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一区二区三区_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挺进_美国黑人一级毛片免费看的_在线看黄色小说

大型活動方案

平行班區域游戲資源共享的實踐探討

時間:2015-09-21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同伴群體及幼兒園教師集體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應充分發揮這一資源的作用。近年來,我們著力探討平行班區域游戲資源共享的途徑、方法與策略,期望通過平行班區域互動游戲實現資源共享,更好地滿足幼兒交往的需求,為幼兒提供充分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一、資源共享的主要途徑

  1.共享家長資源。家長有著不同的知識文化、職業背景,作為教育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可以為幼兒園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利用家長特長開展“家長進課堂”、家長經驗交流等活動,不僅豐富了幼兒園的課程內容,同時也為教師、家長、幼兒提供了交流的機會。如我們充分運用家長資源,邀請警察家長給孩子們講關于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識,請醫生家長為大家介紹“幼兒期口腔保護的方法”,請在節水辦工作的家長給孩子們講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教育孩子要節約用水,等等。

  2.共享教師資源。在課題研討活動中,組織平行班教師將實踐中的收獲與體會與大家互動、交流、共享。如通過專題研討“各年齡段幼兒適合開展哪些區域游戲內容”,確定了適合各年齡段開展的區域游戲。適合小班玩的有:娃娃家、玩具角、操作區(搭積木、串珠子、扣紐扣、喂娃娃、涂色、橡皮泥、拼圖、分類等)、圖書區、體育區的飛盤、降落傘、皮球等;適合中班幼兒玩的有:角色游戲、手工操作角、玩具角、數學角(釣魚、物與數匹配)、體育角等;適合大班幼兒玩的有:角色游戲(娃娃家、醫院、超市)、智力區(棋類游戲、走迷宮、科學小實驗)、操作區、數學區、體育區等。

  3.共享幼兒資源。平行班組的幼兒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有的擅長講故事,有的動手操作能力強:有的喜歡繪畫,有的喜歡舞蹈;有的開朗,有的內向,等等。在平行班互動游戲中,這些具有不同能力與性格的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互動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能力弱的幼兒與能力強的幼兒交往,其領悟能力、觀察能力、學習能力及跟隨模仿學習能力會明顯增強,能力強的幼兒在游戲中發揮了榜樣示范作用,其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游戲中的規則意識、責任感得到了強化。

  4.共享物質資源。由于班級各具特色,我們對平行班之間的區角進行合理設置,避免區角重復而導致資源的浪費。如果這些游戲資源總是在一個班級中反復使用,幼兒就會感到乏味。為了激活這些資源,我們通過平行班之間交換游戲材料、游戲場地、組織幼兒跨班游戲等辦法來實現平行班游戲資源共享,幼兒共享游戲時間、空間、材料,這樣的共享方式不但節省了財力、物力與精力,也讓大家感到了合作的快樂。

  二、平行班游戲資源共享的實施策略

  1.提供多樣化的活動環境。根據不同的幼兒年齡、性格、興趣,努力創設豐富多樣且能讓幼兒進行多樣化選擇的活動環境,提供適宜的玩具和材料。我們利用樓頂平臺、樓梯拐角等空間場地創設體育活動區域,投放了球類、跳繩、沙包、飛盤、滾筒、小推車等器材。同時我們從小班下學期開始,不定期將平行班的幼兒安排在一起活動,如一起看圖書、聽故事、散步、做游戲,中班、大班則定期進行。在晨間活動時,我們提供多種體育器具,讓各班的孩子們共同活動,互相學習拍皮球、踢沙包等技能,開展拍球接力、投擲、攀爬、系鞋帶等比賽。在大班組,我們定期安排幼兒在一起游戲,大一班幼兒到大二班玩“快樂飲吧”“叮當超市”的游戲,大二班的幼兒到大三班玩“棋類”“幾何圖形拼圖”的游戲,而大三班的幼兒到大一班玩“小鬼當家”游戲等。開放的、多樣化的活動打破了班級界限,讓孩子們突破了平時班級活動的約束,能夠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區域、材料、玩伴,投入到相應的活動中去。

  2.為幼兒的主動交往提供幫助。有的幼兒個性靦腆,不好意思和別班的孩子主動交往。為此,我們組織幼兒制作“手拉手——朋友大轉盤”交友牌,在指針上粘貼這名幼兒的自畫像,在轉盤周圍粘貼其他幼兒的自畫像,請幼兒自己或教師旋轉轉盤.指針停在哪個小朋友那里,教師就鼓勵幼兒試著和那個小朋友交朋友。這樣,教師巧妙地引導幼兒從被動接受朋友到逐漸主動選擇朋友,讓他們通過廣泛的自主性交往活動,積累交往經驗,獲得有效的交往策略。

  3.避免教師的過多指導。教師不宜過多地指導與介入平行班互動游戲活動,而應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然的交往環境。只有在放松、自然、低控制的條件下,幼兒才會萌發正常的交往。實踐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在友好的合作中,還是在激烈的爭執中,都充滿了幼兒之間的互動。與平時班級集體活動相比,平行班互動活動更有利于幼兒間的互動與磨合。教師要避免過多的干涉和指導,只有當幼兒遇到困難,借助同伴的力量無法解決或屢遭挫折、難以完成任務、流露出無助并試圖放棄時,才需要教師“出謀劃策”。否則,都應充分相信幼兒的能力。

(供稿:張潔瓊  校對:郭彤洋  張潔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