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1-11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課堂注意力,顧名思義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動集中于課堂教學。由于注意,人們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事物,深入地思考問題,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擾;沒有注意,人們的各種智力因素,觀察、記憶、想象、和思維等將得不到有力支持而失去控制。提高幼兒課堂注意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幼兒良好品質的重要保障。如何培養幼兒的課堂注意力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切實改進教學方法
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是培養幼兒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教師在設計教育活動時,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精心設計教育環節,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將幼兒的注意力吸引到活動中來。如綜合主題活動“幫助小白兔”的活動目的是通過幫助小盲兔,激發幼兒的同情心和愛心,同時,發展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顒右婚_始,教師組織幼兒進入事先精心布置的場地中,使他們置身于“森林小動物住宅區”,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了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緊接著,教師設計了一系列吸引幼兒的環節:小盲兔探路的情境表演;表演后讓幼兒各抒己見的談話;幼兒戴上墨鏡體驗雙目失明的感覺;教師邊演示教具邊聲情并茂地講述“小白兔的故事”;幼兒結對玩“小狗幫小兔”的游戲;幼兒為小兔設計用具等。整個教育活動環環相扣,銜接自然,巧妙地鞏固了幼兒的無意注意,發展其有意注意。設計時還注意了以游戲為主動靜交替,時張時弛,使幼兒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節奏地交替,以調節大腦皮層的活動,使幼兒自始至終情緒愉悅,積極性高漲?;顒又?,教師靈活運用了視頻、情境表演、談話、講故事、游戲、操作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幼兒認真觀察、積極思維、大膽表述、扮演角色,使他們情趣盎然,注意力集中,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適宜的教學內容,能促進幼兒注意力的培養。幼兒園的教學內容是依據幼兒的已有經驗,符合計劃性、整體性、操作性、趣味性等特點,所以內容選擇具有廣泛性、豐富性,以幼兒的生活為源泉,如陳鶴琴先生說的“生活即學習,生活即課程”,幼兒周圍的生活都可以是幼兒學習的內容,教學內容最重要的是適宜,要適合我們所面對的孩子,要適合我們的教育目標。
(三))把握一堂課的最佳時間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集中于某一對象時,大腦皮層相應區域就產生一個優勢興奮中心。注意力集中,大腦中只有一個興奮中心,并且興奮中心有穩定的節奏。對兒童的研究表明:兩歲兒童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時間為7分鐘,四歲為12分鐘,5歲為14分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應緊扣連續注意的最佳時間。教師可以把一節課的主要內容放在前十分鐘,后面適當進行游戲、練習,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時當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征兆時,教師可以通過變換聲調、榜樣示范和游戲獎勵等辦法,讓孩子重新集中注意力。
(四)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1、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幼兒的學習受興趣和需求的直接驅動。幼兒的認識活動會受到興趣和需求的直接影響,他們會以極大的熱情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認識他們感興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要使幼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那就必須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求。要善于將幼兒的興趣和需求作為教育的生長點,支持和促進幼兒的學習活動。盡可能把期望幼兒學習的內容轉化為幼兒的興趣和需求,由此引起并引導幼兒的學習活動。幼兒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常常需要用動作來幫助思維,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他們必須通過人于物的相互作用,構建起真正內化的新的知識經驗,形成幼兒期所獨有的知識經驗。如:在回答問題時,要求能力強的幼兒不重復別人說過的詞,對能力弱的幼兒要求能說出大致內容。這樣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感,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幼兒在認識事物、獲取經驗的過程中具有整體性,所以要將幼兒學習習慣的培養滲透與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通過相互滲透來促進幼兒學習習慣的發展。
2、培養幼兒對學習的興趣: 一是化平淡為神奇。適當給平淡的事情添上一些神秘的色彩,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看書時采用一些啟發性的語句,像“這是怎么回事呀?”“讓我們來猜猜看”,來引發幼兒對學習的好奇心。二是對淺顯的現象給予深度的揭示。孩子對常見的事物往往容易失去興趣。此時若把這些事物背后的奧秘告訴幼兒,就會重新激發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如:幼兒對太陽的落山,天變黑的現象司空見慣,不當回事,可以告訴幼兒并不是太陽在我們頭頂上走,而是地球繞著太陽走,幼兒對太陽、地球再次產生了新的認識興趣。任何事物都有無窮的奧秘,我們要善于把握幼兒的心理,引導幼兒保持認識事物的興趣。三是鼓勵幼兒動手操作。實踐是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事物的最佳途徑,而幼兒又大都喜歡動手操作,盡管嘗試可能會失敗,但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則會長盛不衰,對學習的知識也會掌握得更多。動手操作能使幼兒的認識由表面趨向實質,從而激發更大的求知興趣,促使幼兒更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為養成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孩子對某事物的興趣越濃,越容易形成穩定和集中的注意力。教師要鼓勵他們從事各種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發掘和發展自己的能力及興趣,并借以培養自己的注意力。
