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7-17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幼兒教育·教師版 2015年03期
作者:黃瓊
個別化學習是教師根據幼兒發展需要和教育目標,創設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通過自主選擇、自主探索,在與環境和材料的充分互動中獲得不斷發展的活動。學習性區角活動是個別化學習活動最好的形式之一,目前各地幼兒園都在積極研究和開展這類活動,相信這樣的學習方式會給幼兒、給教師、給幼兒園的課程帶來積極的影響。
學習性區角活動可以是單一內容的學習,如數學學習區、語言學習區等;也可以是綜合內容的學習,如生活區、棋類區等。學習性區角活動通常以操作擺弄類學習為主,幼兒在與各類材料的相互作用中通過觀察、體驗、探索、發現等,積累各種經驗。學習性區角活動也可以是教師預設與幼兒自發生成相結合的學習活動。一方面,環境和材料可以是教師根據年齡目標和階段目標,根據幼兒當前的發展需要而創設、提供的。另一方面,幼兒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需要、意愿去選擇活動區,并自己決定操作時間、速度和次數。此外,這類區角活動有時可以是以獨立形態出現的,有時也可以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準備或延伸。但無論何種形態,在學習性區角活動中,幼兒的學習始終是自主、獨立、個性化的。因此,學習性區角活動是一種過程性學習活動。
一、學習性區角活動的主要特點
(一)目標是清晰、有序、非即時的
學習性區角活動的目標往往是教師根據學期目標或階段目標制定的。相對于集體教學活動,其目標更寬泛、長遠些。這類活動的目標絕非在一次活動中實現的,通常需要一個較長的達成過程。另外,根據幼兒操作、探索的水平,教師需要不斷調整目標,以使各種活動材料的投放能更好地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二)空間與時間是半開放的
就空間而言,學習性區角活動可讓幼兒在一定區域和范圍內自由選擇。就時間而言,學習性區角活動允許每個幼兒按自己的認知速度進行學習。同樣的操作活動,有的幼兒也許一次、兩次就能完成,有的幼兒也許需要一周、一個月方才成功,教師都應認可,當然,最終都要引導幼兒達成學期目標或階段目標。
(三)活動過程是自主的
學習性區角活動通常是個別化學習活動,有利于發揮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從而使尊重幼兒個體差異性這一現代兒童觀得以真正體現。近年來,在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的影響下,人們對個體差異的理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過去認為的認知能力強弱差異、個性差異轉變為認知結構、發展速度及心理特質的差異。這使我們意識到,要真正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就必須使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進度等符合每一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與水平。而學習性區角活動正體現了這種新的學習觀、個別差異觀。幼兒在區角活動中完全是自主的,他們自主選擇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和活動伙伴,按自己的速度進行學習,改變了集體教學時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以同樣的方式與速度學習同樣內容的模式,從而賦予學習活動鮮活的生命力。
二、學習性區角活動的功能價值
(一)學習性區角活動體現了新的教育目標價值觀
首先,在學習性區角活動中,每個幼兒都能在自由、寬松的心理環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愿進行活動。他們的個性要求、學習興趣能得到滿足,學習的原動力、潛力能得到激發和發掘。這樣的學習有可能使幼兒獲得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動力。其次,新的教育目標價值觀要求教師更關注幼兒的學習方法,關注幼兒探索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會學”比“學會”更有意義。學習性區角活動就是幼兒在教師創設的環境中自主進行的探索性學習,如看圖示學習系鞋帶——學習看圖解的方法;看說明書學習調配果汁——學習看說明書的方法,這樣的學習對幼兒的成長是有意義的。另外,新的教育目標價值觀要求教師更注重幼兒自信心、獨立性、責任感、堅持性等情感態度的培養,而這一切都能在學習性區角活動中得到體現。
(二)學習性區角活動體現了新的教學價值觀
長期以來,在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觀指導下,學習被看作是接受由教師預先構建好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習者不同的認知結構以及不同的經驗基礎被忽視了。因此,幼兒的學習活動與集體教學活動被劃上了等號,集體教學成為幼兒學習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方式。誠然,集體教學活動有它存在的價值,它是一種明確便捷、系統有序、經濟有效地作用于幼兒的教學方式。然而,它的致命弱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學習同樣的內容,并以相同的速度與方式進行。在這樣的學習中,教師無暇顧及幼兒發展的個別差異,也無法真正滿足每個幼兒的學習需求。應運而生的學習性區角活動則以它個別化學習的鮮明特點,彌補了集體教學的先天缺陷,使幼兒的主動性得到發揮,個人的經驗、學習特點受到尊重,“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落實。另外,新的教學價值觀還要求教師引導幼兒變接受性學習為發現性學習。學習性區角活動是一種更適合于幼兒進行發現性學習的方式,因為幼兒主要是通過感知、動作、表象來認識世界的,他們往往是在與具體材料的相互作用中獲取直接經驗的。在學習性區角活動中,幼兒借助操作擺弄,與客體交往,進行發現性學習,這樣的學習比單向的接受性學習更有意義。
