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孩子,家長說些什么,才能讓孩子更愛上幼兒園?
時間:2020-09-14
來源:Yojo幼兒園聯盟
作者:張點茹
點擊:次
孩子們上幼兒園,也是第一次離開家庭,一個人到集體中生活,想必家長們也會因為關心、好奇而急迫的想知道孩子這一天到底是怎樣度過的。所以許多家長在放學后接到孩子后直接問孩子如下的問題:
“在幼兒園有沒有哭啊?”
“在幼兒園吃的什么呀?吃飽沒有啊?”
“在幼兒園有沒有人欺負你啊?”
但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會發現孩子要不一言不發,要不就用簡單幾個字回答,比如“飯飯”,家長往往得不到滿意的答案。
這是因為3歲左右的孩子,他們的思維方式跟成年人不太一樣,主要以形象記憶和短時記憶為主,更多只是對眼前的事情比較有印象。當家長拋出這些問題,孩子們不知道從何說起,自然就表現出一問三不知的狀態,或者只回答自己非常熟悉的“飯”。同時,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弱,面對家長的提問,很難組織完整的語言來回答。
與此同時,“哭”、“欺負”等這些詞匯,無形中會給孩子一些負面暗示。比如當我們問孩子“你今天有沒有吃過香蕉?”此時,孩子的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香蕉”這個東西,然后再是今天有沒有吃香蕉。
所以當我們這樣發問,其實就是在暗示孩子去想“我什么時候哭了”,“誰欺負我了”這些場景,讓孩子對幼兒園生活形成不太好的印象,甚至在孩子大腦中植入“哭”“欺負我”這些概念,會造成孩子每天到班里去注意和尋找那些可能會“欺負”自己的人。當看到這樣的人,孩子會表現出恐懼和害怕,這種表現更會激起別的孩子產生要打他、欺負他的想法,形成了所謂的吸引力法則,致使孩子更容易被欺負。
那怎么跟孩子溝通才更有效呢?說什么樣的話才能幫助孩子更喜歡上幼兒園呢?
1、事實描述法
“媽媽看到你今天吃了西蘭花。”
“媽媽真高興,今天楊老師表揚你自己獨立吃完飯。”
“媽媽接你的時候,看到你和旁邊穿紅顏色衣服的小女孩聊的挺開心的。”
當家長把事情描述的越具體,孩子越能get到家長在說什么,越能幫助孩子回憶其當時的細節,引發孩子共鳴,和孩子有的聊。
同時, “獨立吃完飯”、“挺開心”這些詞匯都是積極正向的,當家長用這些詞匯跟孩子溝通,幫助孩子回憶在幼兒園的歡樂時光,無形中告訴孩子幼兒園是一個充滿歡樂、朋友眾多的地方,讓孩子更愛上幼兒園。
積極正面的具體描述,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獨立吃完飯”——孩子自己獨立把飯吃完,增強自理能力;“和旁邊的小朋友聊的很開心”——積極和周圍的小伙伴交朋友。肯定孩子,給孩子內心注入更多力量,幫助孩子更獨立、更自立、更勇敢。
借助更具體的場景,用詳細描述的方式,跟孩子溝通,不僅給孩子傳遞幼兒園很好玩,很有趣的信號,也能給孩子更多積極正向鼓勵,幫助孩子快速適應幼兒園,更愛上幼兒園。
2、正向提問法
除此之外,如果家長忍不住想提問,建議用更開放,更正向的內容表達。
“今天在幼兒園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快跟媽媽分享分享。”
“幼兒園里小朋友那么多,今天你們都做了哪些好玩的游戲?”
相比于負面的詞匯,這些積極的、開心的詞匯,更能幫助孩子激發對幼兒園的好感,幼兒園里的生活很豐富,很好玩,會跟小朋友一起做很多游戲,引導孩子去回憶有趣、好玩、開心的內容,讓孩子更喜歡上幼兒園。
3、肢體表達愛
相較于語言的表達,對于小年齡段的孩子來說,親親、抱抱或其他積極的肢體互動(比如和孩子約定的擊掌的互動方式)等,都能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流動,有時候甚至比語言更有用。
因為孩子可能不能完全聽懂家長說話的內容,但卻能很敏銳的覺察到家長的表情,感受到家長傳遞出的情緒。這也是為什么小年齡的孩子,特別喜歡家長親親,抱抱,甚至很會“察言觀色”。所以去接孩子放學,在看到孩子的那一霎那,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會讓孩子很踏實,很開心,消除他一天的不開心和焦慮。
當孩子進入陌生環境,可能會壓抑自己不安的情緒,也有可能用哭鬧釋放自己的情緒,此時,家長需要將自己的焦慮收起來,用更積極正面的語言和動作影響孩子,傳遞給孩子,用更平和充滿愛的態度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多抱抱,多親親,多描述有趣歡樂的具體場景,讓孩子更愛上幼兒園。