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孩子在幼兒園里磕磕碰碰也是一種成長
幼兒園里的安全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最受關注的。從孩子入園的那刻起,老師們的神經早已時刻繃緊:盡力保證每個孩子都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即使在戶外空曠的活動區域;仔細檢查地面干凈無水,沒有瑣碎零件對孩子形成安全隱患;桌椅的邊邊角角也要小心處理好,避免讓孩子劃傷碰傷……
雖然幼兒園極盡全力保護孩子的安全,但是孩子天性活潑、動作協調性不如成人,難免還是會發生一些磕磕碰碰。那么面對這些小“意外”,我們該怎么辦?零磕碰真的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成長嗎?幼兒園里的“絕對安全”對孩子來說就是真的“安全”嗎?
不同的處理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會讓孩子越來越膽小】
磕碰現象,在幼兒園里時有發生。當孩子發生小磕小碰后,作為家長和老師,必然都很心疼孩子。但有的家長往往會將孩子的受傷遷怒到老師的照顧不周,認為是老師沒有全方位照看到孩子造成。殊不知學齡前的孩子,本身就精力旺盛,需要不停地活動和探索,加上肢體控制還不十分熟練,出現磕碰是十分正常的。而若因為擔心孩子受傷就剝奪孩子自由活動的權利與探索的天性,這樣的“安全”對孩子來說也是種折磨,對孩子成長也絕對是弊大于利的。
【會讓孩子學會推卸責任】
如果發生了磕碰,家長就在孩子面前去埋怨老師,斥責學校,孩子會覺得,自己磕碰受傷,完全是別人的錯,和自己沒有關系。這樣的處理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學會把責任都推卸給別人。所以家長一定不要沖動,先搞清楚事情原委,而且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學校和老師。最重要的是借此機會告訴孩子哪些事情是有危險的,讓孩子慢慢學會保護自己。
【會讓孩子越來越不合群】
為了讓孩子絕對安全,阻止孩子參加同齡人之間的“危險”活動是家長的殺手锏。但是孩子之間的社交就是在跑跳玩耍這些家長眼中的“危險”活動中完成,限制孩子的這些活動,孩子只能和同齡人越來越遠,社交能力也無從培養。導致孩子失去溝通的機會和玩耍的樂趣,逐漸造成社交能力缺乏,嚴重者甚至產生自閉現象。
【會讓孩子的身體素質逐漸下降】
孩子受傷后,受到家長的責備,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唯唯諾諾,在幼兒園里不敢再有大動作。幼兒期是孩子骨骼發育的最佳時期,適當的鍛煉可以增強孩子骨骼的強韌性和身體素質的提高。家長過分關注,會讓孩子不再愛動,身體素質逐漸下降。環境的安全并不是真的安全,相反,因為被過度保護,因為身心發展受到壓制,當孩子面對環境時他并沒有分析、判斷、適應環境或躲避危險的能力。
如何處理幼兒園里孩子的磕碰?
【小傷口,不在意】
我們都曾是孩童,每一次的跌倒磕碰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次成長,但當我們的角色轉變為父母時,難免會對孩子的問題格外敏感,但如果把這份情緒過度放大而失去了理性的思考,反而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如果看到孩子身上有些小傷口,但是并不礙事,孩子也沒有出現情緒異常等,那簡單幫孩子處理下傷口就可以了。家長朋友們要用正確的心態來面對孩子的磕碰現象,不要過分夸大,也不要視而不見,為孩子諸方面的全面發展打好結實的基礎。
【孩子情緒異常,先問清楚原因】
如果孩子受傷之后出現哭鬧、害怕、不愿意上幼兒園等情況,那在處理完傷口之后問一問發生了什么事情,但是沒有搞清楚事情之前一定不要先下定論。
如果家長對于事情的解決有異議可以單獨找老師或者其他孩子家長解決,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當著面質疑老師,會降低老師在孩子心中的威望,讓孩子對幼兒園有抵觸情緒。
【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對于發生沖突的孩子,也不應該過度保護,更不應該貼標簽。打人的孩子不是“壞孩子”,挨打的孩子也未必就“懦弱”,他們都需要在沖突中學習、成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不允許孩子受一點傷,會剝奪孩子自主、自立的權力,孩子無法發展出面對沖突需要的能力。
而被過度保護的孩子,也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合群、“惹不起”的孩子而與同伴關系日漸疏遠。給孩子適當的空間和權力,讓孩子成長為日后能在社會中適應良好的身心健康的孩子。
【引導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雖然老師盡全力看護孩子的安全,但年齡小的孩子協調性差,不懂得保護自己。孩子通過探索了解周圍事物,小班孩子由于對肢體控制的不靈活,難免會出現磕碰現象;中班孩子精力旺盛,喜歡跑跳,各項運動技能在跑、跳中得到發展。孩子不懂得保護自己,玩耍時橫沖直撞,磕磕碰碰在所難免。
孩子受傷后家長一定不要沖動,要先搞清楚事情原委,并借此機會告訴孩子哪些事情是有危險的,讓孩子自己總結出為什么會受傷,并且避免下次再受傷。讓孩子慢慢學會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