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08-27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服中心 點擊:次
從幼兒園向小學生的角色轉換,是每個兒童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需要孩子們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都去適應這種轉變。那么,在最后一年的幼兒園生活中,老師和家長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們在各方面做好入學準備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總則的第三點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可見家庭、幼兒園、小學三位一體的合作是保障幼小銜接工作順利開展和進行的基礎。
一、家園配合,從幼兒興趣出發,培養任務意識
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與完成任務的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幼兒的責任心,同時還可以使幼兒在堅持性方面得到發展。
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教育,當然這也包括對幼兒任務意識的培養,例如:幼兒每天都會做的收放玩具、值日生工作、對自然角動植物的照顧等等,我將其稱之為“既成任務能力”,也就是經過幼兒園三年的培養幼兒已能基本養成的任務意識及能力,這是建立在幼兒喜歡做、愿意做的基礎上的。然而小學的任務則與幼兒園的任務有著很大的不同,有沒有按時完成作業、復習功課這是小學的核心任務,這是無論喜歡與否都要完成的任務,我將其稱之為“規定任務能力”。那么怎樣才能是這種既成任務能力向規定任務能力轉變,而又不偏離幼兒園的教育宗旨呢?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激發幼兒“愿意做,想去做”的內在動力以及家長的協同參與。而我也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初步的嘗試,例如:前不久我們開展了“勞動小能手”的活動,鼓勵幼兒參與勞動,學習簡單的勞動技能,當孩子們參加了掃地、墩地、洗毛巾、洗水杯等簡單勞動后,他們表現出了很強的勞動積極性,每天的值日生都會搶著幫助老師掃地、墩地、洗水杯。
為了讓幼兒的這種參與興趣轉變為有目的地去完成任務,我們接下來開展了“我為爸爸媽媽做件事”的活動,先請幼兒告訴老師,周末你想為爸爸媽媽做一件什么事,等周一來園時,再請爸爸媽媽告訴老師你有沒有做。這樣一來,回家要完成的任務不是老師固定好的,而是幼兒自由選擇的,同時家長們也有了一項工作,就是更多的關注自己的孩子是如何做的,做了哪些事情。果然,周一來園時,班中所有的幼兒都完成了自己選擇的事情,有的幼兒甚至還多做了一些,家長們也通過老師的介紹及對活動的參與感受到了基于興趣培養幼兒任務意識的好處,漸漸的參與到了協助教師進行培養的行列中來,有的幼兒在家中畫了一張自己非常喜歡的畫,家長就請他把畫拿到幼兒園中,給小朋友講一講;有的幼兒在鋼琴班學會了一首鋼琴曲,家長就會請他到幼兒園給小朋友表演一下;有的幼兒聽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家長就請他給小朋友講一講。慢慢地幼兒的這種基于興趣的參與,轉變成了一種習慣,在沒人提醒、要求的情況下,也能夠完成。
二、家園配合,培養幼兒的堅持性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幼兒入學后,學習成了其主要活動,以讀、寫、算為主要內容。因此我們要尤其注意孩子的學習興趣、堅持性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為了培養幼兒堅持性,我們結合家庭教育,開展了以下活動:第一階段先請家長陪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完成一件事,例如:看一本故事書;畫一幅畫;做一件手工作品等。第二階段請幼兒自己完成自己感興趣的一件事,但是要在完成后給家長講一講自己做了什么。第三階段請家長陪同幼兒短時間完成詩歌、故事、童話等文學作品的欣賞講述活動,直到時間慢慢加長,延長幼兒的堅持性,養成傾聽的好習慣。通過教師的指導及家長的教育,那些在班中注意力、堅持性較弱的幼兒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們通過與家長的交流,發現了大部分的家長在家中對培養幼兒良好學習習慣方面的忽視。例如:有的幼兒在家中邊看電視邊畫畫;有的幼兒“作業”沒完成就去玩了等等,這都會對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產生影響。因此,我們在班中開展了“我的一日計劃”活動,并以計劃表的形式體現,幫助幼兒形成初步的計劃性,例如:周六我第一件事做什么,第二件事做什么等依次排序,并把“計劃表”的最后一欄設為“調整”內容,如果幼兒在家中沒有按計劃表的計劃做,需要把調整的內容補充在“調整”一欄,并請家長按照孩子自己制定的計劃表進行提示和鼓勵。這樣一來,“計劃表”成為了幼兒的作息時間表,同時,也幫助家長提高了認識,明確了如何培養幼兒的良好學習及生活習慣。