(三)學習性區角活動體現了新的教師價值觀
學習性區角活動通常是個別活動。這種活動形式在客觀上增加了教師與幼兒接觸的機會,使幼兒能更多地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增進雙方的情感交流,提升師幼互動的有效性。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一直是一個“我教你學”的“教育者”形象,教學的出發點是教材、大綱,而非幼兒。而現在,空間距離的接近使教師能走近幼兒,有可能了解每個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這時,教學活動的發起旨在支持、幫助幼兒學會學習。教學的出發點不再是教材,而是幼兒——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幼兒的原有經驗和水平。應該說,這是一種新的教師價值觀的體現。
三、學習性區角活動的指導方法
(一)活動前的準備:創設環境,提供材料
首先,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服從于活動目標。活動目標是教師創設學習性區角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的依據,也是觀察、指導、評價幼兒活動的依據。學習性區角活動的目標相對于集體教學活動而言,通常是大目標、階段性目標。有時,一個目標可以通過不同的區角活動來實施。如小班上學期,幼兒可以通過穿珠子、用小勺喂食、夾玻璃球或不同形狀的積木等系列活動來達到提高手眼協調能力的階段性目標。有時,一個區角活動也可以達到幾個不同的目標。如幼兒可在“奇妙的口袋”里摸不同質感、形狀、大小的物體,還可以用它們開展各種拼圖活動,既學習了數學形狀概念,又鍛煉了觸摸能力。
其次,材料要有層次性。學習性區角活動的材料一定要有層次性,以便不同水平的幼兒按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如在“配對”學習區,可以有大小瓶蓋與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對)、數板與數形的匹配(形狀配對)、圓點卡與數字的匹配(數量配對)。又如,在剪紙學習區,可以從“隨意剪紙”到“剪粗條紙”到“剪細條紙”到“剪曲線條紙”,從“剪報紙”到“剪吹塑紙”到“剪馬糞紙”,從“剪紙”到“剪布”到“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難易程度不一,可以充分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使學習活動真正體現“下能保底,上不封頂”的要求。
最后,環境宜安靜。學習性區角活動主旨是幫助幼兒獲得更多的認知經驗與生活經驗,幼兒需要獨立摸索、探索,自主學習、練習。因此,相對而言,要創設互不干擾的環境,以便幼兒專注地投入活動,充滿自信地探究。另外,活動區的布置不宜過于花俏,以簡潔、溫馨、一目了然為好,力求創設一個輕松優美的活動環境。
(二)活動過程中:觀察需求,了解水平
1.仔細觀察幼兒的活動
教師觀察的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觀察幼兒的學習、探索情況。如發現幼兒當前的興趣、需要是什么,分析幼兒之所以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有什么困難,把握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情感態度特點和個性差異,等等。二是看活動環境能否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適合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學具的數量是否充足,等等。在觀察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做法,不要指責,不要輕易評判,努力理解幼兒行為的合理性,為幼兒營造一個寬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環境。
2.以間接指導為主
這種間接指導可以通過兩種媒介:一是學具、材料。如小班幼兒的“拼動物六面圖”活動,教師發現大多數幼兒已駕輕就熟且興趣下降,于是及時投放了九面圖、十二面圖等,促使幼兒產生了新的探索學習的熱情。二是問題。當幼兒在活動中出現學習興趣下降的情況時,教師可以假設問題,引導幼兒繼續探索、發現。如“也許還會有秘密呢,再試試看”“為什么天平會傾斜,再放放看”,等等,激發幼兒繼續學習的欲望。
3.指導要適時適度
適時,是指教師要靈活掌握介入指導的時機。一般在探索的問題難以深化,缺少材料、學具或發生糾紛等情況下,教師可給予及時的支持與幫助。適度,是指教師的指導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訴幼兒,盡量讓幼兒自己去學習、探索、發現。
(三)活動結尾部分:引發感受,提升經驗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
幼兒在學習性區角活動中進行探索、學習后,教師在有必要和有可能的情況下,要組織幼兒交流體驗與收獲,分享快樂與成功,并對某些關鍵性經驗加以提煉。學習性區角活動的交流可圍繞幼兒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前提是大多數幼兒已積累了相關的經驗)展開,如“編謎語時為什么謎底不能講”“為什么陀螺轉起來會搖搖擺擺”“有什么辦法可以既快又準地把磁鐵小魚釣上來”等。有意義的討論可以使幼兒彼此的思維發生碰撞,操作經驗得以提升,同時學習掌握一些關鍵概念。在師幼討論的同時,教師還可結合幼兒活動的情況進行評價,即在“討論”中滲透“鼓勵”,在“鼓勵”中體現“激趣”,使幼兒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探索的樂趣,并激發起下一次在區角活動中繼續學習、探索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