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0-14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新《綱要》中明確要求“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而在幼兒語言教育目標“傾聽、表述、欣賞文學作品和早期閱讀”中,傾聽目標排在首位。因此,教師在語言教育中要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這是發展幼兒傾聽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條件,是保證幼兒愉快地生活、學習、游戲、運動的基本條件,也是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保證。那么,如何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呢?
一、幫助幼兒掌握傾聽技能
在語言教育中,教師應幫助幼兒形成三種傾聽技能,即有意識傾聽、辨析性傾聽和理解性傾聽。
1.有意識傾聽,即集中注意力地傾聽
這種能力在幼兒剛入園時即可有意識地進行培養。教師與幼兒面對面地進行語言交流,幫助幼兒將語音與動作建立同步反應,久而久之幼兒會養成集中注意力傾聽的習慣。根據幼兒的這種傾聽特點,教師在對低幼年齡幼兒進行語言教學活動時,最好以分組或個別的形式進行穿插教學,盡量與幼兒保持面對面的交流和適時的個別交流,以保證幼兒有比較理想的傾聽效果。
年齡小的幼兒喜好模仿或重復成人的語句,為了讓幼兒在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的情況下獲得最佳的傾聽效果,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方式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學說簡短、淺顯的詞、句和兒歌,從而達到發展幼兒語言的目的。如學習兒歌《住新房》,教師可采用填充兒歌語句的方式,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并做出相應的回答。
(師)喵、喵、喵,(幼)小貓住在一層樓。
(師)汪、汪、汪,(幼)小狗住在二層樓。
(師)哈、哈、哈,(幼)來了一位新朋友,問你住在幾層樓?
為吸引幼兒安靜地傾聽,教師在講故事時應盡可能做到語言生動、表情豐富。尤其是針對低幼年齡幼兒,應盡可能放慢速度,使他們能聽清每個字的正確發音,特別是一些幼兒不易發準的音,可在口型上稍微夸張些,這樣不僅能使幼兒聽清準確的發音,還能看清發音的口型,便于他們模仿。如繞口令《四和十》就要求幼兒注意傾聽“四”和“十”的不同發音并學習復述。
由于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仍以具體形象性思維為主,所以在傾聽某一內容后,應該多鼓勵他們表達,并適當放低要求。如在聽完故事后教師的提問可略有要求,請幼兒在回答問題時盡量和別人說的不一樣,這就要求幼兒有意識地去傾聽同伴的發言。對于中、大班幼兒則應逐漸提高要求,而且要求應越來越具體,讓幼兒明確:只有聽清楚了,才能有效地表達與交流。如在講述故事《逃家小兔》時,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故事中小兔變成了哪些東西?兔媽媽又變成了什么?最終小兔離開自己家了嗎?兔媽媽追到小兔了嗎?”以此來引導幼兒帶著問題集中注意力地傾聽故事。
2.辨析性傾聽,即分辨不同的語音、語調和語氣
在以前的幼兒語言教育目標中有“能聲音響亮地或大聲地回答問題”這一要求,而在幼兒園里我們也經常會聽到教師和幼兒說話常常嗓門很高,幼兒回答問題也是大聲喊叫,這是一種誤解和錯誤的做法。其實嬰幼兒的聽力較成人更敏銳,他們能接收到成人不能接收到的頻率刺激。因此,抑揚頓挫、繪聲繪色的講述更能吸引幼兒的關注,教師應注重隨故事情節的轉換而相應地改變語音、語調和語氣。如講述故事《三只小豬》,隨著故事情節的逐步深入,教師就應該運用不同的語音、語調和語氣來講述,將故事情節逐步推向高潮,以吸引幼兒傾聽。又如學習散文詩《春天來了》,教師在引導幼兒朗讀時,可要求幼兒用不同的語氣、語調來表現春天大自然的優美景色,使幼兒因為自己念得好聽而自然感受到作品的意境。
3.理解性傾聽,即掌握傾聽的主要內容
在日常生活和語言教育活動中,幼兒通過交談、講述和文學欣賞,逐漸學會正確地理解語言內容,增強了對語言運用、語詞排列的敏感性,并在日常生活、游戲、學習、運動等活動中,對傾聽到的不同語言結構不斷地進行調整和重組。針對幼兒的學習特點,教師要多給幼兒提供調整語言交際策略的機會,從而促使幼兒更主動地傾聽、理解加工和表達語言信息,促使他們在交往過程中更主動地理解傾聽內容。如在幼兒欣賞、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幼兒進行散文詩的仿編,由于幼兒有了較好的理解性傾聽技能,因此在仿編過程中思維活躍、激情高漲,對仿編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1.多樣的聽說形式是培養幼兒傾聽行為的基礎
