助孩子建立完善的人格。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