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8-19 來源:YNET.com 北青網 作者:客服中心 點擊:次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而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后出現的急性、亞急性疾病。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每年全國2億多人吃出急性胃腸炎
2010至2011年,全國約有7.48億人次發生急性胃腸炎,4.2億人次因病就診。這其中可能有約1/3由食物引起,也就是說,每年全國吃出急性胃腸炎的就有2億多人。僅急性胃腸炎一項,共造成全國損失1.7億個工作日,消耗的醫療資源與社會資源更是難以估計。國家食品風險評估中心重點實驗室陳艷研究員這樣向媒體發布。從發病率來看,我們與發達國家并無明顯差異,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強調的“食源性疾病面臨全球性挑戰”。
近期,我國科學家在專業期刊《BMC Public Health》上發表學術論文,詳細分析了我國的急性胃腸炎和食源性疾病負擔狀況。這項為期一年的研究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聯合上海、江蘇、浙江、江西、廣西、四川六省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
用傳統的系統檢測,食源性疾病很難做到早期發現和預警
該研究還發現,我國的急性胃腸炎患者中使用抗生素治療的有3.7億人,比例高達50%,明顯高于其他國家,甚至冬季高發的病毒性急性胃腸炎患者也在盲目使用抗生素。專家認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的細菌耐藥性近年來為何“突飛猛進”的發展,許多病人在看醫生之前或診斷之前就已經使用了抗生素。
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經濟的發展,食源性疾病的特征也在悄然變化。盡管今年我國發生多起發病人數達百人以上的食物中毒案例,如四川眉山鼠傷寒沙門氏菌感染事件,這些事件均為同一地區集中發生,但目前食源性疾病暴發更多以跨地區“集中發生,分散發現”的形式出現,發病形式更加隱蔽和難于識別,傳統的被動報告系統很難做到早期發現和預警。
“以疾病找食品”、“以食品找食品”,溯源方能防控
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上,我國于2011年開始著手建設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體系,采取“主動出擊”的方式搜索相關病例和識別暴發,將監測關口前移,最終將和現有的被動監測體系一起,實現“以疾病找食品”和“以食品找食品”雙管齊下的溯源防控。
對于如何預防食源性疾病,國家食品風險評估中心食源性疾病監測部副主任郭云昌研究員說,國際上最有效、最簡單易學的預防措施就是“WHO食品安全五要點”,分別是保持清潔、生熟分開、燒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其中生熟分開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仍是發生家庭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普通老百姓常常忽略制作生食與熟食的器具分開使用的觀念,處理生食的器皿如果再拿來處理熟食,生食的細菌會通過器皿污染熟食,應使用兩套不同的器具分別處理生食和熟食,以避免交互污染。文/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