在仿編故事、創編兒歌之后,教師可以采用點評的形式,讓幼兒講述自己的聽后感,并引導幼兒評價哪些地方編得好、為什么,或是請幼兒對某個同伴的回答提出不同的意見,從而鼓勵幼兒積極傾聽。還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表演會、故事會、小小新聞發布會等,來提高幼兒聽和說的能力。 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用語也有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教學中經常可以看到,當教師給幼兒講故事時,他們個個全神貫注,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著教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故事的內容、情節吸引幼兒,另一方面是教師抑揚頓挫、繪聲繪色的講述,配上豐富的動作、表情,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所以培養幼兒的傾聽行為,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用語也很重要。
2.良好的語言環境是培養幼兒傾聽行為的關鍵
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離不開一定的“語境”,因為幼兒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語境依賴度”。教師可以挑選一些幼兒易懂的或是比較經典的幼兒文學讀本,與幼兒一起開展分享閱讀,讓幼兒邊看邊聽,從而培養其傾聽行為,激發其學習興趣,發展其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和觀察力,并進一步加深幼兒和教師、同伴間的感情。教師還可以為幼兒開辟傾聽角,提供傾聽機會,為幼兒反復播放一些音像作品,指導幼兒邊翻閱圖書邊安靜地聽故事。
在語言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幻燈片、教學圖片、桌面教具等多種形式,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和觀察能力,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故事《好朋友》講述的是兩只小兔一起在大樹林里采蘑菇時發生的事情,教學中配以多媒體動畫。當幼兒看見閃電、聽到雷鳴時,便立即猜測到一場大雨將要來臨,這就激勵幼兒去想象故事的后續情節,并且隨著情節的進展始終保持傾聽的積極性。
3.及時的鼓勵是培養幼兒傾聽行為的動力
教師的稱贊和表揚對幼兒來說,是一種積極的自我肯定,是促使幼兒對自己才智產生自信心的動力,故而幼兒對鼓勵很敏感。由于幼兒的行為有易反復的特點,因此教師要多運用正面的、積極的評價手段,用經常的、積極的評價方式來肯定、鼓勵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從而逐漸使這一習慣成為幼兒的自覺行為。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有時會出現幾個表現欲較強的幼兒,而有的幼兒又過于安靜。針對這一現實情況,教師可以既表揚前者反應敏捷、思維活躍,又適當地控制他們的過分表現,使其明白不僅要自己講,也要讓同伴講;而對那些較安靜的幼兒,則要鼓勵他們認真傾聽活動要求、規則,并給予他們適當的表現機會,讓他們樹立自信,學會積極地表現自己。
聽是學和說的“奠基石”。實踐證明,幼兒養成了良好的傾聽習慣后,說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活動中的每個細節,及時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當集體活動開始時,教師可用自己的眼神去捕捉幼兒的眼神,從而激發幼兒的傾聽興趣。在故事講到關鍵的時候,可以停頓一下,并向幼兒提出疑問,讓幼兒帶著思考繼續傾聽、積極傾聽。而當個別幼兒出現不認真傾聽的現象時,教師則可輕輕地走過去撫摸他一下,示意他認真傾聽等。長期這樣持之以恒,幼兒便會逐步形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值得注意的是,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不是在一個活動或一朝一夕中養成的,它貫穿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乃至整個學習生活中,只有讓幼兒主動地聽、積極地說,其語言表達能力才會提高;而教師也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不同的個性,靈活地采用藝術的教育方法。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