3、不斷鼓勵,讓幼兒在練習中慢慢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幼兒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難長期集中。根據幼兒的這個特點,需要不斷鼓勵,矯正幼兒不良的行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時候,往往有個別幼兒起來小便,腳步走的很重,就給他一個暗示,提醒他矯正;當幼兒小心走路的時候,就微笑著點頭表示他做的對。當幼兒受到鼓勵的時候,他們為了要從自己的行為中得到愉快,也就會自覺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為了。
4、加強實踐訓練:習慣、習慣,習了才會慣。同一個動作,同一件事情,只要反復做,就能養成習慣。法國作家大仲馬說:“每一個重復的動作都有養成習慣的可能;重復的次數越多,動作也就越成熟。”毫無疑問,行為習慣的形成也來于反復做,即反復的實踐。如果家長在思想上重視了,而在行動上卻沒有耐心,那么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將成為一句空話,人們知道:知識是基礎,行為是關鍵,習慣是歸宿。孩子由于年齡特點,往往會言行不一,許多孩子嘴上說得頭頭是道,行動上卻難以做到,“知”、“行”嚴重脫節。為此,父母必須加強對孩子行為的訓練,創設孩子反復實踐的機會,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交往、游樂、勞動等活動中,進行學習技能、習慣的訓練,獲得“為何做”的認識,形成一系列的行為方式,并在實踐活動中不斷練習,反復強化,直至最后形成自動化的行為,養成一種自然的習慣。教師可以通過幼兒在一段時間內專心做一件事,如繪畫、練琴、練書法等等,來培養孩子的注意力。不要一會兒叫做這事,一會兒又叫做那事。訓練最好有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以便形成一種心理活動的定向。
(五)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幼兒的注意力
1、創造良好環境。每個人都處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時時受到環境的熏陶和感染,幼兒的行為方式都帶有所處環境的烙印。“萬物細無聲,”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有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家人和睦,是讓孩子感到快樂、安全的首要條件,在這種環境下,孩子身心健康,做事情也更能集中注意力。
同樣,父母努力創造和保持喜愛學習、樂于學習的家庭氛圍,將會使孩子感到溫暖愉快,情緒穩定,萌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孩子也一定會有較好的學習習慣。
2、制定共同目標:習慣的“慣”字,有一以貫之的意思,就是說,要求和標準不能走樣。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特別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在教育上要取得一致,意味著相同“信息”重復輸入孩子的大腦,易于形成神經聯系,促使習慣形成。如果要求不一致,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逐漸養成鉆空子的心理。而且不同方向的教育信息互相干擾,容易形成孩子的兩面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當然,要實現要求一致,不是輕而易舉的,家長應十分重視并努力去實現,可以訂立一個約定,如果在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上發生分歧,決不要在孩子面前公開暴露矛盾,而要在事后交換意見,以求統一行動,這樣的教育效果才會好。
3、起好表率作用。幼兒時期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他們最不喜歡說教。榜樣是具體形象的,正符合幼兒的思維特點,所以它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故事、兒歌、歌曲等等,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有著巨大的魅力,會深深打動孩子,這些藝術形象所塑造的榜樣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孩子最愛模仿。他們會對孩子產生最直接、最具體的影響,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家長應該知道孩子的心理特點,在家中應經常給孩子將一些具有傳統美德的故事;念一些有助于陶冶孩子情操的詩歌、兒歌;唱一些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的歌曲。同樣,幼兒又是好奇、好模仿的,模仿是他們學習的重要途徑,而家長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他們學習的直接范例,為什么呢?家庭、教育機構和社會環境是影響幼兒成長的三大環境因素,但其中家庭又是對他們發展影響最大的環境因素。首先,血緣關系、親子之情對孩子發展提供了最強烈的感情氛圍,因而父母的教育,影響最易感染幼兒。其次,父母與幼兒朝夕相處,關系密切,你們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所以,幼兒時期,家長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具權威的人,是孩子最愛模仿的對象,父母的良好行為習慣將有效地影響著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
幼兒注意力不集中,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極為不利。培養和調整幼兒的注意力,家長和教師要掌握靈活的方法才能行之有效,要根據不同性格,不同特點,因材施教,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機智,勇于創新,充分發掘幼兒的潛力,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優良品格。同時借助家長的積極配合,只要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努力去做,一定會取得成功。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