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4-24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4年13期 崔霞
我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德行的培養和生命的價值體現,想要探索一條現代德育之路,我們先回到傳統文化之中,回歸到生命之初,去探尋生命的意義,把仁義禮智信的美好品質傳承到現代生活之中。
一、立德樹人融入傳統文化,塑造民族靈魂
社會上的浮躁心態和急功近利,導致育分比育德重要,德育在應試教育面前可有可無。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時時都能感受到,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
道德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學校德育承擔著塑造青少年人格的歷史使命。當代青少年人格素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二十一世紀中國走向何方。每一個成年人,尤其是學校教師,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育不是一份份計劃,一句句口號,它應該是一種習慣。
二、德育工作從修身正己做起
修養自己是君子立身處世和將來管理政事的關鍵所在,學校德育關鍵是“師德”。在學校里,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是教師,為人師表隨時在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以高尚的道德風范去影響學生,做學生良好教育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美國心理學家吉諾特說:“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的成功與失敗,我是決定性的因素。我個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因。身為教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靈感的媒介。”
師愛是大愛、博愛、事業愛、充滿教育理智的愛,不是“媽媽的愛。”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愛與責任結合的充分體現: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面對復雜形勢,教育者要有科學的信念:真善美必將戰勝假惡丑,只有堅定的信念,才能抓出德育實效。
三、因材施教,讀懂每一個孩子那引人入勝的故事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提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朱熹歸納孔子的教學方法時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如果每位教師都愿意用心去讀懂孩子的故事,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獨一無二、引人入勝,但卻沒有完成的故事。作為教師我們是否能夠幫助孩子創作一個更加完美的故事呢?早期教育一直提倡將孩子塑造成特定的樣子,似乎教師成了雕塑家,而學生成了等待雕塑的一件工藝品。早期教育認為,學生的發展是由教師決定的,學生自己只能按照教師的意愿成長、成才。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過程是不一樣的,不可能有一個成長模具適合所有孩子的成長。作為教師只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其適當的幫助與引導,而不能給孩子一個固定的成長模式。
如果說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在編寫一個故事的話,教師只是起到一個校對的作用,每個學生才是故事的作者。最優秀的教師有一個共同的品質:他們知道走進教室大門的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獨一無二、引人入勝的故事。
(供稿:崔柳 校對:崔柳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