三、家園合作,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當孩子們進入小學后,會接觸新的環境,新的老師,新的小朋友,那么孩子們怎樣才能說出自己的心里話,怎樣更好的與人溝通呢?面對各個幼兒園的小朋友,也許以前表現很好的幼兒就會變得不那么出色了,為了幫助幼兒形成與人溝通的意識,提前適應可能會存在的心理落差,我們在班中開展了“競選小組長”活動,每周,每組的六名小朋友都要說一說自己為什么想當小組長;當上小組長后會為別人做哪些事情;自己又會怎么樣等,而其他幼兒也可以向競選者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如果自己被全組的小朋友推舉為小組長,那未來的一周,自己要怎樣做好小組長的工作等。經過這樣的競選活動,孩子們在語言方面得到了明顯的提高,而在競選中失敗的小朋友,也在感受“挫折”的同時,感受著家長、老師和小伙伴的鼓勵,并能在每次的競選中積極參與,努力爭取成為班中的小組長。這樣的活動,給了在家長、老師萬般呵護下生活成長的幼兒一個寶貴的成長機會,逐步提高了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提高幼兒交往能力的活動中,我們也請家長參與到了共同教育的行列中來,并引導家長逐步學會利用寶貴的社區資源及社會資源,例如:帶孩子在社區或公園玩時,引導幼兒主動結交新的朋友,參與其他小朋友的游戲。在外出吃飯、買東西時,先請幼兒與服務員進行交流等。幫助家長發現、運用這種隨時可以滲透在生活中的教育內容。
四、幼兒園與小學配合,幫助幼兒了解小學學習模式
我園與小學同屬于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因此,二十一世紀實驗小學成為了我們重要的合作者。在我國,幼兒園的教育是以游戲為主要形式,幼兒的學習生活自由寬松,學校教育則以正規的課業學習為主要形式,并以嚴格的作息制度來保證,這種差異在客觀上形成了幼小銜接中的問題。因此,為了逐步增強幼兒的時間觀念,我首先在班中開展了“寶貴的十分鐘”活動,與幼兒共同討論十分鐘有多長?十分鐘我都可以做什么等話題,并進行嘗試,驗證一下十分鐘到底可以做哪些事情,孩子們經過試驗發現十分鐘可以用插塑玩具插出一輛簡單的小汽車;可以在美工區制作個紙偶娃娃;可以將全班的花都澆一遍等,從這個活動中孩子們感受到了十分鐘的寶貴。
接下來,為了使幼兒親身感受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減少幼兒在剛剛步入小學后對學習生活及時間安排等方面的不適應,為了讓幼兒了解幼兒園中的十分鐘與小學的十分鐘有哪些不同,我們帶領幼兒參與了小學的半日活動,與哥哥、姐姐們一起上課,一起下課,一起游戲,一起吃飯。通過這次的半日活動,孩子們充分了解了小學生的生活模式。而為了幫助孩子們入學后能更好的合理安排,有效利用課間十分鐘,我們在班中也模仿小學模式,加入了預備鈴聲、上課鈴聲及下課鈴聲,并將每次下課后老師的指導語:請小朋友先去小便、洗手、喝水再去玩這樣的直接提示,改變為請你想一想下課后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老師不再進行提示,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孩子們基本都能在沒有教師提示的情況下先做完必要的事情,再進行游戲。
五、幼兒園與學校合作,幫助家長做好孩子入學前的心理準備
進入小學,不但是幼兒的一次角色轉換,同樣家長的角色也在發生著改變。在幼兒園,家長不必對幼兒的生活、學習操心,老師會像家長一樣做到一切。可是到了小學,無論學習或是生活都會讓家長感到擔心,許多學習工作都會交給家長去做。因此,我們也需要針對家長的問題,開展家長間的幼小銜接討論活動。我們依托有力的學校資源,每年請家長帶領幼兒到我校的小學部參加開放日活動,家長和幼兒在開放日活動中通過觀摩課、答疑解惑、參觀環境等活動增加了與學校方面的直接對話機會,提前做好了思想上的準備,減輕了心理負擔。
與此同時,我們還與學校一起為大班的家長開辦了“入學準備學習班”,請幼兒園與小學的教師共同為家長講解幼兒入學前需要做好哪方面的準備,轉變了家長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
實踐證明,幼兒園、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合作方式,不但增進了彼此的溝通與聯系,更重要的是為各項活動架構了立體的開展空間,并切實地解決了幼小銜接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當然我們還會繼續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圍繞《綱要》精神進行更加深入的實踐與研究。
(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實驗幼兒園 張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