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一区二区三区_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挺进_美国黑人一级毛片免费看的_在线看黄色小说

聯盟園長 權威發布 聯盟速遞 月工作重點 大型活動 教研活動 教學主任 后勤主任 下載中心 yojo大家庭 標準平臺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家長工作 ? 孩子有這三種表現,暗示你控制得太多了
孩子有這三種表現,暗示你控制得太多了
時間:2023-04-12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

   

  作者 | 錢志亮

  前幾天看到一個話題:父母掌控欲強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很多網友被戳中了“痛點”,講述自己被父母控制的經歷:

  “偷看日記、翻柜子,是基本操作,和朋友出去玩也要跟著,還口口聲聲說為了我好。”

  “我媽連我穿什么都要控制我,她覺得不好看的,直接說難看死了,她覺得好看的,非要給我買,根本不在乎我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27歲的大男人,出個門依然被父母問個底朝天,選擇戀愛對象也由不得自己,覺得自己真的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了。”

  老話講:“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反映出為人父母的普遍心理。

  家長總是放不下那顆擔憂的心,從孩子的衣食住行到成長路上大大小小的問題,都忍不住插手,為孩子安排好一切,乃至替他們做選擇、做決定。如果家長沒把握好這個度,不懂得隨著孩子的成長調整教育方式,就容易越界,把愛變成了控制,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過:“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于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如果孩子出現下面這三種表現,暗示家長可能走入了控制的誤區,需要引起重視,及時轉變——

  一、依賴性強、沒有主見

  有一類“直升機式”父母,他們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世界上空,監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提供保護和幫助,時刻準備著挺身而出。生活上,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怕孩子燙著、碰著;學習上,幫孩子收拾書包、整理書桌、記錄作業;孩子遇到困難,馬上去幫他解決,生怕孩子吃苦、受委屈······這樣的過度包辦,本質上就是一種控制,對孩子自身的能力缺乏信心。

  倫敦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長大后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較低。

  被控制的孩子,缺少獨立做事、自我管理的機會,只知道聽話和服從;做一件事如果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又會被批評:“讓你聽我的吧!”“沒我你就是不行。”久而久之,孩子各項能力得不到鍛煉,在父母的否定中越來越不自信,遇到事情喜歡退縮、依賴父母。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安排,讓孩子基本不需要思考,也不用做選擇做決定,導致孩子缺乏決策能力,沒有主見。

  曾看過一則新聞:一位30多歲男子開車撞飛一位外賣小哥后,第一反應不是報警解決問題,而是靠在媽媽懷里大哭:“讓警察別抓我,我不是故意的。”生理上雖然成年,心理上依舊是巨嬰,這是教育的失敗。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你為孩子橫刀立馬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成了受害者。你傳達給他的信息是:你不行,你不夠強大,你自己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介入來替你處理。”

  孩子從出生開始,逐漸脫離父母的懷抱,走向獨立,是成長的需求和規律。家長只有滿足孩子獨立的需求,他才能成長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隨著孩子長大,給他獨立做事、做選擇的機會,教會他做事的方法和注意事項,而不是代替他做。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鍛煉各方面能力,獨立做成一件又一件的事,內心越來越有力量。

  二、缺乏責任感

  生活中,這樣的現象不在少數:一些孩子到學校忘記帶課本,會責怪父母沒提醒他、沒幫他整理好;工作不順,自己不努力,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會埋怨家長當初給自己做的決定不正確。

  控制欲強的父母,為孩子包辦太多,不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也就意味著把本該孩子自己承擔的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如果孩子缺少獨立做事、做選擇的機會,就學不會為自己的行為和決定負責,遇到事情不敢承擔責任,習慣把責任推卸給別人。缺乏責任感,也不利于孩子走向自律。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而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只有當孩子擁有一定自由的空間,可以自主選擇和執行時,才有機會培養起責任感。因此,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上,父母應該給孩子適度的自由空間,讓他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鼓勵他自己做選擇,并承擔選擇帶來的后果。

  三、固執、敏感,情緒管理能力差

  韓國一檔綜藝節目中,一位媽媽把控制孩子做到了極致。

  她要求:“女兒全部社交軟件的ID和密碼,必須讓自己知道”“女兒朋友的電話,以及朋友媽媽的電話,自己必須知道”“如果女兒不在家,媽媽每天會打50通電話,詢問女兒在哪,有沒有化妝,和誰在一起”

  即便女兒在家,媽媽也不放心,會趁女兒睡覺時進入她房間翻看手機,白天會隨時搶走女兒手機,周末更是把女兒關在家里不準出去。正處在青春期的女孩,原本是亟需個人空間和隱私的年齡,卻被媽媽24小時方方面面監視著。

  媽媽無孔不入的控制,讓女孩不堪忍受,整日生活在掙脫束縛的壓力下。家長以為自己事無巨細的關心,面面俱到的安排,是為孩子好,其實孩子感受到的,卻是沉重的負擔,像被一副枷鎖禁錮。

  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必不可少的心理需求之一就是自主感:感覺自己可以決定一些事情。而生活在家長嚴格的管控下,孩子的自主權被剝奪,內心非常壓抑、積攢了許多憤怒的情緒。

  隨著孩子的成長,對自主權和自由空間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孩子容易出現叛逆、對抗父母的行為,親子關系劍拔弩張。為了反抗父母的控制,爭取權利,孩子還會形成固執的性格,不論自己是對是錯,不愿意妥協,聽從別人的建議。他們通常情緒管理能力差,習慣用發脾氣、生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因為在平時的生活中,他們好好說話、表達自己的意愿,總是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和允許。這些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當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能被父母傾聽、尊重,他會感覺自己被接納,自我價值感更高,內心想法與外在表現和諧統一,能夠身心舒展地成長,不會形成擰巴、矛盾的性格。這樣的孩子,通常更擅長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會動不動就因為一點小事而發脾氣,情商高。因此,家長在養育孩子過程中,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多和他溝通,在非原則性的事情上,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即便孩子做出的選擇沒那么好,他能從中產生思考和收獲,積累寶貴的經驗。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

  能夠自己做主的人生才是孩子最想要的。

  六歲的女孩被媽媽規劃未來要成為世界冠軍,每天嚴格按照媽媽設置的時間表來訓練、學習,表現不如意時,得到的只有指責與否定。媽媽的嚴厲和壓迫感,孩子無助和痛苦的眼淚,讓我們不禁對這樣的教育打出一個問號。

  許多家長以愛之名,控制著孩子的各項選擇和發展路徑,想為孩子打造一個“完美人生”,卻沒有看見孩子當下的感受和需求。

  很多孩子,在通往父母所設定的目標的半路上,就因為高壓、高期待、自我價值感的缺失,而患上心理疾病。還有的孩子,為了爭取人生的選擇權,走上了反抗父母、逃離家庭的道路。控制欲強的家長,根源往往在于自身缺乏安全感,內心充滿恐懼,于是對孩子抱有強烈的期待,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這種執念讓他們極度焦慮。因此,家長克服控制欲的關鍵,在于從自身下功夫,放平心態,通過實際行動解決問題,努力提升自己、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很喜歡《奇葩說》某期節目中,黃執中說的一句話:“什么是完美人生?那就是在人生的時時刻刻,盡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選擇權。”

  為人父母,真的愛孩子、為孩子好,就應當尊重孩子真正的需求和選擇,把握好親子之間的界限,引導孩子走向獨立、自我管理,活出屬于他自己的人生!

標準平臺 點擊進入 產品中心 點擊進入 學習平臺 點擊進入 代理專區 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