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口香糖”寶貝?
時間:2020-10-21
來源:Yojo幼兒園聯盟
作者:張點茹
點擊:次
范例:
丁丁,男,4歲,在小班下學期轉入新幼兒園。每當走到教室門口他都會抱住媽媽哭鬧,不肯進去上課。后期有媽媽陪伴,丁丁才會愉快地上課,但還是會時不時注意媽媽的行動??吹綃寢尣辉谏砼?,便會大聲哭喊,不吃任何東西,不理任何人。如此一來幼兒園的教學活動都無法正常進行……
根據母親表述,丁丁總是特別依賴自己。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自己的陪伴,在家就是自己的小尾巴。只要一離開,丁丁就會又哭又鬧,只有自己在身旁,丁丁才會感到安全。丁丁的這種依賴已經讓自己無法安靜下來做任何事。
從案例來看,丁丁對母親的依賴已經遠遠超過同齡孩子,這是什么原因呢?據了解,丁丁的父親在外地工作,很少在家。母親是家庭主婦,丁丁從小便由母親一手帶大,有典型的戀母情結。并且,由于丁丁先天體質較弱,母親對他特別保護,所有事情都包辦代替,對孩子的要求更是百依百順。同時母親總擔憂孩子與同齡人玩耍會出現意外,常常不允許丁丁與鄰居小朋友單獨玩耍。由此看來,丁丁對母親的過度依戀與母親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直接的關系。
一歲半至三歲階段是孩子敏感性和依賴性最強的時期,他對特殊人群的偏愛變得更強烈。由于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他們可以去主動接近親人和探索環境,同時他們把母親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從此點出發,去探索周圍世界。當有安全需要時,他們又返回看護人身邊,然后再進一步去探索。這個階段的幼兒可能會出現“分離焦慮”,—離開照看者就會感到不安,對陌生人采取謹慎與回避的態度,與親人分離時常表現出反抗、緊張、恐懼等情緒。
嬰兒時期,母親對孩子的懷抱、愛撫等良性刺激對嬰兒的身心發育很有利,但隨著孩子的長大,如果母親對孩子的愛撫依然如此,就會人為地造成孩子嬰兒化心理時期的延長,影響孩子獨立性的形成。如果母親在這一時期對幼兒又過分溺愛,就會讓孩子產生心理依賴。例如,案例中由于丁丁體質問題,導致母親產生虧欠心理,對其進行過度保護,從而強化了丁丁的依賴性,使其過分依戀母親,形成嚴重的戀母情結,進而影響自己和他人的日常生活。
另外,案例中的母親出于對丁丁的“保護”,拒絕讓丁丁與外界接觸,這種“感情私有”的行為,再次加強了丁丁對母親的依戀。雖然母親行為的真正原因是出于對孩子的安全保護,但孩子過于狹窄的生活圈子,反而加劇對親人的過分依戀,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和情感脆弱。
面對黏人的“口香糖”寶貝,家長需要做好自省,以下是家長必須做到的:
1、弱化被依戀角色
改變孩子過度依戀心理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家庭成員協調一致,刻意在一段時間內減少孩子與被依戀角色的相處時間,由家庭其他成員多承擔一些教養責任。例如,如果孩子對母親產生了過度依戀,那么父親可以和孩子在一起玩一些驚險、刺激的游戲,讓孩子感受到與父親玩耍的不同喜悅,讓孩子體會到即使母親不在,自己同樣也很快樂,從而減輕孩子對母親的依戀程度。
2、分散孩子的依戀對象
如果由于客觀原因只能由母親一個人帶孩子,那么母親應盡量帶孩子和更多的人接觸,比如帶孩子到公園或樓下花園,引導孩子去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使孩子逐漸體會到生活中不僅有父母的親情,還有同伴的友情,讓孩子通過情感轉移感受不同的依戀對象所帶來的快樂。
3、以約定的方式引導孩子習慣分離
父母可以提前告知孩子自己即將離開的時間,以約定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但一定要在約定的時間出現在孩子身邊,使孩子建立對父母的信任,獲得安全感,逐漸習慣與父母的短暫分離。開始實施時,約定會因孩子的哭鬧而無法實施,父母可以在當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玩玩具或游戲上時,以躲貓貓的方式時不時地出現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感覺父母一直都在,這樣孩子就能更安心地玩耍。一段時間后,父母再依照約定方式引導孩子逐漸習慣與父母的短暫分離。
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有利于孩子身心的成長,也有利于孩子的社會情感發展。安全型依戀促使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中去探索、學習,這樣,孩子在成人后更容易自我信任,依戀自己的同伴和后代,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