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0-21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個性,對待不同性格類型的孩子,家長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3~6歲是孩子個性修正的“黃金”三年,這一階段了解寶貝不乖的真相,明白孩子的心理特征,知曉孩子的氣質類型,才能拉近親子關系,找對教育方向。換言之,只有我們懂孩子,了解其優勢潛能,才能愛得更有章法。這一階段的孩子性格類型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 9種:
① 軟弱型
軟弱型孩子通常是家庭過分溺愛的結果。在一帆風順的環境里通常看不到其缺陷,可一旦遇到困難,則表現為缺乏自己的主見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做一件事往往三分鐘熱情、虎頭蛇尾……
家長必須認識到,孩子的這種性格對他成長的危害是很嚴重的,家長必須主動改變這類孩子的“家庭環境”。試著給孩子講一些英雄人物鋼鐵意志的事例,也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布置一些能夠自己完成的任務,并進行督促完成。
② 頑皮型
頑皮型孩子的表現形式,通常是不講禮貌,在公共場合常常多嘴多話,辦一些令人討厭的事,甚至以惹人不愉快為樂。
家長應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思想品德及文明禮貌教育,幫助孩子分析自己的行為,認識自己的不當之處。幫助孩子選擇與品德好的小朋友在一起交往,培養孩子熱愛學習的興趣,進而把他過于旺盛的精力引導上正路。
③ 偏內向型
有些孩子喜宅家里獨處,不愛參與集體活動,看不去不活潑、不愛動,打怵出頭露面,平時沉靜寡言,獨立能力通常較弱。這些基本是偏內向型的表現。
建議家長有意識地在家庭中創造活潑、愉快氣氛,多主動與孩子交談,主動向孩子提出各種有趣問題請他回答,平時多帶孩子到外面參加郊游健身等有趣的活動,增加健康的生活情趣。鼓勵孩子獨立完成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強其獨立生活和處事能力。
④ 偏外向型
偏外向型的孩子坐不住、靜不下來,無法專心致志;愿意表現自己、喜歡張揚、炫耀;雖有“不認生、不打怵”的闖勁,但是說話辦事不認真、不仔細……
家長應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一是教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文明禮儀,謙虛而不虛偽、陽光而不張揚、勇敢而不魯莽、謹慎而不冒失;對孩子好犯的毛病事先警告、事后批評、改進后及時給予表揚,幫助孩子克服毛病;二是幫助孩子改掉坐不住的毛病,可在大人陪同下,堅持每天有一兩次固定的時間看書或做事,逐漸幫助他養成專心致志的學習習慣;三是平時注意培養孩子健康的情趣吸引他,減少其室外活動。
⑤ 自大型
自大型的孩子表現為過于驕傲、目中無人,自以為了不起,覺得自己比別人都強,不懂得尊重他人……
家長應有意識地教育孩子為人處事都應當謙虛,明白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道理。還要讓孩子明白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上有人,一旦孩子犯了驕傲的毛病,家長就要及時地指出他的錯誤,說明目中無人的危害;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試做“眼高手低”的事,使孩子懂得“看花容易而繡花難”的道理,教育他懂得驕兵必敗,目中無人偏偏不如人的規律。
⑥ 自卑型
自卑型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凡事不敢爭先。在學習上,自認為不是學習的料,是天生的笨;在生活上,膽小怕事、畏縮不前,覺得誰都比自己強……可以的
家長應有意識地用積極進取人物的事跡教育孩子,鼓勵他嘗試自己去完成作業,自己獨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去外面“闖一闖”。家長平時要多為孩子創造實踐的機會,使他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增強自信心。
孩子在獨立完成“作業”后,家長要給于充分的肯定,本著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絕不可以責備孩子這不對、那不妥的無能表現。
⑦ 馬虎毛草型
毛草型的孩子做事毛手毛腳、學習不專心,寫作業丟三落四……這是很多孩子常犯的毛病。
家長應及時指出孩子的毛病,并要求他通過實際行動立即改正。家長應教育孩子學會并養成事先冷靜看一看,想一想,然后去做,事后還要細心進行復查的習慣。采取一點適當的獎懲辦法也是必要的。
⑧ 性格執拗型
執拗型的孩子突出的特點是性格固執、倔強,逆反心理強,缺乏靈活性,一條道跑到黑。
家長對這樣的孩子要平時多加疏導,多以“順毛驢”的方法對待他,盡力避免與孩子正面沖突。如發生了頂牛現象時,家長不必堅持要孩子立即按大人的意見辦,不妨先行“冷處理”,但事后要及時指出孩子的不對,并要求其改正。平時注意教育孩子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學會靈活處理事物的方法。
⑨ 自私型
自私型的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見到想要的東西就想據為己有,自己的東西絕不給別人,家長一旦把自己的東西給了別人,就會大哭大鬧個沒完沒了……
家長要認識到這是孩子缺少教養的本質特征,因此應認真幫助孩子去改正。發現孩子有這方面毛病要及時糾正,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要及時表揚;平時要求孩子絕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自己的玩具則應當借給其他小朋友玩。
歸根結底,孩子的不同性格對其將來的成長、成才都有著莫大關系,因此,家長應當對不同性格類型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教育幫助,也就是所謂的“因材實施”, 家長育兒成才過程中必須充分注意的。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