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東西總被小朋友拿走
時間:2020-09-27
來源:Yojo幼兒園聯盟
作者:張點茹
點擊:次
到了2歲左右,孩子開始對物品的所屬權變得敏感,他們喜歡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的東西你不能碰”。
這意味著他們進入了物權意識的關鍵期。隨著孩子的長大,他會漸漸明白什么東西是自己的,要由自己來支配、管理;如果借用別人的東西,需要征得對方的同意。
物權意識可以讓孩子擁有自尊、自主的心態,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他人的物權。
但有些孩子表現得不一樣,他們對自己的物權意識并不敏感,不懂得保護屬于自己的東西。
九九對自己的東西向來不太在意,每次他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他都不知道要回來。很多時候,是九九媽媽在那里干著急,責怪九九連自己的東西都看不住。
嘉嘉也是一個護不住東西的孩子,她早上帶到幼兒園的發卡、圖書等,放學回家時總不翼而飛。每次嘉嘉都告訴媽媽:“小朋友喜歡,拿走了。”媽媽說:“嘉嘉,這是你的東西,不能誰喜歡,誰就能從你這里拿走的。就像你喜歡別人的東西,也要征得別人的同意才能拿走哦。”嘉嘉只是一臉疑惑地看著媽媽。
原因分析
總的來說,物權意識不敏感的根源在于孩子管理物品的意識比較淡薄。
●性格使然
受先天氣質影響。性格比較平和的孩子遇到物品被搶的情況常常會膽怯退縮,選擇忍讓。
●家長過于大方
有的家長性格爽朗、大方,當幼兒物品被拿走或者搶走時總會這樣安慰孩子:“沒有關系,讓給他玩。”“不要這么小氣。”等等。這種做法不利于幫助孩子建立起物權意識,孩子容易失去安全感,導致長大后也不敢維護和爭取自己的權利。
●家長干預過多
有些家長經常替孩子整理玩具,過于隨便地把孩子的物品送給別人。孩子的物權意識一旦得不到強化和尊重,就會對物品的歸屬權存在疑惑,容易養成性格懶散、獨立性差、責任心不強的毛病。
家長對策
物權意識發展欠缺的寶寶容易形成軟弱、逃避的性格,不會主動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也往往不懂得主動尋找和抓住機遇。因此,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我的地盤我作主
在家里設立專門的區域用來擺放孩子的東西,讓他知道自己擁有許多東西(如玩具、圖書、衣帽鞋襪等)。讓孩子成為這片天地的小主人,鼓勵他按照自己的意愿來支配、布置,以此來培養物權意識。
●尊重孩子的物品歸屬權
家長要尊重幼兒的物品歸屬權,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忽視他們的發言權。如果孩子不同意,家長就不能擅自處理孩子的物品,允許他們說“不”。
●幫助孩子保護自己的物品
不管對方用了商量的語氣提出分享,還是惡意搶奪,都要讓孩子知道,他有權決定要不要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物品。自己的物品只有在自己允許的情況下別人才能借用。
●堅定自己的物品所有權
可以做一些情景小游戲,例如,爸爸媽媽假裝拿走孩子的東西,引導孩子大膽地用語言表達:“這是我的,是我的!”爸爸媽媽也要配合幼兒,把他的物品還給他,讓他明白這樣做是有用的。
●不強迫孩子分享
在物權意識形成的敏感期,不要強迫孩子分享,不要想方設法逼他讓出屬于自己的物品。這不是小氣的表現,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孩子的物權意識。等他的物權意識鞏固后,再鼓勵他學習分享。
●不輕易滿足幼兒的要求
孩子的玩具或者圖書被同伴拿走后,家長往往會很快為孩子重新買回來,這種做法讓孩子更不在意物品被拿走。所以,孩子的東西被小朋友拿走了以后,先別急著補上,應及時啟發、引導幼兒保管好、愛護自己的物品。與此同時,家長還應趁機對幼兒進行珍惜爸爸媽媽勞動成果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