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0-27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德國著名文學家赫爾曼·黑塞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人生的義務,并無其他。僅有的義務就是幸福,我們都是為幸福而來。”
教育,是教會每個個體追求幸福的事業。我們真正需要建構的是指向“幸福”的教育,而不是指向“成功”的教育。
長期以來,在學校,我們并沒有把個體的“幸福”作為教育的目標。我們總是把教育的終極目標鎖定在“成功”上,一切教育活動都圍繞“成功”進行。
把“幸福”作為教育的目標和把“成功”作為教育的目標,有著本質的差別。
指向“成功”的教育難免急功近利。這種功利的教育表現有三:應“試”的教育,只做“題”;應“時”的教育,多做“秀”;應“景”的教育,常做“假”。
其實,不獨應試教育,其它如獲獎教育、獲證教育、超前教育、超常教育……也都是功利教育的不同形態。
中國人認為,幸福在成功之后,所以我們要不顧一切先追求成功;西方人則認為,幸福在成功之前,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成功。
這兩個不同的觀念帶來的差異非常大。
西方總統、議員競選,常常首先“秀”的是“幸福”,告訴別人他是如何對愛人好、如何對孩子好,甚至如何對自己家里小狗好的。他已經擁有了幸福,他能夠有強大的心理和足夠的能力,去擔當大任,迎接挑戰,走向成功。
我們的情況則不同。我們的領導和模范人物,常常用怎樣犧牲家人放棄幸福,來證明自己如何走向成功,并且證明自己還能夠走向更大的成功。
當自己和家人的幸福,都要為“成功”讓路的時候,還有什么其他的東西不可以犧牲的呢?于是咸鴨蛋中加蘇丹紅、牛奶中加三聚氰胺……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些社會問題,顯然都有教育的原因。
我們知道,朱永新先生發起的新教育實驗,其核心理念就是:幫助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是目的方向;完整,是質量標準。教育的目的,不是成功,而是幸福;教育的質量,不是分數,而是成長。完整,還說的是身心腦的和諧發展,是學習性質量、發展性質量和生命性質量的整體提升。
新教育認為,對于教育中的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師生在為長遠的人生與社會理想服務的同時,本身就應該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這,既是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也是對當下畸形教育提出治療的計劃與行動。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然而,今天的農業,卻越來越“工業化”了。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生產效率的極端追求,帶來了很多問題。教育也是這樣,加工“過度”,添加“過多”,功利“過頭”……所以,我們要呼喚自然的、綠色的、生態的、簡約的、適合的、幸福的教育!
如果我們把“今天”和“明天”、“幸福”和“痛苦”排一個矩陣,就會發現有四種情況:今天痛苦-明天幸福;今天痛苦-明天痛苦;今天幸福-明天痛苦;今天幸福-明天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功”教育的話語體系中,我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了“今天痛苦”的教育方式。“十年寒窗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海無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來”……于是學生苦學,教師苦教,校長苦撐,顯然,這樣的教育,必須改變。
孩子的生命不可重復,他們既要創造幸福的未來,也要擁有幸福的當下。幸福的童年不意味著沒有困難、壓力和挫折,但只有痛苦、壓抑和挫敗的童年,一定不是幸福的童年。
幸福需要感受、體悟,也需要學習。學校應該開設校本的幸福課程,它是生命教育的一個部分。
沒有教師的幸福和快樂,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幸福和快樂。葉瀾老師說:“教師是一種使人類和自己都會變得更加美好的職業。教師以其創造性的勞動去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并在創造性的勞動中,享受因過程本身而帶來的自身生命力煥發的歡樂。”
學校要幫助那些處于職業迷惘與倦怠中的老師,找回教育的幸福與快樂!
教育,是教會每個個體追求幸福的事業!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